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4.1.6: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七)……先拆開再整合起來
作者:陳建元
或問:
看金匱時,有「病溢飲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這樣的條文,這種條文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可不可信呢?真的溢飲時,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就一定會好嗎?該如何來理解呢?
答:
類似這種條文都只是臨床經驗的片段記載,所以沒有所謂的對錯問題,問題是在於你有沒有辦法去連接臨床的實際情況和拆解病機,如果能的話,這個經驗就被你吸收了,如果沒辦法的話,只是大小青龍套方猜測選一方,這是充滿危險性的。
應該如下使用:病溢飲患者,當先查脈與外候,若脈浮,兼有口鼻等表證,則此溢飲是外感所導致的,然後再分辦寒熱虛實的多寡,若是諸外候寒重明顯、化肺熱或化脾熱也明顯,而患者形氣尚實,這時候才能大青龍湯主之;若是外候寒重明顯、化裏熱不明顯,而患者形氣較虛,這時後可用小青龍湯主之;若是外候寒重普通,化肺熱或化脾熱也明顯,而患者形氣尚實,這時當用麻杏甘石湯主之,也是可以消掉溢飲的,若是外候外感輕微,症狀不突出,但的確有外感,肺脾脈是浮虛無力,這時又宜用桂枝湯+豬苓湯,才能消掉溢飲;若病溢飲,肺脾脈浮軟細,頭身如蒙濕被而沉重,這又是外感寒濕溢飲,當羌活勝濕湯主之。‥‥‥。
相反的,若病溢飲而毫無表症,病勢來得緩,這是內傷所導致的溢飲,病機既然沒有外感,就不該無釐頭的發汗。脾脈虛者的溢飲可用苓桂朮甘湯主之,兩尺虛者的溢飲可用金匱腎氣丸主之。‥‥‥。
所以治療一個溢飲,可以:
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主之
麻杏甘石湯主之
桂枝湯+豬苓湯主之
羌活勝濕湯
苓桂朮甘湯主之
金匱腎氣丸主之
‥‥‥‥‥。
甚至不是《傷寒論》裡面的銀翹散都有可能。所以類似這類條文,記載的往往都是片段的經驗,故不能死看死套,而是要活看活用,從脈證上去判別不同的病機和判別不同的應用時機,這才是臨床所需要的。
如果再學下去更深入的話,就要知道:
大青龍湯證
小青龍湯證
麻杏甘石湯證
桂枝湯證
羌活勝濕證
苓桂朮甘湯證
‥‥‥‥。
這些東西都是證中有證,條文中有條文,所以雖然像上述這樣活用條文,仍然不是最通達,最究竟的,臨床的變化很大,仲景只能描寫和提示部分的臨床現象,而事實上則會有亞證、兼症,病程演變也未必每次都會照著我們規劃的路線,或照著條文上描述的路線來走。
若要舉一反十,若要用盡所有的《傷寒論》餘韻,就要把上面那些證或條文,通通打破,再繼續拆成最小單位,然後再把最小單位的規則找出來,再整合起來,於是:
肺系有表寒:麻黃
肺系有較重的表寒:麻黃+桂枝
肺系有裏熱:石膏
肺系有較重的裡熱:石膏+知母
脾胃虛:炙甘草
脾胃虛又想發散表寒:生薑、大棗
脾胃虛兼有濕:茯苓、白朮
表濕:防風、羌活
到這邊之後,已經是拆成最小的單位了,也就是說證候與用藥之間,已經可以絕對的對應了,這時候不管臨床病程怎麼變,也不管臨床有沒有照著條文在走,拆開臨床所見,有幾組證(病理)就下幾組藥,看病全憑實據而 可以全面掌握,而且完全打破各科的藩籬,不管任何一科,都是由這些最小單位組成的,所以用上述的方法,萬病各科一律有效,這就是把《傷寒論》以一化成百,而能通用在百病上面了。學《傷寒論》是要這樣子學的,而學溫病和歷代諸家論述,也都是要這樣子學的,都是先拆開再整合,便能以一化百,然後通用在百病上。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