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 11:身為病人或病人家屬應該要知道的事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鍋湯不能兩個廚師同時調味道
作者:陳建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站在病患的立場,當然是希望病趕快好,但身為病人或病人的家屬,也有應該要知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我常收到一些病患或病患家屬的信件,無非是想知道正在看病的親人,是否醫療處理得當,但事實上,這類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我知道家屬都希望多知道一些,都急著知道一些,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在現場看過,在背後發議論並不恰當。家屬轉達的病人病情訊息,和我實際到現場看到的,差異往往非常大,到現在我還沒有看過能互相吻合的,甚至真的看到之後,常常會把原來西醫的診斷名稱,重新再做定義或加減,所以這種詢問其實沒有意義,憑空猜測無法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萬一你聽到 不同的說法,你要聽誰的?只是三心兩意,增加困擾和乾著急而已。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有醫師在處理,就應該讓醫師全權去處理,家屬給醫師那些雜七雜八的意見,雖然是出自善意,其實只是增加醫師的困擾而已。病人或家屬要做的,就是信任醫師,按照醫囑來行事,不要自己當醫生,亂更改醫囑和用藥程序。
一個醫師,你可以注意的觀察他一段時間,給他一段足夠而合理的時間,讓他去發揮,真的無法處理,只好再去找其他醫師,中醫看不行了換西醫,西醫看不行了換中 醫,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觀念和做法,而且是正確的做法,但不管中醫或西醫,當醫師在處理時,都應該要信任醫生,放手讓醫生去處理,在旁邊建議自己的意見下指導棋,只是困擾醫師,並沒有實質的幫助,試想,如果整個統合起來這麼簡單,你自己就會開藥了啊,又何必求助醫師呢?看病開藥必須要統合整體,片片斷斷的不成熟意見,不是幫助而是添亂。反而是如果醫師聽家屬說怎樣怎樣,就順著家屬的意見來改藥,這才是要注意的,表示這個醫師根本沒有自己的中心觀念,順著家屬所說的就飄走了。
一鍋湯不能兩個廚師同時調味道
看病最忌諱同時一次看兩三個醫生,病人為求快速,或是不信賴醫師,早上吃西藥,中午吃中藥,晚上再吃草藥,自己不放心,再加個維他命或燉個補藥來當點心,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等於自己在當醫生一樣。這種做法,不會早一點好,只會彼此藥物交互作用,拖得更慢而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鍋湯不能兩個廚師同時調味道,一次看很多個醫生,大家都摻一腳亂藥雜投的作法,也是在添亂幫倒忙,讓各路的藥物互相干擾,製造一些煙霧彈,讓各路的醫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無法去掌控病患的實際情況而已,有時藥物的交互作用,也會製造出嚴重的後果。
有的病本來就是慢性病,急也沒有用,不如做好功課,仔細的記錄病人的變化,複診時再告知醫師才實在。病人急、家屬急、病人熱心、家屬熱心,病人是出自善意、家屬是出自善意、病人知道的是零碎的醫學知識,家屬知道的是零碎的醫學知識,但看病用藥這檔事,只有急、熱心、出自善意、零碎的醫學知識是不夠的,也成不了事,就像看到消防隊救火,不要去湊熱鬧妨礙救火就是幫忙,一知半解,反而容易造成誤事或拖延病情,看病用藥需要的是整體的專業。
冷靜的專業態度
除了專業,醫師也需要有冷靜的特質。很多病人會抱怨,這些醫師怎麼都很冷漠很冷血,看見我的小孩都病成這樣子了,一點同理心都沒有,我跟他講什麼,都只是喔~喔,一點都不關心,沒有視病如親!站在病患的角度,很多病患是希望能把情緒感染給醫師,病患急,也希望醫師跟著急,但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醫師不能跟著感染情緒,所以會冷漠,病患急,醫師更要冷靜,病患急,若醫師也跟著急成一團,失去方寸六神無主,病患哭,醫師也跟著哭成一團,看起來這個醫師很有同理心,但誰來冷靜的思考、判斷病情和理智的用藥?誰又來負責下面一個病人?所以醫師要有同理心,但不能跟著感染情緒。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