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24:醫理探討
——陰虛外感與化燥
作者:陳建元
老師您好:有些中醫醫理上的問題,想跟老師探討一下——
小女孩甲,三週前曾打流感疫苗,一週後開始咳嗽流鼻水鼻涕,沒有發燒,經過這二週只剩咳嗽痰聲重黏稠在喉,不會咳痰出來。
附加這些開藥處方,請老師指正,因為恢復時間有點久,不知道哪裡需要改進。
由於是陰虛外感,所以處方盡量在中性偏溫,解表藥佔總量一半,化痰藥傷陰又不敢開太多,請問是否哪裡需要調整,因為臨床上常會處理到陰虛外感的病人,處方寒熱比例基本上我都是如此處理。或是說,若沒有數脈熱象的話,解表藥可以開到總量的2/3以上嗎?〈圖3786〉、〈圖3787〉、〈圖3788〉。
答:
陰虛外感的重點,在於抓一個〝燥〞字,也即病人有沒有化燥的問題?如果舌頭不偏乾,咳聲鬆,容易咳痰,那解表藥開到總量的2/3以上則無妨;相反的,如果舌頭不溼不乾,咳聲緊、痰不多,咳痰尚容易,則解表藥不宜太多,否則會往化燥的方向走;如果已經化燥了,舌頭乾,咳聲緊很難咳、痰少稠黏難出,口鼻嘴唇明顯乾燥,這是已經涼燥在肺證或是溫燥在肺證了,這個時候要先轉成滋潤藥物為主,潤藥、養陰藥的總量要先大於解表等藥物的總量,以補潤為主,稍加攻伐為輔,等咳聲變鬆了,不緊了,變成容易咳嗽之後,才能再轉回原本解表為主,兼顧其他脈象為輔的方法。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