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學 3:手足厥冷、惡風寒、怕冷
作者:陳建元
定義、說明:
手足厥冷、惡風寒、怕冷,是指患者自覺惡畏風寒,手足厥冷則是自己或他人可以客觀的觸摸到患者的手或足有發冷的現象。手足厥冷、惡風寒、怕冷,歷代醫家雖有人再作細分,但我依臨床上的觀察和實際比對,發現常常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所以合在一起討論。
四診九大合參分辨不同的病由機轉來治療:
雖然都是手足厥冷、惡風寒、怕冷,但是發病的原因可以不一樣,所以要依照不同的病機來治療,這些病機可以單一發病,也可以複合為病,下列為常見的機轉種類。
1. 外感諸病:外感病時,不管是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濕感冒、虛性感冒……,或多或少都會有惡風寒的現象,這是外感表氣鬱滯,人體衛陽無法正常向外敷佈,所以多少會有惡風寒的現象。脈象見各種外感的脈象,外候(證)見口鼻等感染症狀,治療依各種實際情況來治療,外感惡寒或手足發冷只是暫時性的。
2. 發熱熱甚:不管是傷寒白虎諸證的發熱,還是溫病體系中的氣血兩燔、瘟疫法定傳染疾病中的高熱等等,或是腦膜炎高熱等等,人體只要發熱到某一個程度或持續發熱一段時間以後,因為熱氣積鬱胸腹,使人體氣機無法順利傳達手足,不但會有惡風寒的現象,而且手足也會發冷。脈象見諸脈洪實大,洪實大是氣湧盛大,過度壅塞反而氣機不暢而手足發冷,外候(證)見面紅目赤、口渴、煩躁等表現,溫病體系中的氣血兩燔也是相同的道理,治以或清或下,熱退則自不發冷。
3. 熱入營血:許多法定傳染病的後期或失治之後,常會進入熱入營血,陰分不足而邪熱纏綿,阻滯氣機運行,也會產生手足冷、怕冷的現象。脈象見沉細數或浮細數,外候(證)見舌紅絳而無苔、斑疹、身熱夜甚。治以清營湯生地、石膏、麥冬、連翹、玄參、丹皮之類。
4. 內傷諸臟陽氣虛:內傷虛損有氣虛和陽虛的人,因為陽氣運送遲緩而無力,衛外之力亦不足,所以平常都容易怕冷和容易手足冰冷,尤其在冬天更明顯,而陽虛又比氣虛的怕冷手足冰冷更明顯。內傷虛損的氣虛、陽虛是慢性病、久病,有一個緩慢的病程可資鑑別,所以要問清楚病程的經過,外候(證)見面白、舌淡白或有水滑、說話無力、冬天怕冷等氣、陽虛的表現。氣虛、陽虛又有五臟的不同,皆可容易怕冷容易手足冰冷,需依脈證區別是心氣(陽)虛、肝氣(陽)虛、脾氣(陽)虛、肺氣(陽)虛、腎氣(陽)虛之不同而用藥不同,其相對的脈部脈象見或虛或弱或遲等氣陽不足的脈象。
5. 濕阻:體質素有痰濕之人,因為痰濕容易阻氣,氣機不暢則陽氣輸送受阻,所以也容易手冷足冰。濕阻可以是一種體質也可以是暫時性的,外候(證)可見大都發生於痰濕肥胖之人(但不絕對)、舌黃白膩苔(但不絕對),脈象見脾脈沉緩,治用砂仁、陳皮、草果、茯苓之類。
6. 肝氣滯:人體氣血循環順暢,有賴於肝氣之通暢條達,肝氣滯則氣血循環不暢,容易失溫煦而產生手足冰冷的現象。《傷寒論》中的四逆散證:「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即是此也,治以柴胡、青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氣要為主,或是外候(證)見為咳為悸兼手足發冷,或是外候(證)見小便不利兼手足發冷,或是外候(證)見腹中痛兼手足發冷,或是外候(證)見瀉利重滯兼手足發冷,其病機皆是肝氣滯所能產生的症狀,而《傷寒論》中把這條條文歸在少陰病,是因為四逆也(手足發冷),脈象見肝脈沉緊或伏澀緊。
7. 亡陽:亡陽是指嚴重的持續大汗、大吐、大下、大出血之後、或是中風、哮喘、或是持續高熱已超過體力所能負荷之後、或是慢性病末期等(譬如肝性腦病、腎性腦病、糖尿病末期或昏迷,……),產生嚴重的陰陽互離,陽氣離散欲脫的一系列現象,外候(證)見四肢冷厥、大汗淋漓、表情蒼白萎漠、呼吸微弱神情恍惚、喘急異常等現象。亡陽是疾病發展到後期的嚴重表現,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急救,脈象見細微欲絕或是浮大散而無根,治以大劑人參、附子、龍骨、山茱萸之類急救。
另外,癰瘡或局部感染之類,有時也會伴隨惡寒冷顫,但一般過程短暫,並非主症,而是另有發熱、局部疼痛等為主症,一般應該不難區別。
臨床常見病因補充:
8. 營養不良:代表性脈像是諸脈虛弱無力或細微,中醫歸屬在疳症。外候(證)見容易畏寒、面色萎黃、骨瘦如材、食慾不振、體重低下、生長遲緩、精神萎靡、語聲低微、毛髮稀黃等。
9. 低血糖症:代表性脈像是諸脈虛弱無力。外候(證)見四肢發冷、緊張、面色蒼白、大汗、顫抖、噁心、嘔吐、心悸、頭痛、意識朦朧、健忘、嗜睡、舞蹈樣或幼稚樣動作、呼吸淺弱、血壓下降、昏迷等。
10.甲狀腺功能低下:代表性脈像是諸脈偏沉弱細遲或兼緩滑。外候(證)見畏寒怕冷、面色蒼白、少氣乏力、反應遲鈍、嗜睡、心悸氣短、眼瞼浮腫、典型黏液水腫表情淡漠、毛髮稀疏等。
11.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代表性脈像是諸脈虛弱,一般而言兩尺特別弱,中醫歸屬於黑疸。外候(證)見畏寒疲乏無力、手掌、頰黏膜、牙齦等處容易見到黑色素沉澱(所以古代才會叫做黑疸)、血壓低、消瘦虛弱、膚色黧黑、噁心嘔吐、女性陰毛腋毛脫落、男性性功能減退。
12.心臟疾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之類):代表性脈像是諸脈虛細無力或兼澀,左寸特別明顯。外候(證)見逐漸加重的呼吸困難、水腫、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頸靜脈充盈、畏寒是因為心力衰竭推力循環不足,導致容易畏寒或四肢末端發冷。
13.腎病、腎臟衰竭、尿毒:代表性脈像是諸脈虛弱緩黏為主,特別是脾脈與兩尺脈有異樣。外候(證)見畏寒乏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口腔有尿臭味、貧血現象明顯、面色無華蒼白、有出血傾向、高血壓、水腫、皮膚搔癢等。
14 .成人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代表性脈像是諸 脈虛細無力為主。此症多見於女性,分娩時有大出血、昏厥、休克的病史,或是分娩時有併發感染,產後身體的情況一直無法恢復正常,外候(證)見月經不再來潮,而逐漸產生畏寒乏力、性慾性功能減退、陰毛腋毛脫落、乳暈色素減退、飢餓時易昏厥等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症狀。
15.顱內腫瘤、出血:一些顱內腫瘤、出血,也能壓迫丘腦、垂體等結構,再繼發成上述8、9、10、13等條的現象。
【附錄】:
另外,常遇到有人問我說網路上傳說癌症病患的手足一定會發冷(厥冷)?或是說治療癌症病患時,如果本來手腳是發冷的,治療之後手腳變溫暖了,就是代表治療有效了?我的答案是這些都不一定:
1. 癌症病患的手足未必會厥冷,這點應該沒有什麼好爭議的,癌症病房繞一圈每個摸摸看,不就知道了嗎,有的人甚至是發熱的,有的人不冷也不熱。
2. 由上面可以看到很多原因都可以導致手足厥冷、惡風寒、怕冷,譬如諸臟陽虛,你下補陽藥,手足就會恢復溫暖了;譬如氣滯,你下理氣藥使氣機舒暢之後,手足也會恢復溫暖,但不能和癌症已經痊癒劃上等號,這樣粗糙的判斷是危險的。癌症的病機複雜,並非網路上傳說的「陰實、陽不入陰」而已,沒有痰、瘀、毒、虛和其他病機嗎?如果只是「陰實、陽不入陰」而已的話,古人說:「補陽可速達,補陰則只有緩功。」既然通陽補陽可速達,那治癌豈不比治一些小病還簡單還快?事實上是陽虛的人用補陽附子等藥,手足厥冷會恢復,但並不代表是打到癌腫或是癌腫縮小恢復,不能直接這樣子對應過去,必須再兼細查病患的脈象,如果脈像有恢復,那是脈證內外兩方互相印證,才是真的打到腫瘤打到本質,如果外表症狀有恢復,但脈象並無恢復或更嚴重,那是只打到標沒打到本,就是表面有恢復也不要太高興,很快就轉惡化了,所以判斷癌症治療有無效果,必從脈證雙方核對,只從外表症狀的表現下手,很難不被矇蔽,某些網路大師用——病人手足會溫熱、會吃、會睡、排便正常等來當成癌症已經痊癒的指標,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可靠,譬如在很多西醫治癌案例中(用中藥治也一樣),我們常看到初治療效果明顯,上面這些外症指標也都有恢復,但病人的脈並無好轉,這樣的病人,短期內一定復發,這是只打到癌腫周邊併發的發炎、充血水腫代謝障礙、血瘀所出現的一時好轉現象,並非打中癌腫本身。
對付癌腫一定也要精脈理才有抗爭的本錢,只從外症摸摸哪邊熱,那個穴位會痛就斷定癌腫,這樣的可信度不高,只是亂猜一通,自己多試幾個就知道了,醫師不是在做吳神父腳底按摩,按哪邊痛就是什麼病,哪能用這麼不太確定的方式來斷病?市面上有賣一些穴位診斷的書籍,往往把準確度大幅灌水,按哪個穴會痛就是什麼病,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醫者自己當要從實踐中來檢驗,不宜被牽著鼻子到處走。(譬如一人有肝癌,而在肝脈上有癌脈,肺脈上有實火而呈現洪實脈,心脈有血瘀而呈現細澀脈。這時你按肝經原穴太衝會痛,按肺經原穴太淵也會痛,按心經原穴神門也會痛,但不能說肺臟、肝臟、心臟都長癌。相反的,肝經原穴太衝不會痛也未必沒有長癌,有的人肝癌嚴重,但因為機體虛弱,所以穴位被內臟分配的經氣不足,按了也不會痛,針刺也不得氣不容易酸麻脹,反應遲鈍,是故未必經穴不痛就沒事也。)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