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3.1.5:浮脈(六)‥‥‥脈法運用‥‥依精準的寒熱比例來下藥

作者:陳建元

上面諸條已經提到了風寒入裡化熱這個寒熱相夾的類型,這個類型就是麻杏石甘湯的類型(本條以「風寒入裡化熱」來講解,其他寒熱相雜的類型倣此)。麻黃是去表寒,證據在肺脈的浮弦緊脈,石膏去裡熱,證據在於繼壓到脾位時,會發現一個滑大脈。相同的,如果弦緊脈拉得愈緊,就表示寒氣帶愈重,而滑大脈愈有力,則表示裡熱愈重。而麻黃和石膏的份量,必須依照兩者的輕重程度來調整,譬如或是麻黃5錢、石膏3錢(表寒重裡熱輕);或是麻黃5錢、石膏1 兩(表寒重裡熱重);或是麻黃2錢、石膏7錢(表寒輕裡熱重);或是麻黃2錢、石膏2錢、炙甘草6錢,(表寒輕裡熱輕、裏虛重。同時察覺脾脈甚虛,加大炙甘草又可以牽制麻黃的發散力道。)寒熱病機的組合比例如何,藥就要如何開,自己臨床可以試試看,只要把寒熱的比例顛倒或是不精準,效果就會不佳。

類似這種寒熱夾雜的判定,單純依照外症問診或套方子來開藥, 都只能抓到一個大概而已,而精準的寒熱比例,必須再輔以從脈象上來找證據,才能精準的掌握其比例。要知其實天下無方,方是根據病機而設置的,找到病機,自然就有方,不找病機,套方終是有限,前人的方只是引導我們思考方向的一個參考而已,不經剪裁,很難完全合身。

仲景書是什麼?仲景書是脈書,王叔和是研究《傷寒論》的第一家,整本《傷寒雜病論》,幾乎都被編入《脈經》中(內容主要就是《內經》、《難經》、仲景華陀扁鵲脈法的資料收集),可見當時是以脈書來看待《傷寒》、《金匱》的,唐代太醫署,宋代太醫局,都將《脈經》列入考試必修科目,可見不但精讀《傷寒論》,而且還是以脈書的角度來切入的,如此,才能真正靈活運用。

相同一個麻杏石甘湯,為什麼別人開就有效,你開就沒效,中醫不傳之密在於劑量和比例,因為人家開的寒熱比例是依照精準的病機比例來開藥的,而你的只是依照固定成方套上去來開的,不是石膏過多了,壓住了麻黃,使麻黃的發散效果不佳,就是麻黃太多了,壓住了石膏的清熱作用,無法精準扣住病機,就會使療效大打折扣。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