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4.1.4: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五)‥‥‥無方反而能造出萬方,有方反為所拘,抓住病機師其意不必一定要死套其方,有一組病機即有一方,有千萬病機則有千萬方。
作者:陳建元
上條討論古名醫的用藥奧秘處,就是脈證合一,如此方能緊扣病機而自由轉換和銜接第2、3‥‥‥診後的方藥,能自由轉換和銜接第2、3‥‥‥診後的方藥,才能不被方劑所拘束住,如此中醫的療效才能完全發揮和提高,犀利度絕對是套方方法所望塵莫及,理由無他,試問套方可以記住多少固定方劑?一千方還是一萬方?一萬方為極限應該不為過,但可知古中醫可以自由變化出多少方嗎?第8條會講到脈象的變化,有3的30次方【3×3×3×3×3‥‥‥連乘30次】 種變化,這是一個大的不能再大的天文數字,也就是說對於人體生病的病機,用脈象系統可以探查出這麼多種不同的組合變化,而一組脈象組合也代表一組病機,一組病機也代表可以組合出一個方,所以熟悉脈證合一這種方式的古中醫,可以自由組合出數十億以上的方劑組合。以數十億的用藥方式來對比現代人只能用一 萬方的用藥方式,顯然是紅外線導彈對比鞭炮,這是為什麼古代名醫可以醫的動的範圍那麼廣,而現在人可以醫得動的範圍那麼窄,這是因為學習的中醫模式不相同,而使用的武器也不相同。
古中醫用藥的模式,基本上是不用固定成方的,脈證合一,病機找出來後,該怎麼下藥就怎麼下藥,講白一點,根本沒有所謂方劑的存在。現代人則恰恰相反,只去套書上那些固有成方來使用,導致使用的同時剛好如同緊箍咒一般,反而被方劑所拘住不得動彈,使得可以醫得動的範圍大減。
譬如一個糖尿病,今人只侷限在六味丸中加減,較有研究的,知道陰虛日久會轉陽虛,加個八味丸在裡面轉,更有研究的,知道日久必兼血瘀,加些活血藥,其餘不過見痰加化痰藥,見熱加石膏、生地,‥‥‥如此而已,用藥前後沒順序,也沒章法,技亦盡於此矣,不過成方定法,按圖索驥,在十幾方中裡面轉,或許有效,或許無效,有效就繼續服用,無效就換方再試,等這幾方都試過了,大概也沒皮條了。古中醫則脈證合一,自由組合成千上萬的方子,法是活的,方也是活的,比對前後診的脈象,找出到底藥是有進去,還是沒進去,有進去有有進去的盤算,沒進去則另覓新途徑進去,用藥有前後章法順序,全面來掌控的,用藥一方面要衡量藥物的力道輕重,一方面又要嚴密監控機體的受藥和吸收的狀況,隨時來作出相對應的變化。醫療的整個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掌控,並不是拘守在某方治某病的靜態對 應,那樣的方劑範圍是狹窄的 。
古人曾說:「名醫無方,而能治病」,其實不是無方,而是名醫治病不單看外表的症狀,而是直接進一步找出病機,依照《內經》所說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觀念,直接切入重點,有多少病機就有多少方,有千萬病機則心中自有千萬方。古人又精於把脈,第2診的用藥是連接第1診而來的,第3診的用藥又是連接第2診而來的,每一診的開藥都是有明顯意圖和明顯目的的,方方緊扣病機而設,帖帖連貫而行,並非有藥無方,今人開藥則以某方專治某病為用法,抓幾個外症,傷寒金匱隨手便湊,全不思考病機病位病因在那邊?用藥方式不過有效就再繼續服用,無效就換個方子再試試,這種的用法,不過拿方子試人而已。
方劑的用法不是拿來死套的,而是一種治法用藥的範例,讓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思緒,並研究某類藥物與某類藥物的配伍後,會產生如何的變化,譬如在治療扭傷撞傷的藥中,理氣藥常配伍活血藥,這提示了理氣和活血二者有相關性,譬如在治療水腫的藥中,活血藥常配伍利水藥,這提示了血水的相關理論。配方仍然要完全按照病人的病機來組方配伍,這樣才是正確的,如此才能完全的扣住病機,抓住病機後,按君臣佐使來配伍,自然以可組成方劑,師其意不必一定要死套其方,有一病機即有一方,有千萬病機則有千萬方,這樣使用起來的範圍才會大,能治療的病種廣度才會廣。明˙李梃說:「善用方者不執方,而未嘗不本於方」〈醫學入門〉,即是此意。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