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43:方證對應的迷惑

作者:陳建元

「方證對應」(套方、揀方治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藥用藥方式,迷惑了很多學中醫的人,雖然我們在部落格中很多地方都有解釋過這個問題,但發現有問題的人還是很多,所以在這邊特立一篇,再把其中的一些概念寫清楚。

何謂方證對應?

方證對應不是特定指經方這些東西,而是經方、時方都有這種現象。所謂的方證對應,就是不再深一步的去探討疾病的病機為何(即病理的本質、源頭、發生、發展、變化的機制),只核對表面的「症狀」或「特定的中醫症狀群」(證候),即建議用某個方子來醫,這樣叫做「方證對應」。《傷寒論》本不是這樣來理解的書,但很多大師卻是這樣用,把它變成方證對應,時方的〝方書〞中,這類的資訊更多,譬如你有外候(外證):心悸、神疲、多夢、健忘、失眠的時候,就給天王補心丹;譬如你有胃脘疼痛、泛酸噯氣、脇肋脹痛、納呆腹脹、腹中嘈雜的時候,就給逍遙散,這和你核對《傷寒論》的條文,看到幾個症狀對上之後,就用上建議的方劑是一致的,都是方證對應,也是套方。又譬如在電視廣告成藥中,我們看到(核對)聲音沙啞、喉部不舒服、喉痛、喉腫,就給〝龍角散〞;痰多咳嗽、喉痛聲沙、喉嚨乾燥,就給〝川貝枇杷膏〞,這些一樣都是方證對應,並沒有什麼不同。

方便的民間用法

方證對應是一種方便的民間用藥法,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之處,這是需要的,所以很多的〝方書〞都有這類資料,當生病的時候,核對察看書上所說的各種症狀,如果大半吻合的話,就先這樣吃吃看,如果不行的話,再去找醫生,這種現象,不用說在古代,早期台灣也盛行「寄藥包」方式,譬如小病肚子痛先自己試試正露丸、六神丹之類,不行再找醫生。

只適合於民間方便用藥,但不適合真正的習醫者或醫師

為什麼方證對應不適合醫生呢?因為方證對應越過「病機」,直接對應上症狀,這樣子來用藥,將導致時靈時不靈、有時效如桴鼓,有時又歧路徬徨的現象,這是因為症狀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病機,而不同的病機,也可以都表現出相同的一個症狀,所以這樣用藥有其危險性和不確定性,譬如頭痛,病機有外感、內虛、血瘀、痰阻、風陽種種病機之不同,今天若僅方證對應而不明辨病機,是沒辦法每次都順利醫療的。方證對應只適合於民間方便用藥或應急用藥,但不適合真正的習醫者或醫師,因為它不是一種理法結構過程交代清楚的用藥方法,而醫師若誤以為中醫學就是長這個樣子,學中醫一輩子,也只是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還以為中醫只是一場騙局或一堆某證(症)用某秘方而已,毫無內容或什麼深奧學術可言。這樣的中醫是泡沫,學醫者若是把中醫建立在這樣的架構上,終究是沙上築城堡,海市蜃樓而已。

方證對應的有效率

方證對應的方式,並非全然無效,大抵有效率在3成左右。

方證對應是化繁為簡?

很多大師渲染說方證對應就是化繁為簡,把中醫學簡化到極致,是中醫的最高學問和最極致學問,這種說法是不對和誤導的,方證對應只會讓問題愈來愈複雜,不會讓問題單純化,看歷代的方劑學就知道了,愈來愈多,到了清代何止數十萬,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最原始的《傷寒論》按證揀方就會完全有效的話,後代就不必持續一直在創造新方了,就是因為按證(症)套方的模式不穩定,時靈時不靈的,靈的時候就用,不靈怎麼辦?大家因為要方證對應,所以只好修改一下,於是又再造出一方來對應,然臨床過幾年的人都知道,臨床千變萬化,這千變萬化要套到每個都有一個剛剛好對應的方子,歷代只好猛造方,所以你現在才會看到那麼多的方子。這種學中醫的方式是錯誤的,只會流散無窮,哪裡會化繁為簡?以「病機」為中心,這才是化繁為簡的方式,今天不管你是《傷寒論》初起的百來方,還是到清代的數十萬方,通通都是30餘字病機這幾個字變化出來的,所以只要你會拆解病機,數十萬方自能歸為30餘字所收攝,這才是化繁為簡的方式,學中醫是學一個「理」字,學一個「法」字,雖然不死背公式,自然能推導出答案,若不是如此學中醫,而是死背每題的答案而希望倖中,這實在不是辦法,更無法化繁為簡。而執迷在經方、時方誰比較好的人,更是糊塗,經方時方,如果這麼用行得通,後代又何必一直造方,諸代醫家早就試到不要試了。

「病機」才是重點

學中醫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訓練自己不管對於疾病、症狀,都有分析病機,拆解病機的能力,這樣你才能看到疾病的本質,看到本質,然後又經由使用藥物的經驗回饋得到連接,於是藥物和病機之間你就得到了連接,如此學來則日起有功,實力也會愈來愈堅強,如果不這樣學,根本連疾病的本質是什麼都摸不清楚,也就是說敵人在哪裡都不知道,那你的藥物經驗也就無法固定成「規則」,依「方證對應」學來的中醫,雖然有3成左右的有效率,卻無法穩定的歸納出一再可複製效果的「規則」,時靈時不靈的,沒辦法去掌控,這樣的中醫是空心的。

另外,有人說我只要明辨病機,然後我再選方,這樣就不算套方了,這種說法也不對。不對在哪裡?不對在你若能明辨出病機何在的話,基本上你就不會去選方,而是會去自行組方。只要能明辨病機,就能抓住整個方的重點藥味,所以往往自選12味藥(不一定是方裡面的藥),就能替代掉一方的組方目的和精神。譬如桂枝湯證,只要抓住中心病機是「諸臟氣血虛(主要是肺脾),然後兼有輕微風寒在肺」;麻黃湯證是「諸臟氣血不虛,兼有風寒在肺」,只要知道病機是什麼樣子的組合,自行選幾味藥,效果並不會比仲景建議的方劑差。經典的學習,要抓其中心的概念,不是抓其外圍的枝節。

迷惑的學子,走不出來的中醫

很多的學子,都是帶著非常崇高的期望來學中醫的,數年之後,常常是帶著失望離開。方證對應不是中醫的究竟辦法,正確的中醫也不是憑猜測在看病的,正確的中醫是要脈證併用,在脈證完整嚴謹體系的操作下,才能有所本,才能穩定的呈現出「固定的規律性」和一再可複製出現的「療效重覆性」。

而當一票大師教授掌權中醫教育龍頭,卻又只會方證對應時,這是可怕的雙面刃,當以方證對應為中心觀念,向世人大力宣稱中醫的療效時,不管當初的宣傳廣告多會包裝,最後只是砍傷自己。紙包不住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本質是「空心」的方證對應,只能在檯面上講,較高程度的療效終究是拿不出來的,像夏天的胖大白蘿蔔一樣,外表白亮胖旺好看,裡面卻是空心的,不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買空賣空不是辦法,悲情宣傳民族大義來包裝中醫不是辦法,把中醫包裝成宗教也不是辦法,再多的廣告宣傳,終究是蜂擁而來,一哄而散。就像你大力宣傳〝龍角散〞、〝川貝枇杷膏〞可以包治百種咳嗽一樣,它們本來就不是、不必、也不能。而當你心虛裡面的理法架構空洞,於是又加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亂七八糟的玄理進來胡亂解釋〝喇滴賽〞一通,以遮掩心虛的不安,結果中醫就是你今天看到的這種迷魂陣了,這些名實不符的宣傳,不但無法發揚中醫,只會造出諸多迷惑的學子,走不出來的中醫。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