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40:病理的連續變化,即是脈象的連續變化
作者:陳建元
或問:我練脈法三、四個月了,把脈的次數沒有300也有200次,對基本的脈也有一些了解。不過我發現一件事,就是常常我找同學把脈,我發現他並沒有六脈同型,有一兩部脈長得不太一樣,但是同學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健康,沒有疾病。甚至我把過有人二寸脈浮滑數有力,但他的幾乎沒什麼症狀。不過我也把過重感冒的人,發現這時候的確脈象上會出現相應的脈。請問老師,到底是我的脈法還不夠強,還是脈象的分析在有病的人身上才有規律?
答:
在疾病病理的變化上,是一直線連貫變化上去的,並不是跳躍式變化上去的,脈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並不是〝不病〞與〝疾病〞而已,而是在〝不病〞與〝疾病〞的中間,還有一個中間過程的,疾病的起頭,該部位的臟腑或組織,開始出現異樣,這只是起頭而已,這個時候並沒有症狀,而身體本身有代償的機制,所以會啟動代償機制來暫時代償,要等到這些異樣逐漸嚴重到無法代償的時候,才會出現症狀,所以說並不是說沒有症狀就沒有疾病,或自己都覺得很健康,就代表沒有疾病,這是要事先釐清的觀念,譬如糖尿病、腎功能下降、肝炎、癌症、心血管疾病……,起初常常沒有症狀,患者自己也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而等到真的有症狀時,都已經很嚴重了。
脈象也是這種情況,以平脈當成不病的基準,而偏離平脈的,基本上先歸在病脈,但是病脈有輕有重,偏離平脈不遠的,只是數據上的不漂亮而已,患者自己並無感覺;偏離平脈甚遠的,則患者的感覺就明顯了;譬如五脈尚可,唯肺脈稍虛些,這是偏離平脈不遠,只是肺活量低些而已,除非用儀器去測,否則患者並不感覺,而話又講回來,肺脈稍虛些也無妨啊,有些人終其一生這個樣子也無變化,所以那些偏離平脈不遠的,並不歸入〝病〞的範圍。
相反的,偏離平脈愈遠的,患者的感覺也愈強烈,譬如五脈尚可,唯肺脈沉虛澀弦,則患者會明顯地感覺到胸悶胸痛。
基本上,以平脈為基準,28脈中,通常脈象字疊愈多的,離平脈愈遠,譬如上述的稍虛脈,這離平脈不遠;到了虛甚脈,這就遠一些;到了沉虛澀弦脈,這就很遠了。當然,28脈中,有些是一個字就很嚴重的,譬如〝散脈〞,雖然只有一個字,已經離平脈甚遠了。又六部脈中,有一部脈有異樣的,這是離平脈較近;若是5~6部脈有異樣的話,離平脈就遠了。
但是有些病種,因為病種自身的特性,或是身體對其代償的功能很強,所以雖然離平脈已經有一段距離了,但患者仍不自覺,譬如上述的糖尿病、腎功能下降、肝炎、癌症、心血管疾病……,這一類即是。
中醫有所謂的〝防未病〞,如何防呢?就是要懂脈診,才有辦法去防範,發現偏離平脈有一段距離時,就應該趕快去糾正回來,否則小病拖成大病,離平脈甚遠,等病出來時才來治療,這就沒有〝防未病〞的意義了,而偏離平脈有各種的情況,有虛有實,有虛實相夾,有上熱下寒,有表有裡,必須先查清楚了,才有辦法進一步的糾正,所以所謂的中醫〝防未病〞,絕對不是一般所謂的沒事就亂吃一些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等補藥,以為這樣就叫做〝防未病〞,遠矣!
而〝離平脈愈近則病愈輕,離平脈愈遠則病愈重〞的這個概念,又不只用在〝防未病〞,而是要貫徹在中醫的整個過程中,譬如日本人吃小柴胡湯,就連續整年的吃而吃出問題,事實上,藥不是這樣子用的,小柴胡湯是要舒解掉肝氣滯,吃到肝脈的氣滯脈象消失了,那就要停藥了,再繼續吃則傷氣陰,日久則病變,只知道踩油門,卻不知道煞車在哪裡,這是萬分危險的;又譬如吃龍膽瀉肝湯要清除掉肝系的濕熱,也都是相同的道理,不管藥的成分如何,如果吃了之後離平脈愈來愈近,則這個藥物是正確的;相反的,如果吃了之後離平脈愈遠的話,不管誰跟您說這個藥有多珍貴多高檔、有多麼特殊的成分與療效、諾貝爾獎醫學博士發明的、美國總統都是用這個的,這藥都不能吃,這是因為離平脈愈來愈遠的話,很明顯的,表示病情加重了。
又把脈學到最後,都是要脈證合參,也就是要把脈診,與外候、病史等,一同互相比對的意思,譬如上述的〝二寸脈浮滑數有力,患者卻沒有自覺症狀〞,這大致上有幾種情況,有可能是患者已經感冒,但是症狀還沒出來(因為脈象跑得比症狀還快,會先出現);也有可能是患者感冒初癒,尚有餘火未清;也有可能只是昨天晚上睡不好,上焦火氣較大而已;也有可能是昨晚吃麻辣鍋,上焦火氣較大而已;也有可能只平時火氣較大,比較容易口渴而已,其他並沒有什麼症狀,大致上就這幾種情況而已,至於到底是哪一種?需用詳細的六脈脈圖(浮要看是浮在哪一層,又要看其他四脈的相對位置在什麼地方)和外候、病史來比對,才能確定到底是那一種情況。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