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6:正統中醫要有掌握疾病的能力,對證(症)套方非正統中醫
作者:陳建元
在第1.5條的時候,我們談到所謂的學中醫,指的是指繼承漢唐以來,華陀、倉公、仲景、……孫思邈、……,乃至於後代朱丹溪、李東垣、葉天士、……等歷代賢醫一貫相承的一種完整醫術,其中包含診法、脈法、藥物、醫理、治法的透徹了解與交叉運用,此即所謂的正統中醫。
正統中醫需要有掌握疾病的能力,當一個病人擺在您的面前的時候,藉由脈證工具的使用,要有能力去分析病情病況,也即要有掌握病人病候輕重、難治、易治、預後的能力,也即要有全面掌握疾病的能力。
「《服藥一差轉成他病說》《語》:「子之所慎,齊戰疾。」又曰:「丘未達,不敢嘗。」此言服藥不可不畏慎也。然世有百十年相襲之弊,至今不除者,敢略數一、二,使後車改轍,不蹈前覆。
夫傷寒、溫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者,其初相類,此最誤人。或先一日頭痛,曾傷酒便歸過於酒,曾傷食便歸過於食。初覺滿悶,醫者不察其脈, 不言其始,徑用備急丹、纏積丹、軟金丸、酒症丸。此藥犯巴豆,或出油不盡,大熱大毒,走泄五、七行,或十餘行。其人必津液枯涸,腸胃轉燥,發黃瘀熱,目赤口乾,恍惚潮熱,昏憒惑狂,諸熱交作。如此誤死者,不可勝舉。若其人或本因酒食致過,亦能頭痛身熱,戰慄惡寒。醫者不察其脈,不究其原,反作傷寒發之,桂枝、麻黃、升麻之屬,以汗解之。汗而不解,輾轉疑惑,反生他證。如此誤死者,可勝計哉?
又如久病咳嗽,形體羸瘦,食欲減少,旦靜夜劇。醫者不察,便與烏梅、罌粟殼、紫菀、枯礬,如此峻攻,嗽疾未除,澀滯之病作矣。嗽加之澀,飲食彌減。醫者不察,更以熱劑養胃,溫劑和脾,致令頭面汗出,燥熱潮發,形容瘦瘁,涎液上出,流如湧泉。若此死者,不可勝數。‥‥‥‥」————〈儒門事親‧金‧張子和〉
翻譯:
論語說:孔子對服用藥劑這件事情很謹慎,又說:我對藥劑不懂,所以不敢隨便亂服藥。這些都是說明對於服藥這件事,不可以不小心謹慎啊!但是啊,對於用藥方面的問題,有一些百十年來相襲的弊端,到今天還是錯誤的,我今天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使後面學醫的人能知曉,避免再重蹈這些錯誤的覆轍。
譬如傷寒、溫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這些病種,它們剛開始的表現,都是一樣表現出頭痛身疼,所以很容易混淆誤判,最容易誤人,有的只是病人前一日喝過酒,醫師便草率得歸咎於傷酒所致,有的只是病人前一日暴飲暴食,醫師便草率得歸咎於暴飲暴食所致,醫師也不細查其脈象上是不一樣的,也不問清楚病程的前後經過,就草率的用備急丹、纏積丹、軟金丸、酒症丸這些藥來治療,這些藥裡面含有巴豆,有時候是巴豆炮製不得法,服下這些大毒大熱的藥之後,或是 瀉下五次、七次、或十餘次,然後變成津液枯涸,腸胃轉燥,發黃瘀熱,目赤口乾,恍惚潮熱,昏憒惑狂,諸熱交作,如此被藥誤死的人,其實非常多。
又譬如有時候是因為患者是飲酒過量宿醉,也能導致頭痛身熱,戰慄惡寒,作醫生的人沒有去細查脈象上是不一樣的,也不問清楚前後經過,只看到一兩個與傷寒論中描述的相似症狀,就拿著傷寒論捕風捉影來亂套方,說這是傷寒病,應當有是外證當用是方,於是便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想要用發汗法來治療這個疾病,結果 治療無效,愈來愈迷惑,變生諸症,如此被藥誤死的人,也是不計其數。
又譬如久病咳嗽,形體羸瘦,食欲減少,旦靜夜劇,醫者也不細查脈證找出病機根源所在,就直接想用烏梅、罌粟殼、紫菀、枯礬這些藥,強力收澀來硬壓下去,結果咳嗽不但未能除去,反而愈來愈緊,咳嗽又加上越來越緊胸部滿悶,自然就沒有食慾了,醫者也不細查脈證,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就直接用熱劑養胃,溫劑和脾,想用溫補脾胃來提升食慾,結果變成頭面汗出,燥熱潮發,形容瘦瘁,涎液上出,流如湧泉,如此被藥誤死的人,也是不計其數。
由上面描述可以知道,高明的醫師在遇到病患有〝頭痛身疼〞,的時候,藉由脈證工具的使用,要有能力去區別出傷寒、溫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的不同,才不會誤判誤治,醫師若是對於病情病況一無所知,只是學一派儒學漢醫玩文字遊戲,只看到一兩個與傷寒論中描述的相似症狀,就拿著傷寒論捕風捉影來亂套方,說這是傷寒病,應當有是證當用是方,鐵定是要耽誤病人的。
時至今日,對正統中醫的要求還是不變的,藉此也可以審視自己所學的中醫系統正不正確,舉一些最簡單的例子,譬如病人來看診的時候,主述就一個〝時常頭痛〞而已,其餘的症狀不明顯,那在沒有西醫診斷的幫助之下,是否藉由脈證工具的運用,自己具有古代賢醫的能力,而能判斷出這是外感頭痛(感冒頭痛)、肝火、實火頭痛(高血壓頭痛)、內障五風頭痛(青光眼頭痛)、虛損頭痛(腦神經衰弱頭痛)、舊傷瘀血頭痛(外傷性頭痛)、真頭痛(腦瘤、腦癌頭痛)……等等的不同,有能力告知患者不同的預後、治療的難易度與對其治療,如果有這種能力的話,就要恭喜您了,您所學的必然是一條正統中醫的道路,必然愈學能力愈 高,而入歷代賢醫、明醫之林;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話,那就要檢視您所學的中醫了,必然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終而愈學愈懷疑,最後一定是要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
譬如病人來看診的時候,主述就一個〝時常胸痛〞而已,其餘的症狀不明顯,那在沒有西醫診斷的幫助之下,是否藉由脈證工具的運用,自己具有古代賢醫的能力,而能判斷出這是外感胸痛(感冒胸痛)、溫病胸痛(流行性胸痛)、積飲胸痛(胸膜炎、胸腔積液)、肺系瘀血胸痛(氣胸)、虛損胸痛(呼吸功能低下)、胸部內傷胸痛(損傷性胸痛)、胸痺(冠心病心肌梗塞)、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等的不同,有能力告知患者不同的預後、治療的難易度與對其治療,如果有這種能力的話,就要恭喜您了,您所學的必然是一條正統中醫的道路,必然愈學能力愈高,而入歷代賢醫、明醫之林;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話,那就要檢視您所學的中醫了,必然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終而愈學愈懷疑,最後一定是要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
學中醫並不是玩文字遊戲,也不是學猜謎,如果一個頭痛的病人擺在您的前面,或一個胸痛的病人擺在您的前面,病人問醫師我怎麼了?結果醫師對病況一無所知,身處狀況外,心想你問我我問誰啊?我也很想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啊,因為自己的一無所知,所以誆病人我是學經方醫學的,經方醫學是最厲害的,所以沒有在談什麼病情病況的,更不要問我你得了甚麼病或甚麼病況,因為最厲害的中醫是不用管這些的,一問三不知、身處狀況外的中醫才是最厲害的,仲景是第一人,然後就傳承到我了,所以我是第二人,其餘中間的歷代醫師都是廢渣不足論。
然後譬如遇到上述頭痛病人的時候,或說〝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强痛而惡寒〞故選桂枝湯;或說〝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脇下滿,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故選小柴胡湯;或說〝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故選吳茱萸湯;或說川芎茶調散主治外感風邪頭痛,症見頭痛久而不止,其痛或偏或正,或巔頂作痛,或見惡寒發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衝風淚出,時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故選川芎茶調散;或說清上蠲痛湯主治一切頭痛,不問左右,偏正新久,故選清上蠲痛湯,……諸如此類,然後看病人舌胖就加些補氣藥,舌瘦就加些補血藥,遇到婦女就加些逍遙散……,稍作加減一下來用藥,如此隨手亂治一通,這種用藥方式並不是正統中醫的用藥方式,而是拿著傷寒論或歷代方劑,對著患者的幾個表面症狀,選些方子來猜謎亂矇而已(就是沒有學過醫學的,去書局買一本秘方大全,回家幾個小時後也馬上會如此用藥了),實則對醫學一無所知,「道聽塗説,聞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雖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醫學源流論‧清‧徐靈胎〉
這個樣子來學中醫,十數年或數十年後,終究還是要一場空的,數十年後,把一個頭痛病人或胸痛病人擺在您的面前,還不是一樣一無所知,既不知道是何因素所導致的,也不知道嚴不嚴重,一切都在狀況外,更不用說去掌控了,中醫只剩下一些秘方,對著表面症狀來猜猜看、試試看而已,其他什麼都不是,這不是一場空是什麼?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