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58.2:藥王脈學重要藥理原則‥‥‥量變則質變,控制整組藥物配方的走向

作者:陳建元

在第 4~4.1.4 這5條中,一直反覆強調開藥要完全緊扣病機,最佳的方法就是不套任何成方,完全自己依病機來配出組方,這樣才能使理法方藥連成一線,而不是診斷歸診斷,然後挑成方歸挑成方,診斷與用藥沒有連成一氣互相對應,這樣的治療效果必差,診斷也失去了意義。固有成方有萬方,而臨床病態則有千萬種,想從萬方中找千萬病態之治,無異大海撈針,所以最佳的方式,是完全自己依照病機來配方,這樣才能使理法方藥連成一線。要自己搭出組方,除了對單味藥的藥性歸經要熟悉之外,先要瞭解藥物比例上「量變則質變」這個原則。

初學中醫的人會迷惑在固定方劑中,以為某帖藥就是補,某帖藥就是攻,其實,攻補是不一定的,調整藥方中各味藥的比例,攻劑隨時可以變為補劑,補劑也可以轉變為攻劑。

另外,必須有一個觀念,當一味藥物,雜在一堆藥物之中時,則這一味藥物的本來個性,被會這堆藥物所淡化掉,個性愈來愈不明顯,不能以為它還依然保持原貌,而是要看整帖藥物配伍後的綜合效應;就像只有糖,味道是甜的,只有醋,味道是酸的,糖醋加在一起,味道是糖醋味,而不是單純的甜味或酸味;隨著不同的糖醋比例組合在一起,可以調成甜中帶酸或是酸中帶甜的味道,藥物組合後的現象也是如此。

譬如:麻黃湯──

1. 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

麻黃的3+杏仁的2 > 炙甘草的2325(攻藥)> 2(補藥)。桂枝的2不算,因為桂枝可發散也可溫,可算平藥。→→→那這種配置就是偏攻劑了。

2. 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8

麻黃的(3 × 26+ 杏仁的2 = 炙甘草的8628(攻藥)= 8(補藥)。【註:一般的發散藥較弱,如紫蘇、桂枝之類算1倍的話,麻黃因發散力道強,可算2倍】。→→→那這種配置就是攻補兩平劑了。

3. 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

麻黃的(3 × 26+ 杏仁的2 < 炙甘草的2062(攻藥)< 20(補藥)。→→→那這種配置反而變成補藥了,麻黃的發汗力量,由於受到大量炙甘草補劑的壓抑,不但發汗力道一點都不明顯,反而變成為炙甘草打前鋒的開絡道藥,以抒解補藥太重的壅塞【註:麻黃另有開經絡的功用,如用在陽和湯中的時候】。

所以,一帖藥物,可經由搭配比例的不同,可控制讓它為攻劑,為補劑,並不一定。

譬如:四物湯──

4. 當歸2+白芍2+川芎2+熟地2。→→這種配置是平補肝、心、脾、腎四經的陰血。

5. 當歸2+白芍2+川芎2+熟地20。→→→因為歸經藥、引經藥的概念,這種配置會被帶到腎經去,主要的靶位區在下焦,補腎經的陰血。

6. 當歸2+白芍2+川芎20+熟地2。→→→這樣配置就不是補血劑,而是活血去瘀的攻劑了(攻中帶補),它的靶位區在心肝經,而且會被大量帶到頭上去,活頭中的血瘀(川芎上行力量甚強)。

7. 當歸10+白芍10+川芎2+熟地2。→→→這樣的配置,就變成主治肝經的血虛肝風。

所以,一帖藥物可通過不同藥物的比重,去控制整帖藥要走到哪裡去(走上、走下),和不同目的。

譬如:桂枝湯的配置──

8. 桂枝3+白芍2+生薑2+大棗2+炙甘草2→→→這樣的配置,如果桂枝算平藥不看的話,餘藥幾乎都是補藥,所以桂枝湯是一種補中帶攻的配置,因為桂枝3+生薑25(都可走表);白芍2+大棗2+炙甘草26(都可走裡),56差不多,所以這種配置可走表可走裡,大約各半。

9. 桂枝1+白芍4+生薑1+大棗3+炙甘草3→→→這樣的配置,和8就完全不同了,變成平補肝脾氣血的比重大增,走表發散風寒的力道則甚弱。

所以,一帖藥物可通過不同藥物的比重,去控制要走表,還是要走裡。

再舉例一個配置──

10. 麻黃2+杏仁1+生石膏5+炙甘草2。〈←←後面的數字是以粉劑來看〉

→→→這種配置,麻黃的發散力會大減,麻黃最怕生石膏,如果生石膏再加重到8,麻黃就幾乎失去了表散風寒的力量。

11. 麻黃2+杏仁1+生石膏15+炙甘草2。〈←←後面的數字是以粉劑來看〉

這種配置,會變成肺有大實熱時用的清肺熱劑,麻黃相對的量太少,發汗力幾乎可忽略,反而是石膏用量太大,少量的麻黃剛好用來開通肺的絡道,使其不會太過寒凝。

12. 麻黃2+杏仁1+生石膏3+炙甘草2〈←←後面的數字是以粉劑來看〉

這種配置,就是常見的肺脈浮緊,下疊一個洪大脈,病機為「肺外感風寒轉熱」的「寒包火」標準配置了,可一面表散寒邪,一面清肺熱,而麻黃的發散力,因為有石膏、炙甘草的牽制,也差不多等於桂枝而已。(所以仲景說:「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闡釋:以臨床來看,仲景的說法是正確的,麻黃怕石膏,同用時,壓制了麻黃的發散力量,故汗出者也不忌,或問為何不用桂枝湯?因為咳喘如果尚留有外邪未盡的話,用89這類偏補的藥,是不適當的,而且麻黃宣肺定喘的力量優於桂枝。)

所以,一帖藥物可通過不同藥物的比重,去控制要解表、清熱、發汗、不發汗等不同的目的。

在脈證合參,找出病機之後,就是要控制開的藥,必須和你的治則相對,變成理法、治則、藥物配置,彼此連成一線。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實以攻,治虛以補,這是大原則,基本上,要先把握住不能顛倒,病位走表走裡也不能弄錯。譬如病機是肺脈浮緊的麻黃湯實證,治以39的虛症補劑,必然化熱病情加重。譬如病機是肺脈浮虛的桂枝湯證(虛中夾實),治以1 的實症攻劑,則明顯體力負荷太重,有過汗的問題。譬如要補肝血的,開到6去了,效果就差了。譬如要治頭中風寒痛的,開到5去也不對。譬如肺脈浮虛的桂枝湯虛中夾實證,開到9去也不對,那樣的配置主走裡。而只要平補肝脾氣血的,開到8去也不甚正確,那樣的藥物配置,有半數是要走表的。譬如你要清肺熱解肺表,結果開到11去,那表證會解不掉,只清掉裏熱。譬如你只要清肺熱,那開到12去就不太對了,因為這種配置一半走表,一半走裡。

又如很多人常搞不清楚仲景的桂枝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變化,而去強背哪一方可以治療什麼症狀,並用這種方式來揀方套病,其實,那是多餘的,知道藥物中有量變則質變、歸經、引經這些法則,就能自由的操控整帖藥方要到什麼地方去。

你說仲景講不講究歸經、引經、量變則質變?仲景是講究的,也是用這些法則來操控藥物變化的,現在讓我們請仲景老師用桂枝湯來示範如何變化:

桂枝湯→→加用附子→→把方向引入下焦(腎主封蟄)和心陽(汗為心液),氣陽足則能攝汗斂汗,故用來治誤治後的漏汗→→→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加重引入中焦補益的藥,故主病機為中焦氣血不足的諸症→→→小建中湯

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黃耆→→→黃耆走表引至皮表,故專主虛熱虛損、自汗盜汗等皮腠的諸症→→→黃耆建中湯。

桂枝湯→→去炙甘草加黃耆→→→減輕走裡的藥,加重走表的藥,桂枝又可引向四肢→→故專主補虛宣痺,治療四肢手腳發麻等表皮筋骨等人體較淺層的皮肉筋骨病諸症→→→黃耆桂枝五物湯

桂枝湯→→加厚朴杏仁→→→厚朴杏仁引入脾肺中並下降肺氣→→所以專主太陽病表虛兼喘等重點偏在肺部肅降不及的證候【註:由此又可知太陽病,病位主要是指肺系疾病明矣,後人以為是膀胱經為病,誤矣!】→→→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因外症表現出項背几几的特點,故用葛根把靶位區引去頸項部位為主,故專主項背几几特別凸顯的太陽病諸症→→→葛根湯

桂枝湯→→加龍骨牡蠣→→→把重點引入下焦兼收澀,故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諸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率先示範歸經、引經、量變則質變的人是誰啊?其實就是仲景啊!用藥決不是看一方套一方,要千萬變化的自由掌控藥物配伍,就要先熟悉這些「活的規則」。

‥‥‥‥‥‥‥‥‥‥‥‥‥‥‥‥‥‥‥‥‥‥‥‥‥‥‥‥‥‥‥‥‥‥‥‥‥

或問:上面的〝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

請問老師,有些人對此方重用炙甘草有疑慮,認為甘草會提取腎精耗元陽(我的說法可能不對),其看法應該是指多吃甘草是種寅食卯糧做法,跟重用麻黃意思一樣會折壽的意思,像這樣的疑慮您的看法是如何?

或問:請問falo,有朋友說falo這樣配藥不對,因為他說這樣甘草的份量用太重了(有的用到20克?錢?),這樣會把腎氣抽掉,因為甘草是把腎氣抽掉,拉過來表面治病的,所以這樣用藥,表面看起來是有好一些,可是事實上是拿人的壽命來交換的。

答:

1. 上面是在講藥物之間的比例,不是在講配這帖藥如何如何,這個比例的意思,是這樣配置,麻黃、炙甘草會主客異位,這才是重點,這是在講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2. 上面我並沒有寫上單位,臨床工作者,應該還不至於問出這種怪問題才對喔!一帖藥要看放在什麼地方,放在什麼案例上,才有評論這樣開藥對不對的空間,現在沒有什麼對象,沒有案例,怎麼能評論藥好不好呢?你說附子好不好?可以說溫陽,也可以說會毒死人,兩邊吵成一團。你說人參好不好?可以說補氣,也可以說有人吃到中風,兩邊吵成一團。大棗好不好,無毒嗎?實性的癰腫吃個半斤試試看,會腫成麵龜的‥‥‥,任何的藥物都是偏性,都有正反兩面性。你說抗生素好不好?不能這樣評論,你要看放在什麼位置上來講,就像下棋,一隻砲或一隻馬,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要看它們放在什麼相對位置,才會產生意義,這是學醫學應有的概念。

3. 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這種配置法, 要看你用在什麼地方。譬如久年的肺源性心臟病,因近日受外感,咳嗽心悸而喘,肺心兩臟都是受累的器官,如果辨證為心氣虛兼肺有夾雜外邪宿痰,面白乏力而明顯咳喘甚,說話甚無力,肺心合病,不但肺有新邪,心也有舊邪甚嚴重,就有可能會組合出這種配置,方劑的每味藥物,必須是和病機完全相扣,沒有多餘的「味素藥」,肺心同治,比例雖同上,用的是粉藥就夠了,一餐用的不過幾克,何來過劑之弊?但如果是心臟因外感受不了,演變成心陽快要暴脫,就要換成水藥,把上面的配置改成克,甚至為錢,或把炙甘草換成人參,或再加大劑山茱萸,先急救,留人再治病。一般沒寫單位,當然就是按照通例,按照臨床常規劑量來運用啊!

昔賢施今墨先生,治療心悸症,常用炙甘草湯合栝蔞薤白湯加減,方中炙甘草的劑量,一般一日為30克。《施今墨臨床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95頁》。

4. 所以說這邊就是要學脈啊,為什麼?因為「脈可驗藥」啊,這樣才能整合古人藥物記載中的矛盾點,脈象可提供一個客觀的證據,讓你抓到這味藥的中心思想。過劑不過劑?該用不該用?你要會用脈證來判斷,尤其是脈,跑在證的前面,要會用脈來判斷,而不是傻傻的等副作用的外症出現了,再來手忙腳亂的轉換方向,那就已經受傷了。就像開車一樣,就一直傻傻的往前開,撞到了有聲音了,再根據這個聲音來轉彎,這樣開車不是辦法,小病還能讓你這樣試藥,大病則禁不起這樣試,方向一錯,後果非常嚴重。也不是嘴砲一通,要用麻黃,就說像蛇蠍,要用甘草、大棗,又怕壅滿,人參怕上氣‥‥‥,怕也不對,不怕也不對,那如何用藥?

任何的藥物,都可在脈象上,驗證它的功用和歸經到底如何?譬如吃了淫羊藿,再把你的右尺(假設原來是虛無力的),就會發現右尺脈暫時變有力了,這讓我們知道淫羊藿確實有溫補腎陽的功用;譬如吃了桃仁,再把你的心脈或肝脈(假設原來是實而有力的),就會發現心脈或肝脈暫時變無力了(破瘀等於破氣血),這讓我們知道桃仁破血的同時,也會傷氣血;相同的,吃了炙甘草,我們會發現心脈、肺脈、脾脈這三經暫時變的較有力,但腎脈變化卻不大,這表示炙甘草的靶位區,主要是作用在這三經上(又以脾胃為主),補這三經的氣【這邊所謂的經,都不是單純指經絡而已,而是指中醫的臟象,譬如肺經,就是指整個肺系,肺所轄的鼻、皮膚‥‥‥和肺的體表運行經絡】,服用炙甘草,會發現腎脈並無變虛的現象,連吃三天,外症也不會出現腰酸、腿軟、足冰、體力不濟等腎精腎氣不足的現象,所以說明甘草並不會提取腎精耗元陽,跟腎經下焦的關係並不大,而且歷代的醫書也沒有這種怪紀錄。而要瀉腎精腎氣的藥物很容易找,像澤瀉,車前子‥‥‥,這類入下焦利水的藥,吃了再把自己的尺脈,就會發現尺脈變空虛了,單味連吃34天,必然發現腰酸、腿軟、足冰、體力不濟等腎精腎氣不足的現象,這類藥物可瀉腎精腎氣,是能被客觀證明的。

 

或問:現代醫學顯示,甘草大劑量長期服用,可以浮腫、心悸、胸悶、高血壓。有腎病、高血壓、水腫的不宜服用。

答:

沒錯啊,這就是歷代本草所說的,「甘草令人滿,壅滿者忌服」,這是使用上要注意的注意點啊!和古代的經驗總結是吻合的。但重點是,我們如何去判斷何時能用?何時不能用?用多少才叫大劑?用多久才叫作長期服用?其實,這在臨床上是沒有標準的,有人紅花服了一兩尚不墮胎,有人服2錢就流掉了;有人附子用了300克尚不蓄積中毒,有人服15克就中毒了;相同的,甘草有人久服大劑服尚不壅滿,有人下3錢便覺滿悶,這如何來判斷?這是要從脈法上來掌握的,外症很難判斷。

當你心脈、肺脈、脾脈虛弱的時後,補甘草是會進去的,所以是不會滿悶的,只要虛弱的脈象尚未補回平脈,就像黑洞一樣,會不斷的吸進去,久服大服也不會出差錯,也不會滿悶,但相反的,或1日後,或10日後,或1個月後,‥‥‥當心脈、肺脈、脾脈已經補到不虛了,已經補到滿了,這時再用補,就是實上加實,氣有餘則化火化痰,到處壅塞,就像水滿了則溢出來一樣。或是心脈、肺脈、脾脈中本有痰濕、瘀毒沒有先清掉,就急著用補,壅塞反彈,當然會浮腫、心悸、胸悶、高血壓,但這些不良副作用,並不是像書上說,要等到長期大劑量的使用後,才會發生的,而是脈法不精,診斷含糊,藥物開成顛倒方向,12劑後,就會漸漸出現的不良副作用。

如果是起頭沒這些副作用,而是像書上說的長期之後,才出現這些問題,幾乎都是補過頭了,不懂脈法,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要踩煞車的後遺症。

上文黃底字,這句「有腎病、高血壓、水腫的不宜服用」不正確,這邊要特別注意,現代中醫就是陷在這邊爬不出來,這種方式叫做「用西藥式的思維用中藥」,就是使用中藥,卻誤套西藥用藥概念來用的不正確用法,效果不佳,等於自廢武功。譬如發炎就對上清熱解毒藥、譬如甘草就對上類固醇、譬如人參實驗可使癌腫變大,所以癌症的時候,就不要用人參、譬如免疫力低就套用各式補藥‥‥‥,諸如此類,都是不正確的中藥西用,走入西醫式中醫的陷阱中,而這個模式,也就是目前學校中,中醫教學的主流。正確的說,應該是腎病、高血壓、水腫的每個病種之中,又可分成不同病機的證型,只要是脈證上的辨證論治,確定是有脾胃氣虛病機參與其中的這些證型,不但用之無妨,反而可速效痊癒,相反的,不管是什麼病,只要病機不是脾胃氣虛,而你卻用甘草來濫補氣,就是毒,就是會出狀況,也一定會有副作用。

 

或問:有些人對此方重用炙甘草有疑慮,認為甘草會提取腎精耗元陽(我的說法可能不對),其看法應該是指多吃甘草是種寅食卯糧做法跟重用麻黃意思一樣會折壽的意思。

答:

這是張冠李戴的迷糊說法。中藥甘草拿去實驗,會發現其中的一些成分,有類固醇樣的功能。另外,在臨床上,對於長久使用西藥的類固醇患者,我們也由他們的脈證中常發現,一派舌紅脈細數,有傷陰的現象,尤其是腎陰虛。於是,便有迷糊的人,把兩者瞎兜在一塊了→→→類固醇傷腎陰→→→中藥甘草類似類固醇→→→所以中藥甘草傷腎陰→→→腎在中醫是人的根本→→→根本動搖→→→所以使用甘草重些會傷壽考(壽命)→→上面的結論就是這樣拼湊起來的。

但這是正確的嗎?這是錯誤的:

1. 甘草裡面雖有這種固醇的成分,但使用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單獨把這種成分抽出來用,而是使用整片的甘草,所以不能套用西藥固醇的結論,而是必須綜合其他20餘樣成分後,得出的結果才是真正的結果。

2. 甘草本身有一個特性,就是把這種類似固醇的成分抽出來使用,或者不抽出而整片使用時,只要你的脈象上或使用上,是合乎中醫的醫理原則的合理使用,沒有上述哪些虛虛實實的問題,甘草可以有類似固醇功用,但是卻沒有西藥類固醇的副作用。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啊,這就是甘草自然藥物天生的特點,在合乎脈症的合理使用下,和西醫類固醇的差異處,就是可以有類似固醇功用,卻沒有那些缺點,否則,用西藥就好了啊,又何必用中藥?在符合中醫理法,合理使用藥物的情況下,上面假設甘草有類似固醇傷腎的副作用,基本上就已經是一個偽命題。而現代醫學所說的甘草這些副作用,是在不合中醫理法的錯誤使用,才會出現的後遺症,也就是古代經驗中所說的甘草壅滿,若是能合乎中醫理法來使用,就是久服大服,也不會出現這些副作用。

3. 相同的,也不能因為甘草某些成分類似雌二醇,可抑制睪丸酮,就自己解釋成會倒陽傷腎傷壽命;或是甘草某些成分可抗菌,就和西藥抗生素劃上等號,認為甘草也會同抗生素一樣,傷害腸道菌態;或是甘草某些成分有免疫調節,抗過敏反應,就自己解釋成跟使用西藥的免疫製劑一樣,會降低免疫力‥‥‥,其實,中藥的特點和優點,就是很多時候都有類似的功用,但卻沒有類似的副作用。

但也不要太高興,中藥很多的現代藥理報告,不但粗糙,而且都只是體外實驗有優良效果,派上戰場卻是大肉腳,一籌莫展,不能太當真。譬如甘草的動物試驗確實有解熱的作用,但只要做過幾年中醫的都知道,發熱的時候不找出病機,你給我一斤的甘草用來治退熱,這不是在跟我開玩笑嗎?譬如甘草的動物試驗確實有抗腫瘤的功用,得了腫瘤,就天天吃一味甘草就能抗癌,這不是比楚留香用嘴接飛鏢還誇張嗎?譬如甘草甜素的人體試驗可降血脂,但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大部分高血脂的人都是腦滿腸肥的氣實型態,單用甘草再去實上加實,火上加油,後果會如何?用腳想也知道。可知不能把這類不成熟的藥理試驗當聖旨,甘草治血脂,在辨證上,必定是林黛玉型的氣虛高血脂才行得通。而這些藥物試驗,必然還存在若干不合理處和謬誤處,因為和臨床現象矛盾兜不起來,尚無法用來直接指導臨床。

基本上,中藥的科學研究尚未成熟,把這種不成熟的資料拿來當聖旨,然後要學生去用這種方法開中藥,這不叫科學,這叫作頭腦不清。

藥物如何用?還是用古人的總結最保險,你不是抽某種成分在用,而是整味藥在用,而整味藥的效用總結,古人已經用了幾十億的人體來作實驗,花了千年,不斷修改,才能得出這些寶貴結論,你不以這些經過千年人體試驗的為準,這是傻瓜。很多中藥的現代藥理實驗,會和古人千年人體實驗的結論相矛盾,這個時候,以古人說的為準較佳,因為現在藥理實驗的答案,常常改來改去,今天說這樣,明天又說那樣,譬如人參這味藥,30幾年前說成份跟白蘿蔔一樣,20幾年前又說可以補充體力,10幾年前又發現有增強免疫修補細胞等功效,5年前說法又變了,因為又發現更多的成分‥‥‥每樣藥物的現代結論,都是隔幾年就換一種說法,以這種尚未成熟的結論,就據予用來指導開中藥,是非常冒險的西醫模式用中藥,效果必然甚差。

 

或問:古人說:甘草令人陰不痿。又說:甘草令人陰痿,兩者說法矛盾,何者正確?

答:

兩者都正確,這是古人由觀察而來的結論。如果我們能緊抓脈症上面的變化,在臨床上會觀察到兩者都成立:

1. 如果脾脈過虛,外症兼見過時不饑,乏力,肌肉弱無力,這是脾氣虛,脾氣虛無法充養下焦,在臨床上,可以看到房事無力不舉,這是病位雖在下焦,病源實在脾胃,所以補脾有效,故古人說:甘草令人陰不痿

2. 如果脾脈過實,外症兼見舌膩,腹悶而撐脹,肌肉胖旺,這是脾氣過實,過實則容易生痰濕,痰濕則容易流入下焦,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壅補過實,化成痰濕下流,導致房事萎軟無力而不舉,這是病位雖在下焦,病源實在脾胃,故瀉脾實、瀉脾濕有效,這種現象,如果再壅補甘草,必定加重,所以古人說:甘草令人陰痿,實是告誡不可施用於實而痰濕之人,犯實實之戒。

 

或問:重用麻黃會折壽?

答:

所以說這邊就是要會脈法啊!脈法不是用在第一診,看是什麼病而已,脈法是用來貫徹整個理法方藥過程的,缺乏這樣最重要的東西,中醫的理法方藥,很可能終究只是一場空夢。

重用麻黃會不會折壽?這要看你怎麼用?普通的感冒,脈是浮緊的,用麻黃發汗,不過一、二日就痊癒,再把他的脈,又歸回常態,何來折壽之說?如果是過度發汗,開藥方向不對,後來又糾正回來,也只是遷延幾日,再把他的脈,也是會歸回常態,何來折壽之說?但如果是遇到庸醫,感冒醫不好,拖拖拉拉,拖了幾個月才痊癒,雖然痊癒,但是其他臟腑大受影響,六脈不調,心肺二脈虛細澀兼夾,脈象不歸回常態,這樣不折壽也難,帶去檢查,也能檢查出心率不整、貧血、抗體低‥‥‥等一系列問題數據,長期讓他處在這種狀態,能不折壽嗎?而你要達到這種折壽的方法也很簡單,不按脈症開藥,明明是表實的實證,不開解表藥,用藥相反,連續開人參、四物湯、四君子湯‥‥‥,這類現代所謂藥理檢查可增加免疫力的補劑,給他亂壅補一通,一段時間後,就能得到這樣的結果,由此看之,人參、四物湯、四君子湯‥‥‥豈不是比麻黃還折壽嗎?所以說中藥不是這樣評論的,問題是在人,不是在藥,如果辨證準確,就不會有什麼折壽不折壽的問題,但如果辨證錯誤,用藥方向相反,一段時間之後,輕者遷延,中者傷身,重者折壽,甚者死亡,任何方劑藥物都是如此。

麻黃需不需要重用很難說?皮薄、肉白而軟、瘦小的人,用1錢即可發汗,也有遇過皮黑、聲粗、壯碩的鐵工廠工人,下8錢尚且只是微汗而已,剛採收的新鮮麻黃,則容易發汗,1錢即可收發汗之效,放了5年以上的舊貨,發汗力可能剩不到1/3,只好多用。醫道精微,四診不精,脈診不通,徒憑問外症套方,藥理方面,則亂套上面不成熟的西醫式中藥藥理報告,如何能知道何時該重用?何時該輕用?何時該守方堅持?何時該放棄另覓他徑?難矣!

另外,還有一些類似的,常見到的藥物疑問,譬如:

或問:柴胡劫肝陰?

答:

這個問題跟上面的問題一樣,就是要會「脈藥互測」這個關鍵技術啊!藥物都是雙面刃,當肝氣滯的時候,會表現出脇痛,這個時候,肝脈會出現弦緊的脈,我們用柴胡去疏肝,疏到什麼時候?疏到發現弦緊的脈變成鬆緩時,這時,就達到目的了,也就是要停手的時候了;如果脈學不精,不知道要停手了,還繼續傻呼呼的疏下去,當然就是過劑了,這時就會發現,鬆緩的肝脈,繼續演變成澀細脈或澀虛脈,這時,就是劫傷肝陰了(肝的陰血),又開始表現出脇痛、目眩、昏目,一系列的症狀出來,所以說,氣滯也脇痛,肝陰血虛也脇痛,很容易混淆,這要憑脈,單憑外症很難勝任。日本有人吃小柴胡湯吃到暴肝的,就是這麼來的,這不是小柴胡湯的問題,而是不懂脈法,抓不到何時該收手、轉換方向。

不是只有柴胡才會劫肝陰,凡舉青皮、香附、川楝子‥‥‥任何會疏肝理氣的藥物,過劑都會出現一系列的劫肝陰→脇痛、目眩、目乾、昏目,等副作用症狀。那該如何解決問題?也不難,再用當歸、首烏、枸杞之類再補回去即可,但要注意,一樣要盯緊脈象,否則補過頭了,又會製造出一個肝經濕熱痰濕的問題出來。

 

或問:浮萍可替代麻黃?

答:

浮萍是發散風熱的藥,麻黃是發散風寒的藥,兩樣東西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或問:那為什麼會有人用浮萍替代麻黃,治療外感有效?答:這又是不精脈證,張冠李戴下的弊病。在一般普通小感冒的情況下,當風寒進入人體,肺脈是浮緊拉成一線的,若是感冒沒有即時痊癒,經過幾天後,會鬱而化熱,基本上,就會漸漸轉成風熱,這時肺脈表現出來的,是滑寬大的脈象,這時,已經轉成風熱了。當風寒的時候,當然用麻黃、紫蘇之類的表散風寒藥,當完全轉成風熱後,因為病機已經轉化了,就要用浮萍、桑葉、金銀花等表散風熱藥,若是只轉成一半,風寒風熱都有,則上述兩類藥物,依風寒風熱的比例而兩類並用,這才是正確的方法。可參考:脈理醫理學 33.1.1:浮脈(二)如何用脈法判別風寒、風熱、風寒兼風熱、風寒入裡化熱、風毒的不同

上述有人用浮萍替代麻黃而治癒感冒,很明顯的,這是醫到已經轉成風熱的感冒,碰巧套中,所以形成一種老醫師的個人獨特經驗,說是浮萍可替代麻黃,但這樣矇用不是辦法,知道上面所述其中機理的來龍去脈,就不會迷惑。此事驗證甚容易,自己普通感冒時,把一把自己的脈,如果是肺脈浮緊拉成一線,畏寒明顯的風寒型感冒,單來一味浮萍幾匙試試看,必然加重風寒鼻水直流,這是可證驗的。

 

或問:古人說,夏天不可用麻黃?冬天不可用石膏?

答:

這還是在相同的老問題中轉,脈證不精,守一個死訣死於句下。麻黃、石膏之用,不在冬天夏天就一定要怎樣怎樣,而是在於病人的脈證到底如何?如果夏天肺脈浮緊 ,這是有風寒表症,用之何妨?只不過夏天天氣熱,毛孔張開,較容易發汗,可稍少用些而已,便能達到發汗的目的;冬天天氣寒冷,天氣已經助我下降人體的熱氣,所以如果是有熱症時,石膏用量可稍減些罷了。相反的,雖然是冬天感冒,但若是病人脈細微證虛,麻黃使用也不可放浪;雖然是夏天熱病,但若是病人脈細微證虛,石膏也不可多用。總之,知道機理就能活用,不知道機理,就會膠柱鼓瑟,讀書死於句下。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