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3.20:濡脈

作者:陳建元

說明:

脈象型態浮細而軟的,叫做「濡脈」。濡脈是一個脈學的專有名稱,當浮、細、軟三者結合在一起而一同出現的時候,叫做「濡脈」。所謂的浮,是指脈位位於第12層的範圍內;所謂的細,是指一條直如細線的意思;所謂的軟,是指柔軟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一條直如細線,但是這條細線並不會太過堅硬,而是呈現柔軟的表現狀態。(〈圖509〉是細脈的模型,細脈細如線。)(〈圖510〉是濡脈的模型,濡脈細如線,但按起來是柔軟的,就像按橡皮筋一樣的柔軟。)【註:〈圖510〉中因為找不到又細又柔軟的東西來當模型,所以姑且用橡皮筋的柔軟來當作模型,但要注意的是濡脈摸起來時,不會像橡皮筋那樣的粗,而是細如細線。】【註:脈法裡面有兩個脈象很難掌握,一個是緩脈,一個是濡脈,兩個都是呈現「柔軟」為特點,只是一個的脈寬較寬,一個的脈寬細如線,可一同對照比較來學習,會比較好掌握。】



本質和病機:

濡脈的病機有兩個,主外感風濕、主陰陽氣血諸虛。濡脈的病機比較簡單,或是在外感風濕的時候,則濕氣過度濡潤而礙束脈道之流通,故成濡脈;若是在內傷病的時候,因為氣血陰陽不足諸虛為病,脈道久失濡養溫煦,故脈象浮細而柔軟。

兼脈:

兼數則兼熱。兼遲則兼寒。兼澀則兼瘀血。兼黏則兼毒。

六部濡脈:

右寸濡:在外感風濕時為頭重;在內傷病時為短氣、為喘、為胸悶。

右關濡:在外感風濕時為身體沉重、為四肢沉重;在內傷病時為腹悶、為腹脹、為大便黏膩、為消化不良。

右尺濡:在外感風濕時為筋骨沉困沉重;在內傷病時為便秘、為腰膝無力、為相火不足。

左寸濡:在外感風濕時為頭重;在內傷病時為短氣、為喘、為胸悶胸痛、為心悸、為健忘。

左關濡:在外感風濕時為筋骨痛;在內傷病時為目昏乾澀、為筋骨酸困無力、為膽小易驚。

左尺濡:在外感風濕時為筋骨痛;在內傷病時為便秘、為腎功能偏低、為小便餘瀝、為膀胱無力小便無力。

治療藥物:

如果是外感風濕的話:半身以上可用羌活,半身以下可用獨活。

肺脈:防風、蒼耳子、絲瓜絡。

脾脈:防風、秦艽、蠶砂、絲瓜絡。

心脈:絡石藤。

肝脈:豨簽草、蠶砂、松節、海桐皮、五加皮、絲瓜絡、威靈仙、絡石藤、桑枝、白花蛇、烏梢蛇、祈蛇。

兩尺脈:獨活、松節、海桐皮、五加皮、威靈仙、絡石藤。

如果是氣血陰陽不足的話:找歸入各部脈的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即可。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