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60:《黃帝內經・素問》,只是一本荒誕論述?
作者:陳建元
或說:《黃帝內經・素問》中,把五臟配以五行、五方、五時、五味、五畜‥‥‥,這些都只是從呂氏春秋中套來的,尤其是五臟,只是指祭祀時,該拜牲禮內臟之順序而已,這些臟象理論和五行生剋,應該只是針灸療法中的猜測,跟臨床無關,跟湯方療法更是無關,我們要重視實證醫學,所以絕對不能用這些來當成中醫理論的依據。
或說:質樸的湯方療法的理論應為陰陽病勢,並不適用臟象理論和五行學說。
或說:《黃帝內經・素問》,是一本荒誕論述,應該摒棄,《傷寒論》和《內經》是不同體系的。
答:
日人的書中常有如上述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是不正確的,起因於把中醫在講的五行,和術數家在講的五行,混為一談的緣故,看基礎概論 61 條自能明白。
或問:《傷寒論》和《內經》是不同體系的?
答:
這只是從表面的文字上去看問題,沒有透過表象去找出本質,才會有這種誤解,只要仔細的去觀察本質,就會看到出自同源的概念。
譬如說:《內經》是「脈證」醫學。仲景則跟著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是取自內經的理念。
譬如說:《內經》反覆強調脈證合一(色脈合一)的重要性。仲景則在標題都寫上「辨ÍÍ病脈證並治」來呼應。「太陽病,脈浮,頭項疼痛而惡寒」(1),第一條便已經呼應了脈證並重的精神。「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266)。「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到處都是這種脈證合看的條文。
譬如說:《內經》提出:「治有緩急」〈素問‧至真要大論〉。仲景則明確的闡釋治有緩急該如何具體的應用:如「表裡證俱在者,當先解表後治裡,但若裡症急者,又當先治裡後解表。」「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太陽證,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類似的條文到處都是。
譬如說:《難經》14難說:「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仲景則回應說:「麻黃湯或大青龍湯證,尺中脈遲無力者不可發汗,尺中脈正常者才可發汗。」
譬如說:《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堅以實,謂之亦甚」【按:這邊的弱不是指虛弱,是指柔和的意思】。仲景也採用這個觀點。「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365)。「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369)。「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金匱痰飲咳嗽病〉。
仲景學習《素問》、《九卷》的態度,並不是前人說了就算,而是勇於找出破解的方法,有繼承,有發揚,而不是死守古文。
譬如說:《內經》〈素問‧熱病〉說:「目不明,熱不已者死」。仲景則說:「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條),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對於熱盛者,不要放著等死,可用下法。
譬如說:《內經》〈靈樞‧臟腑邪氣病形篇〉說:「面熱者足陽明病」。仲景則跳出來說:「面熱如醉者,此為胃熱上衝薰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仔細的去找,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關聯性,《傷寒論》、《金匱》,與《素問》、《九卷》、《難經》的關聯性分不開,仲景自序中寫的參考哪些典籍,並非虛言。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