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患者是學生的父親,一年前有請問過老師,當初血糖不服西藥降到約120左右就無法再下降了

家父持續吃中藥一陣子之後覺得身體狀況不錯後就停藥了,但是都不量血糖

這期間學生把脈知道病根未除,不過沒繼續用藥

 

今年年中左右家父覺得體力變差,易喘,量血糖350左右

學生開藥處理,第一次用藥就降了100多,體力狀況回復,之後陸續降到190左右就卡住無法再有進展

想請問老師學生開藥是否哪裡有問題

家父約60公斤 74歲

前三次脈圖如下 〈圖6643〉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把脈之後都是正治 清兩關風寒 清熱滋補氣陰為輔,因為一個月才回家一次,用line問血糖,血糖卡住不降的時候,會改成反治吃幾天再換回正治

 

9月時正治藥方 根據八月底的脈圖
解表: 紫蘇 5  藿香 5  防風 8

清熱    : 生地 4 丹皮 2  生石膏 3 

補氣陰 :炙甘草  2  鱉甲  3 山藥 3 黃耆  2 枸杞子 2  天花粉 3 

消導:  山楂 1

用水藥 單位錢  解表藥最後下香氣大出後轉中火十分鐘

(這帖藥家父說吃了會覺得噁心,所以吃了五帖之後就把生石膏跟天花粉拿掉,之前也有一個病人吃天花粉會噁心,就是乾癬打嗝那位)

 

反治藥方:

解表: 紫蘇 2  藿香 2  防風 3

補氣陰清熱 : 炙甘草 2 鱉甲 3 沙蔘 3 山藥 8  白芍 3 麥門冬 3  黃耆 3 知母  2

消導:  山楂 1  陳皮  1

用水藥 單位錢  解表藥最後下香氣大出後轉中火十分鐘  

(這個時候還是喜歡用山藥,老師說山藥有歛性後都改用黨蔘加玉竹或沙蔘,不過我看張錫純很喜歡大量用山藥???? 甚至在桂枝湯裡加入山藥代替熱稀粥助正氣發汗)

 

9月時不論是吃正治或反治期間血糖都在190-200徘徊無法再下降

 

以下是最近的脈圖和舌象 〈圖6644、6645〉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目前擬方如下:

解表: 紫蘇 6  藿香 6  防風 10

清熱    : 生地 4 丹皮 3  知母  2 石膏 2

補氣陰 :炙甘草  2  鱉甲  3  沙蔘 3 黨蔘  3 枸杞子 2  

舌苔略厚: 茯苓 2

用水藥 單位錢  解表藥最後下香氣大出後轉中火十分鐘  

患者目前都沒有吃西藥  不知道這樣開藥是否合適?  麻煩老師指導  感謝您

………………………………………………………………………………

答:

○○ 醫師您好:

糖尿病從1800年前的內經、金匱要略,就不斷的開始探討,歷代多有發揮,從〝續名醫類案〞等歷代大部頭醫案集中,都記載了大量治癒糖尿病的醫案,歷歷可考〈圖6646、6647〉,豈有古人能治癒,現代中醫的條件更好,反而無法治癒的道理,原因無他,不在四診八綱中下功夫,只拿些腎氣丸、白虎湯、沙參麥冬湯等驗方〝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若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

1.解表藥最後下香氣大出後轉中火十分鐘

→→→→  解表藥最後下,滾後10 ~ 15分鐘即倒出,不是等香氣大出,等香氣大出揮發油就跑光光了,然後就效差、沒效了。

 

2. 這個時候還是喜歡用山藥,老師說山藥有歛性後都改用黨蔘加玉竹或沙蔘,不過我看張錫純很喜歡大量用山藥???? 甚至在桂枝湯裡加入山藥代替熱稀粥助正氣發汗

→→→→ 要自己知道為什麼才去用,理解後,正用反用都是對,不理解,正用反用都是錯。

 

3. 您這個是可惜,從病機的判斷,立法,用藥的方向都對,但是最後的藥物比例不對,就差一步。〈圖6642〉

經驗分享區 10:糖尿病

 

………………………………………………………………………………

中醫開藥不是有開到就好

要學習的原則:想想傷寒論,裡面的方劑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在使用中藥的時候,以為〝有〞就好,也即有開到這些藥物就好,這種概念是不對的,要先校正回來,否則怎麼開藥都不對。

 

什麼叫做〝有〞就好,譬如患者有風寒外感,然後患者有脾氣虛,所以我就開一些風寒解表藥,再開一些補氣藥,然後兩者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至於兩者的份量比例是多少不重要,反正有開到就好,不用太介意。

 

又譬如患者有風寒外感,然後患者有腎陰虛,所以我就開一些風寒解表藥,再開一些補陰藥,然後兩者一起加起來給患者吃,至於兩者的份量比例是多少不重要,反正有開到就好,不用太介意。

 

上面這個情況,叫做〝有〞就好,反正有開到這些藥就好,份量比例不重要,不用太介意,這樣子開藥,事實上效果出不來,甚至還會加重病情,為什麼? 因為中藥不是這樣子開的。

 

中醫用藥,是有固定規則的,違反這些規則,不但沒效,還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醫理醫則。

 

《素問·厥論》中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靈樞·寒熱病》中說:「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

《靈樞·經脈》中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之意,凡升降補瀉、補虛瀉實、皆以平為期。

以上這些都是用藥的基本規則。

 

譬如上述的患者有風寒外感,然後患者有脾氣虛,如果是實性外感的話,您可以這樣子開藥:

 

甲:紫蘇葉2    桂枝2     炙甘草1    黃耆1 

乙:但不能這樣子開藥   紫蘇葉2    桂枝2     炙甘草2    黃耆2  

丙:更不能這樣子開藥(這樣子開藥必然加重病情)   紫蘇葉2    桂枝2   

炙甘草3   黃耆3 

為什麼?

因為患者是實性外感的話,這是盛者,是有餘,盛則瀉之,有餘折之,甲方劑是攻 4 補 2,相抵之後,整體還是攻劑,所以符合用藥的原則。丙方劑是攻 4 補 6,相抵之後,整體算是補劑,那就會變成盛又補之,有餘補之,這是用藥相反,必然加重病情。

…………………………………………………………………………

譬如上述的患者有風寒外感,然後患者有脾氣虛,如果是虛性外感的話,您可以這樣子開藥:

丁:紫蘇葉1   桂枝1     炙甘草2    黃耆2

戊:但不能這樣子開藥   紫蘇葉2    桂枝2     炙甘草2    黃耆2  

己:更不能這樣子開藥(這樣子開藥必然加重病情)   紫蘇葉3    桂枝3   

炙甘草2   黃耆2 

為什麼?

因為患者是虛性外感的話,這是虛者,是不足,虛者補之,不足補之,丁方劑是攻 2 補 4,相抵之後,整體還是補劑,所以符合用藥的原則。己方劑是攻6 補 4,相抵之後,整體是攻劑,那就變成虛者攻之,不足攻之,這是用藥相反了,必然加重病情。

………………………………………………………………

看完這些說明之後,就會知道中醫開藥,最後一道手續是要計算攻補的比例、計算表藥、裡藥的比例,計算寒熱的比例,讓整帖藥物能吻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效果才會出來,中醫開藥物,並不是有就好,虛實寒熱表裡的比例要計算正確,否則一出手就就違反內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的規則,要如何取效?

再回頭看看傷寒論,裡面的方劑是怎麼回事? 多一兩味少一兩味,比例分量稍做加減,適應症就完全不一樣了,怎麼可能中醫開藥是有開到就好,如果有開到就好,不必管表裡虛實的比例要正確,六病方劑各擇一兩方通包加起來(麻黃湯 + 桂枝湯+ 大承氣湯 + 小柴胡湯 + 理中湯 + 烏梅湯),不就可以通治一切外感,何必寫那本傷寒論呢? 這個道理要想清楚啊。

 

回覆如上,感恩您,祝您的醫術能持續的進步,陳老師筆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s://yawwang.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