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56:中醫看病,要先分清「推論」與「證據」的不同。醫師斷病,如老吏斷獄,先有醫理內外推論,次則尋找確切證據,證據一半在望問聞,一半在脈診,找出真兇,勿枉勿縱。

 

作者:陳建元

這一條是在講:中醫看病,要分清「推論」與「證據」的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以「推論」,來取代「證據」。中醫的學說雜亂紛紜,問題就是出在只憑推論,空想臆測,而不找證據,不看證據來說話,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中醫看病的程序和步驟,當然有自己的醫理和藥理,不同於西醫的醫理和藥理,但仍是要講求看證據的,看任何症,先有醫理內外推論,再來就必須找證據,找到證據,才能證明推論是正確的,沒證據,推論就不成立,必須仔細再找,這才是中醫正確的看病程序。

很多人以為中醫看病只要有推論,然後藥物便可以開出去,這是錯誤的,是一種跳躍式的猜測,中醫並非以想像或推理在看病,在沒有找到證據之前,是不能對應上處方的。而證據在哪裡?證據一半在望問聞,一半在脈診,必須由脈證找出真兇,交叉比對,勿枉勿縱。

譬如現在有一個人,他主要的症狀和困擾是「雙腳冰冷」,餘則沒有其他不適。如何去處理這個問題呢?

◎有的人說,我是經方派和火神派的,雙腳冰冷是腎陽不足,不能溫熏,陽氣不夠,所以應該溫補腎陽,雙腳自然不冰冷→→→→→此論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腎治)

◎有的人說,腎陽雖是不足,陽氣不夠,但腎陽只是相火,而心是君火,不能君相不分,只要君火能當空一照,不但相火自然歸位,五臟六腑自然溫暖,雙腳不冰矣!故當從溫補君火為主才對→→→→→此論也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心治)

◎有的人說,君火當溫雖沒錯,但要知道五臟六腑皆受氣於脾胃,人是靠食物來生存的,沒有胃氣供應百駭,一切免談矣,試想,若能脾胃強壯,一切養分供應正常,五臟六腑皆可發揮正常的功用,怎麼會有雙腳冰冷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重點在補脾,補脾五臟六腑強壯充滿,雙腳自然不冰!→→→→→此論也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脾治)

◎有的人說,重點在補脾固然沒錯,但要知道脾胃能順暢,主要靠肝氣疏洩之正常,肝氣能條達,而後脾胃能正常,故重點在調肝氣,肝氣先條達,脾胃自然受益,脾胃受益,五臟六腑強壯,雙腳自然不冰!→→→→→此論也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肝治)

◎有的人說,雖有腎陽,心陽之作用,但並非重點,要知道肺主氣,百脈朝肺,身上的一切氣,要賴肺之運送,肺氣強旺,推送才有力量,推送有力量,無處不達,才能把陽氣運送到末端,把陽氣運送到腳,如此才能雙腳不冰!→→→→→此論也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肺治)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雙腳冰冷」這個症,我們從五臟中的任何一臟來論述,都講的通,事實上,這些推論的情況,也確實在臨床上,都曾被發現過,因為五臟之間,彼此互相灌溉,所以,不只在「雙腳冰冷」這個症上,而是對於所有的疾病,幾乎推論到最後,都會得出上述的,五臟都說得通的結果,但這種推論就能開藥嗎?不行的,接下來,還要再去找證據,找到證據,確定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病因,然後,才有接下來的處方。歷代庸家的第 一個大弊病,就是開藥只憑各家推論,然後就開出方劑,而不去看證據,找證據,這種跳躍式的方法,在程序上,是完全錯誤的。一個法官,不是憑推論就能斷案,而是推論之後,還要找到證據,才能定案,中醫也是如此,推論並不是答案,需要有證據,或有證的證據,或有脈的證據,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開一分的藥,這才是正確的。

歷代以來,就是光憑推論,睜眼說瞎話,各家學說才會產生爭執,不看證據,光固執在自己侷限的理論內空想,當然意見不同起爭執(如上面的心肝脾肺腎吵成一團),若知看病要看證據,就沒有爭執的空間。有人說,一個病人,10個中醫會開出10種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看證據說話,則10個中醫只會開出1種藥,證據擺出來後,水平線就定出來了,高度就定出來了,每個人雖可選用不同的積木,來堆砌到那個高度,但高度是一致的,只有一種藥,就是組合起來,能堆砌到那個高度的藥,會開10種藥,就是看病不憑證據,不找證據,光在自己的臆測中天馬行空,如此當然10個人會開出11種藥,為什麼?因為連被開的那個也有意見。

要以「腎」來論治?沒問題。先拿出你的證據→→→→兩尺脈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容易腰腿痠軟、白髮、頭暈眼花、聽力減退、夜尿增多‥‥‥等腎家病的證據。

要以「心」來論治?沒問題。先拿出你的證據→→→→心脈有沒有異樣?有沒有胸悶、短氣、心悸、失眠、舌尖紅、思考不集中‥‥‥等心家病的證據。

要以「脾」來論治?沒問題。先拿出你的證據→→→→脾脈有沒有異樣?有沒有四肢乏力、善飢不欲食、面黃、腹脹、軟便、吐酸‥‥‥等脾家病的證據。

要以「肝」來論治?沒問題。先拿出你的證據→→→→肝脈有沒有異樣?有沒有易怒,恐慌、兩眼發赤、頭暈目眩、口苦、面赤、小便黃‥‥‥等肝家病的證據。

要以「肺」來論治?沒問題。先拿出你的證據→→→→肺脈有沒有異樣?有沒有多汗、容易感冒、短氣、咳嗽、胸悶、面白‥‥‥等肺家病的證據。

上面就是一個辨證論治的過程。所謂「辨證」「論治」者,就是對於相同的疾病、病症,在治療上,不採取籠統的相同治法,而是再去「分辨不同的證型(病機、病因)」來醫治,「討論思考之後,會發現,雖然表現是相同的一個疾病或病症,但其來源與成因並不相同,為了要治病求本(根本),所以採取不同的治則方向和方劑來治療,以期每個病人都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上面整個找脈、證證據的過程,就是辨證論治要做的內容和內涵。相反的,若是跳過去或沒有這個過程,則辨證論治做的並不確實,只憑各家的臆測空想來開藥,沒有再去找證據,答案就出來,這樣的程序是顛倒的,答案是用矇的。

不只上面的五臟,對於任何病機的判斷,都必須要有脈的證據、或是證的證據,痰證必須有痰脈、痰症,瘀證必須有瘀脈、瘀症,毒證必須有毒脈、毒症,‥‥‥,這才是正確嚴謹的的中醫理法,而不是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測,亂矇一通,拼湊玄理答案。

這種定案必找證據,不亂猜測一通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中醫觀念,而這種觀念,必須貫徹在中醫的每一個環節。再舉一個例子:譬如病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疲勞倦怠,頭髮枯槁,這是血虛證。血虛證怎麼治?有的人說是四物湯,有的人說四物湯是女孩子在吃的,這都不對,說四物湯的是套方,說女孩子吃的是套俗。有的人說,我是經方派的最正確,四物湯的配置是不對的,生血要靠中焦,所以要用仲景的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才對,這仍是一知半解。正確的方法是要找證據。如果肝脈浮大虛,但脾脈並無異樣,則是肝的陰血不足,內臟不平衡,所導致的血虛證,則用四物湯正確矣!若是肝脈無異樣,但脾脈虛弱,兼見腹脹便軟等脾虛指標,脈證皆有脾虛證據,則用小建中湯正確矣!相反的,若是肝脾脈皆無恙,而兩尺偏弱,兼見腰酸腳軟、夜尿 多等兼證,則宜從下焦論治,骨髓造血功能不足也,六味丸、八味丸,再下去細分。若是肝脾脈皆沉弦,同時見易怒懊惱,則宜從解肝鬱的丹梔逍遙散論治;若是脾脈浮虛大,是脾陰不足,吸收不良所導致的血虛,反不宜用四君等陽劑,而是用益胃湯之類;‥‥‥。

由此可知,治療疾病,千變萬化,守在自己低水平短見的門派臆測之內,紛擾爭吵,一定要怎樣治怎樣治才對,是尚未走進辨證論治的大門,還在仲景原序,所說的「口問醫」行列之中(只聽聽病人口頭隨便提供些資料,就各逞家技,演其所知,草率定案,不去找證據,也不去細審脈象)。吳鞠通說:「不求識證之真,而妄議藥之可否,不可與言醫也。」〈溫病條辨〉。喻嘉言說:「議藥而不議病,乃古今庸醫之通病」。「邇來習醫者眾,醫學越荒,遂成一議藥不議病的世界,其夭枉不可勝悼‥‥‥欲破此惑,無如議病精詳,病位議明‥‥‥病千變,藥亦千變‥‥‥」〈寓意草˙必先病後用藥〉。心中先存「門戶」或「成見」,然後「以方就病」的辦法,是本末倒置,只會藥方通劑,而不會診斷的醫生,必難獲得良好的療效。

學者讀醫書或古書,需要挑選,並不是每本書教的都是正確的,詳細列舉看病的流程,教你正確的,如何先去找確切的證據,然後再憑事實證據來斷案的書不少,但教你那種不用找證據,直接症狀→→→套方(以方就病、執方療病、某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或是把整個中醫「易經化」、「儒學化」,或是「套方+玄理」,或是全在推論臆測中做文章,生剋制化生來剋去,全不去找實際證據,片面經驗取代大全體,胡思空想,主觀武斷,僅憑臆度猜測就定案,這種「奧步」的書更多,讀者宜加撿擇,否則先入為主,很難避免不被牽著鼻子到處走。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