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3.1.9:浮脈(十)‥‥‥脈法運用‥‥五臟風寒束表的脈象、治則與現代意義
作者:陳建元
一、定義與脈象
五臟風寒束表是浮脈最常見的運用之一,在六部脈中,若是以浮脈為主軸,在脈部的第 1 層或第 2 層,或是在第 1、2 層出現浮弦直或浮弦緊細狀態脈象的(直線形狀的就算數了),叫做〝風寒束表〞(風寒在表)。
各個部脈都可以出現〝風寒束表〞的這種病理狀態:若是出現在肺脈的,則叫做肺系風寒束表(也即風寒在肺的意思);若是出現在脾脈的,則叫做脾系風寒束表;若是出現在心脈的,則叫做心系風寒束表;若是出現在肝脈的,則叫做肝系風寒束表;若是出現在尺脈的,則叫做腎系風寒束表。風寒束表不只在單部脈出現而已,也可以在多部脈出現,譬如肺系、脾系這兩部脈都出現浮弦直或浮弦緊細的脈象,譬如是心系、肝系、腎陽脈這三部脈都出現浮弦直或浮弦緊細的脈象,這些情況都是可能發生的。
二、風寒束表的現代病理意義與外候體徵
風寒束表的病理意義是外感風寒,以現代的病理意義來講的話,基本上就是該部系的〝淺表病毒感染(少數是細菌感染)的意思,也即當我們發現病人脈浮弦、脈浮緊、脈浮細弦的時候,實質上的中心病理結構是該部系的〝淺表病毒感染(少數是細菌感染),基本上可以這樣子來解讀這組病理結構,而這樣的病人如果去實驗室做精密的病理檢測的話,也會得到相同的結論。
六個部脈風寒束表的時候,會有各自的外候體徵,肺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出現的就是鼻塞、咳嗽、咳痰、咽痛……這類的表現,基本上就是現代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脾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出現的就是腹脹、腹悶、軟便腹瀉、消化不良……這類的表現,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病毒性腸胃炎、腸胃型的感冒〞的意思;心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可以出現的就是頭痛、咳嗽這組表現,或是胸悶、氣喘、心悸的這組表現,當出現頭痛、咳嗽這組表現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現代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感冒〞,當出現胸悶、氣喘、心悸的這組表現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病毒性心肌炎〞;肝系風寒束表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眩暈、噁心欲吐這組表現或是紅眼症、眼睛乾澀這組表現,當出現眩暈、噁心欲吐這組表現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病毒性的前庭炎〞(少陽感冒),當出現紅眼症、眼睛乾澀這組表現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病毒性的結膜感染〞;腎系風寒束表的時候,較常出現的是尿頻、尿痛這組表現,或是輕微水腫這組表現,尿頻、尿痛這組表現,基本上就是現代的〝尿道炎或腎盂腎炎〞,輕微水腫這組表現時,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病毒性的腎炎〞。
上呼吸道感染(嘴巴張開的時候,咽喉鼻腔可與空氣接觸,算是人體的表層)、病毒性腸胃炎(嘴巴張開的時候,腸胃可與空氣接觸,算是人體的表層)、病毒性心肌炎(表層咽喉感染,透過血流直接侵入心肌)、病毒性的前庭炎(表層咽喉感染,由耳咽管上溯內耳而感染,此即《傷寒論》中少陽病的描述)、病毒性的結膜感染(結膜與空氣接觸,算是表層感染)、尿道炎或腎盂腎炎(尿道與外界空氣接觸,算是表層感染,由尿道上溯而感染)、病毒性的腎炎(尿道與外界空氣接觸,算是表層感染,由尿道上溯而感染)這些病種,基本上都是人體表層的病毒感染(少數為細菌),也就是說當人體的表層遇到病毒感染為主軸的時候,在脈象上會以代表外感特徵的〝浮脈〞表現出來; 相反的,醫者藉由對於浮脈的診察與掌控(須排除浮而無力的內虛脈象),可以得知病人有表層病毒感染的問題(少數為表層的細菌感染)。
但是要注意的是六部系風寒束表的時候,雖然有一些外候症狀可資驗證,但是這些外候症狀並不一定會很明顯,當外感比較輕微,或是外感拖延日久、或是僅有外感餘邪的時候,通常是脈有變化而外候不易察覺,也就是說從脈象上可以察覺有風寒束表的問題,但是在外候症狀上是可以不太明顯的,在這個時候,仍然要按照脈象上的資料,當成風寒束表來處理才是正確的。
三、治則
五臟風寒束表的時候,要按照受累脈部的不同而分別下藥,肺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宜用「麻黃、桂枝、紫蘇、荊芥之類的藥物」;脾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宜用「藿香、香薷、紫蘇之類的藥物」;心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宜用「桂枝、細辛之類的藥物」;肝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宜用「荊芥、防風之類的藥物」;腎系風寒束表的時候宜用「桂枝、細辛、麻黃之類的藥物」。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