藥物學的讀法
作者:陳建元
學習中醫,是以脈法與藥物學來奠定基礎的,所以古人說:
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強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不慎也。————〈本草備要‧清‧汪昂〉
藥物學要怎麼讀?讀的方法是要按照藥物功效的不同,分門別類來讀,也就是就是按照哪些藥物有解除表證的功用、哪些藥物有清熱的功用、哪些藥物有化痰的功用、哪些藥物有活血化瘀的功用、哪些藥物有止血的功用……這樣來讀,可以先了解藥物之間的共性,譬如紅花、丹皮、水蛭皆可活血化瘀;款冬花、蘇子、貝母皆可化痰,這是藥物之間的共性。
共性熟悉之後再細讀同中有異的個性,譬如紅花、丹皮、水蛭皆可活血化瘀,但是紅花化瘀的力道弱,水蛭化瘀的力道強,紅花性溫,適合化寒瘀,丹皮性涼,適合化熱瘀;又譬如款冬花、蘇子、貝母皆可化痰,但是款冬花潤燥痰;蘇子化寒痰,而且有下氣的作用,貝母則是化熱痰,這是藥物間同中有異的個性。
市面上編得不錯的藥物學書籍很多,直接買來使用就可以了,譬如知音版的藥物學(分上下冊),或是大陸官版的也可以,或是相類似的書籍都可以,藥物其實不難,歷代已經整理得不錯了,配上部落格上的脈法,您會覺得中醫很容易,其實不難,一下子就切進去了,是很多無聊大師,自己硬要去用《神農本草經》等尚在整合中的藥物學,才會導致用藥一團混亂。
讀的要點,不在於後面的現代科學成份之分析,而是大抵重點可先放在放在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這6個地方,熟了就方便運用,大抵要幾個月或年餘就會上手(看常用藥物即可,有很多藥物台灣買不到)。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