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124:原始脈法架構上的盲點
作者:陳建元
陳老師你好,我想問個問題 ,跟藥王脈學的五層脈有關。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浮而無力為輕,沉而有力為重。)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持脈,即按脈也。菽,豆之總名。三菽之重,言其力與三菽等也。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肺脈最輕,故其象如此。)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血脈、肌肉、筋、骨,遞沉而下,故脈之輕重,以此為准。蓋肺居最上,心次之,脾次之,肝又次之,腎居最下。至骨,沉之至也。舉指來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難“舉指來實”之義也。按(靈‧九針篇):肺主皮,心主脈,脾主肌,肝主筋,腎主骨,故其脈亦相合,此五臟本脈之象如此,倘 有太過不及,則病脈也。故曰輕重也。)
上面這段條文很明顯,可以說是藥王五層脈的基本結構 ,昨天跟一位學弟討論 ,提到一個臨床病歷 :
===> 若是病人的右關偏沉表示腎氣受損,單用四君子湯較沒有用
他引用的原理就是《難經》第五難的條文 。以表面來說這樣理解很白話,也的確給我一個思考的理由~~藥王五層脈是很綜合性的(陰陽氣血<-->濕痰瘀滯),不過學弟卻把六部五層脈以生理的五臟機能在歸入某一部,請問一下老師,這樣的說法有沒有什缺點 ?或是臨床上的盲點 ?感謝老師。
答:
有盲點,盲點在於這只是脈學演化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熟的最終結論。右關沉是腎在作怪,那如果右關浮,不就是肺在作怪?心肝脾肺腎,只有5種脈?會不會太粗糙了?
中醫的東西,很多是起於理論的推演,先設立一個雛形和模型,然後開始找印證,印證之後,再慢慢修正,修正之後再試驗,試驗之後再修正,然後才能慢慢成熟,成為臨床可恃而無恐的規則和技術。《難經》這段,只能看成傳遞一個概念,就是任何一臟之中,必然含有其他四臟的相互灌溉,而不是《內經》中,5臟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按照一定路線生剋的這種原始模型。換言之,由實驗後而修正,《難經》已經提出了比《內經》更精確的臟腑模型。
像上例,脈浮一定是肺在搞怪嗎?不是的,有力可能是外感的實證,無力則是各臟的虛證。又如肺部有較大量痰濕積水貯留的病人,臨床上會發現病人的肺脈沉滑緩,下桑白皮、葶藶子,可立驗;如果硬要說是腎在搞怪,下腎藥,會發現不驗,證據並不支持;你再對照一下,會發現5種脈的說法,到處碰壁。學中醫的人,要有一個概念,就是醫學是有一個演化的過程的,不能拿原始的模型,要來解釋後面更進化的概念,這犯的是邏輯上的順序錯誤,是證據來造就理論,不是用理論來扭曲證據。要不然,為何不歸回最原始的陰陽,脈就是只有兩種,有力和無力。
右關沉跟四君子湯關有什麼關係?根本沒關係。右關沉,病機要找出來,沉緩是濕,茯苓一味即可。沉細是寒,黃耆、乾薑即可。沉澀是瘀,山查一味即可。
四君子湯→→→→為什麼要下四君子湯?若病人脾胃無濕,方中有生薑,白朮去濕,豈不傷津化燥?若病人脾胃有瘀,方中人參、炙甘草、大棗一派補藥,難道不會壅塞。
這就是中醫爬不起來的原因之一,開藥不按照正確的病機來開,而用套方的籠統方式來開。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