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3.26:散脈
作者:陳建元
說明:
臨床先對虛脈體會一陣子之後(請參看第 33.7 條 虛脈),再來就有辦法去體會散脈,散脈是以虛脈為藍本,比虛脈更虛而無力、好像按著膨鬆棉絮,有如此之指感的,可以定義為「散脈」。〈圖677〉是散脈的模型,如按膨鬆棉絮者,為散脈的模型。【宜和虛脈的模型相比較,虛脈畢竟是壓按整塊的棉花,指感比較紮實,散脈則是壓按把棉花再拉鬆成膨鬆的棉絮團,故指感顯然比壓按棉花團更無空鬆而無著力感。】
本質和病機:
散脈主虛(各種陰陽氣血的虛損)而散渙不收斂。譬如氣虛的虛脈,如果再持續虛損下去的話,則脈象會逐漸空乏而無力,逐漸的轉成散脈;譬如陰虛日久或是陰陽兩虛日久,則逐漸先轉成微弱脈,而微弱脈再持續虛損下去的話,則脈象也是逐漸轉成散脈,所以散脈是各種陰陽氣血不足的最後轉歸,散脈比一般的陰陽氣血不足更嚴重,是一種正氣嚴重虛損後而正氣散渙、無法收斂收攝的脈象。
兼脈:
散澀夾瘀。浮散是正氣散渙不斂。沉散是正氣散渙不斂而偏虛寒。
散脈已經空如棉絮而不著力,所以其兼脈已經不容易察覺,頂多只是發現脈率不穩,也就是發現散澀脈,或浮散、沉散這些脈位上的差異而已,但是因為散脈是各種虛損脈象的最後轉歸,所以發現散脈的時候,我們由整個漫長的病理過程來推測,可以知道散脈除了虛損和正氣散渙不斂這些組成之外,必有兼夾不同程度的瘀、痰、毒三樣東西在內,這是對於散脈的認識,要先建立起來的概念。
六部散脈:
右寸散脈:為短氣、為氣喘不休、為多汗、為胸悶、為說話無力。
右關散脈:為腹脹腹悶、為消化不良。
右尺散脈:為瀉泄、為腰背膝蓋酸軟、為男子陽痿、為腎功能偏低、為水腫。
左寸散脈:為心悸、為胸悶胸痛、為短氣發喘。
左關散脈:為目澀、為筋骨酸軟無力。
左尺散脈:為頻尿、為膝腳酸軟、為腎功能偏低、為水腫。
治療藥物:
散脈是較嚴重的虛損,用一般補陽補陰補氣補血的方法不容易收效,除了選用歸入各經脈的補陽補陰補氣補血藥來補益之外,還要稍佐收斂藥與少量的解毒、活血、化痰藥才容易奏效,這是治療散脈的訣竅。
譬如要補益脾脈的散脈,那可以開乾薑3、附子3、麥門冬4、陳皮1、山查1、蒲公英1【後面的數字是藥物的比例】。
譬如要補益心脈的散脈,那可以開乾薑3、附子3、麥門冬4、遠志1、桃仁1、大青葉1【後面的數字是藥物的比例】。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