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37:「石膏先煎」的質疑

作者:陳建元

或問:老師您好,生石膏飲片有無需要先煎?若要,要先煎多久?會有這個疑問,是來自於  http://yibian.hopto.org/esay/?eno=1

標題:「石膏先煎」質疑
來源 :中國新醫藥‧China New Medicine‧2003年第2卷第12 

「《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共載含石膏湯劑25首,均未提及先煎。有的方劑甚至不用久煎,如白虎湯將石膏與粳米等藥共煎,米熟而湯成。按現今時間計算,米熟最多不過30分鐘。而白虎湯清熱效果之著甚為古今名醫稱道,臨床驗案更仆難數,均證實石膏不用先煎即有良好的清熱作用。

仲景方中亦用先煎之法。《傷寒論》113方中有36方要求先煮。先煮者大多是方中主藥,如麻黃湯之麻黃、葛根湯之葛根、茵陳蒿湯之茵陳蒿、酸棗仁湯之酸棗仁、苓桂朮甘湯之茯苓、小陷胸湯之栝蔞等等。石膏是白虎類湯劑主藥,但書中卻一律不提先煮。筆者以為並非忽略,相反,仲景對石膏的煎法是很講究的。如白虎湯和竹葉石膏湯石膏用量都是1斤,白虎湯治高熱,煎煮時間短水一斗,煮至米熟湯成﹔竹葉石膏湯治低熱,反而煎煮時間長(水一斗,煮取六升,內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其他含石膏又不清大熱的方劑如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越婢湯、桂二越一湯等,都用久煎法,似乎久煎可降低石膏清熱之力。果如是,則欲 用石膏清大熱者不可先煎(久煎)。

清末名醫張錫純是近代善用石膏的代表人物,其方中石膏,或與他藥共煎,或軋細粉沖服,並無先煎之論。現代中醫泰斗蒲輔周常用含石膏湯劑以退高熱,遍觀其醫案,也未見有先煎石膏之方。...

20世紀50年代,時逸人先生提出石膏質重……多水久煎,有效成分方能溶解一部分此後主張石膏先煎者均同此說。然而石膏清熱的有效成分是什麼,至今尚未有定論。一些學者認為,石膏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含水硫酸鈣...從化學角度看,石膏是溶解度很小的微溶物質,它在100℃時的溶解度比40℃時還小,即使在溶解度最大的 40℃時,每100g水中最多也只能溶解0.21g。先煎時的溫度一般在100℃以上,正是石膏溶解度最小時,且長時間煎煮使溶劑(水)減少,已溶出的石膏又會有部分重新結晶,煎煮時間越長則湯劑中石膏含量越低。如果硫酸鈣是石膏的有效成分,那麼先煎石膏豈不減少了湯劑中有效成分含量?

有人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石膏及麻杏甘石湯單煎、混合煎液中的CaFeMnZnCu,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石膏分別與杏仁、麻黃、甘草同煎時,混合煎液測得值較之兩味單煎測得值之和,CaFeZn大多增加,且以石膏麻黃混煎各元素量增加最為顯著,可能係金屬離子與麻黃鹼分子間絡和作用較強之故。由此推論含石膏複方湯劑的藥理作用,可能是金屬絡和物的作用。

另據報導,生石膏與大黃混合煎液對發熱家兔的解熱降溫作用明顯強於單用石膏煎液。這說明石膏與他藥混合煎可以提高療效,沒有必要單獨先煎。

石膏先煎費時費火,既不是中醫傳統習慣,又缺乏合理的科學解釋。千餘年的臨床實踐證實,含石膏湯劑不用先煎法便有良好療效,加之石膏的有效成分、作用機理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不必強調先煎。」 

答:

不要被一些亂拼湊的小雜誌所誤導,對於這類的報告不要太認真,那些論文只是湊湊數用來畢業的而已,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各種行業沒有身入其境大半輩子,哪有可能提出什麼實務的見解,那些對學生都是太過強求了,論文只是訓練他們做學問的思維和程序而已,一些學士碩士需要拼湊論文交報告才能畢業,一些博士需要刊登期刊來升等、一些研究需要有被刊登在期刊上才能申請經費、一些醫院需要發表一些雜文來增加評鑑分數,他們需要坐在辦公室裡,從網路胡亂剪貼拼湊一些自己也不懂的東西,然後編出這類小雜誌或報告來達到上述的目的,而事實上可能連當歸、八角都認不出來,更別說其他了,而您連結的那一小段文章中,就有56個地方都是錯誤的,原作者若有實務經驗的話,不應該有那麼多的錯誤。 

桂枝  麻黃   荊芥  金銀花   紫蘇   連翹   藿香  鉤藤‥‥‥,這類解表類的藥物,通常煎1520分鐘,超過3040分鐘就叫久煎了。 

生石膏、牡蠣、珍珠母、龍骨、磁石‥‥‥,這類金石藥物通常煎4060分鐘,煎一個半小時~3小時才叫久煎。

註:芳香類藥物和礦石類藥物的久煎定義不同,不要把兩類的標準混在一堆,礦物類煎20分鐘也以為叫做「久煎」。

如果藥力需要「利一些」,則不要久煎,如果藥力需要「鈍一些」,則要久煎,久煎不久煎都是看實務的需要來決定的,並不是一個死訣要久煎或不久煎,譬如桂枝、麻黃是要用來通絡活血的時候,而且也不是該帖藥中主藥的時候,那久煎無妨啊;又譬如生石膏要煎4060分鐘,那我時間上來不及,那就份量加兩倍,20鐘就起鍋,所以這些都是活法,並不是死法。 

這是中醫自古皆然的傳統用法,金石藥物要久煎,成分才容易溶出來,而且還要打碎軋細、包煎,不打碎軋細根本接觸面積太小而溶不出來,不包煎則整鍋像泥沙一樣,碎片割到喉嚨怎麼辦? 

1. 知道上述這些東西就不會有迷惑,不能說仲景沒說金石藥要打碎軋細、包煎,所以就沒那回事,仲景沒說的事情可多了,因為這些是基本常識,仲景認為您本來就是要會的。

2. 張錫純喜歡用古煎法,即一大鍋濃縮成一大碗,煮的時間早就超過40分鐘以上,生石膏、牡蠣、珍珠母、龍骨、磁石這些藥物,早就被久煎了;生石膏、牡蠣、珍珠母、龍骨、磁石這類金石藥物要煎久一點(有時候都是直接叫「久煎」,但實際是指煎1小時左右而已),這和50年代什麼時逸人先生提出石膏質重……多水久煎,有效成分方能溶解一部分並無關係,而是千年以前,人家本來就是這樣在使用的,而且這是一種大家都知道的常識。

3. 如果要依白虎湯煮2030分鐘,那就是石膏量要加多一些,如果打碎軋細一點又煎60分鐘,則石膏量1/22/3就夠了(也就是藥材費會省一些的意思)。

4. 所謂的煮生石膏,一部份是藉95度~100度滾水的反覆衝擊,把生石膏粉末打出來,所以喝下的,不只溶在水中的那些,而是粉末的量更大(粉末一錢的力道可抵三錢水藥的力道,張錫純《衷中參西錄》中有說明),而如果只用40度去泡,自以為科學這樣水中濃度最高,但其實用泡的不會有那些粉末,也沒喝到那些粉末,根本退不了燒,那這種石膏水根本無用處,自己試過幾次就知道了,而5060年代化驗人員就是拿這種自認為濃度最濃,而事實上無用的石膏水去化驗,當然做出石膏水無法退燒的結論,而其實根本不用化驗,有經驗的老中醫,不是早就告訴您那種溫水泡石膏,就是泡兩天也無濟於事退不了燒的結論了嗎!生石膏粉末不用煮,生吞就能退燒,重點不在於在水中溶出的少量物質,拿那些去化驗是不對的,整塊石膏包括其中的各種雜質元素的綜合體,整個能退燒才是正確的(懸浮液含硅酸、硫酸鈣、氫氧化鋁;溶液含硫酸鈣、硫酸鐵、硫酸鎂),也即生石膏的退燒,是溶出來和沒有溶出來這些東西的綜合體,實務上吃的也是這些(即煎完石膏沉在底下的那些粉末、懸浮在湯液中的粉末、溶液)(有些東西是藉胃酸等消化液才會溶解出來的),所以單純只拿上面這些澄清水去化驗,本來就是無效的(即上述有經驗的老中醫,不是早就告訴您那種溫水泡石膏,就是泡兩天也無濟於事退不了燒的結論了嗎!),所以很多的事情,就是要實事實幹,要去觀察現場與實務操作,才會看到真相,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當學者閉門造車來規劃,東抄西抄憑臆測在湊文章(沒有自己去檢視或驗證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和過程,不知道東抄西抄來的東西,本來很多就是別人亂蓋的),結果不是錯誤連篇,就是紮稻草人自己打。

5. 雖然生石膏與大黃混合煎液,對發熱家兔的解熱降溫作用明顯強於單用石膏煎液,但這並無法說明石膏與他藥混合煎可以提高療效,因為大黃有大黃的藥理存在,哪能無視於大黃這個變數的存在,這是要作科學研究的基本常識,譬如「陽明腑證」的時候,退熱的關鍵是在大黃,並不是在石膏,也就是說退熱是大黃為主,石膏為輔,怎能能說石膏與他藥混合煎就可以提高療效呢?何不混和「乾薑、五味子」試試看,其解熱作用是一定降下來的。熱的模型有很多種,模型要先作對了再去作實驗,虛熱、毒熱、血熱、氣熱實熱、瘀熱……都不同,所謂的生石膏退熱,是指退氣熱實熱而已,並無法退虛熱、毒熱、血熱、瘀熱,不要隨意打些細菌讓家兔感染化膿,變成毒熱發熱,然後要用石膏去退,那都是不正確的,效果一定也很差。

註:後來一查資料,才知道來源是一個十幾二十歲的生物技術學院學生為了交報告,剪貼既有資料拼出來的(既有資料中錯誤的很多),所以看這類的資料時要注意一下,才不會錯誤連篇的地方也跟著附和隨著起舞 http://uniondownpaper.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10957486  。當然,以學生交報告這樣來看的話,寫這樣子是可以的,這只是訓練他們的思維,並且能夠表達出來,目的並不在於內容的對與錯。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