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40:當脈象與外候相反時,捨證捨脈並不正確
作者:陳建元
或問:一直想不通為何脈象與外候,會出現相反的表現,譬如患者的脈像是把起來〝體內有濕〞,但是在外證上卻出現大部分是〝乾燥〞的狀況?
答:
局部與整體互相矛盾的情況在臨床上很常見,譬如脈象把起來是〝脾脈濕困〞,那這是體內有濕,以現代儀器來檢查的時候,則是發現腸胃道的絨毛過度水腫、消化液瀦留而導致腸胃道的菌相不正常,菌相不正常則腸道的吸收功能出現異樣,吸收功能出現異樣,則吸收的營養素不均勻或比例不正確,而如果該營養素是潤澤皮膚的必要營養素之一的話,則缺乏之後皮膚出現乾燥,其內在的機理如此;所以說脈象把起來是體內有濕,但外候上的皮膚病,卻出現大部分是乾燥的狀況,這種矛盾的情況是可能出現的。
事實上,最常見的慢性濕疹,就常出現這種情況。
這也證明疾病的病理結構是複雜多變的,有內濕外濕的,有內濕外乾的,有內乾外乾的,也有內乾外濕的,唯有掌握正確的脈證技術,將脈證兩者互相比對,分清楚何者是本(主幹),何者是本(主幹)的延伸旁支,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正確的治療;疾病的病理結構是複雜多變的,並不是單憑看外表症狀吃偏方的方式,就能掌控疾病的,也絕對不是所謂的〝捨證捨脈〞來亂猜一通就能治療疾病的。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