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15:陳修園醫案・暑瀉・腹痛

作者:陳建元

陳修園醫案・暑瀉

石城王福歉之妃,癸酉六月,受孕偶患洩瀉。府中有知醫者,用淡滲之藥止之,自後每月洩三五日。有作脾洩者,用參苓白朮散之類,二三服亦止。然每月必洩五七次。至次年三月生產後,連洩半月,日夜八九次,諸藥不效,驚惶無措,召予治之。診得兩寸尺俱平和,惟兩關洪大有力。予曰:此暑病也。以黃連香薷飲治之,一劑減半,再劑痊癒。惟肝脈未退,又用通元二八丹調理,半月後平復。

修園自記:

王曰:「妃患洩近一載,諸醫未有言暑者,公猶言暑,何見也?」予曰:「見之於脈,兩關浮而洪大有力,故知為暑洩也。」王曰:「《脈經》云:『風脈浮,暑脈虛。』今洪大有力,非虛也,何以斷暑?」予曰:「暑傷氣,初感即發,其邪在肺,皮膚衛氣受病故脈虛。自去年六月,至今將十月矣,其邪自表入裡,蘊蓄日久,而暑熱日深,故其脈洪大而有力。」王曰:「暑病固矣,公斷非產後之病,又何見也?」予曰:「產脈見於尺寸,尺寸既平,於產何干?況病患於未產前,非產病益明矣。」王曰:「諸醫用藥,止效一時,而不能除根,何也?」予曰:「諸藥有分利者,有補養者,各執己見,未得其源也。其源在暑,若用暑藥,豈有不除根者哉?」

 

陳修園醫案・腹痛

瑞昌王孫鎮國將軍,久患腹痛,每飲諸藥不效,飲燒酒數杯頓止,無能識此病者。甲戌孟夏,予診治之,其脈左寸沉大有力,左關弦大而堅,時或一駃,左尺沉弱無力。予曰:「此乃積血證也。」彼不信。至仲冬,其疾大作,面紅目碧,眼胞浮腫,神亂氣促,腹痛飲燒酒亦不止。是夜診其脈,與初診無異,惟人迎、氣口二脈,洪滑侵上,知其有欲吐之意。投以塩湯一盞,遂大吐,吐出血餅,大如杯者、大如棗栗者各數十,兼有白飯、清水,夾雜如筆管者二三條,吐訖胸中寬快,仍不服藥。次日黎明,口鼻氣塞,四肢厥冷,昏不知人,心胸間微熱而已。予複診,幸兩尺猶存,根本尚在,急以燭火暴其曲池、虎口、中脘、氣海。病者略知有痛,即令官人挾坐,勿令睡倒,隨進獨參二服,手足微溫。繼用人參五錢,作理中湯,日與飲之,六脈微見。過七日,方開眼識人,小便始通。既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兼服半月,元氣壯實,諸病悉除。

修園自記

予用此湯,諸縉紳聞而問曰:「《經》云:『無實實,無虛虛。』失血之證,而用補氣之藥,正乃實實虛虛,何也?」予曰:「此正無實實,無虛虛之治。先後診得肝脈弦大而堅,時或一駃,蓋肝主血,弦大而堅,血有餘也;時或一駃,血積而不行也。肺脈浮大,大者火也,氣弱不能運血也。脾脈微澀,脾主思,思則氣結,上不能生金也。其吐出之物,又皆白飯、清水;血成片塊,如棗、如條,氣為不足。既吐之後,以證觀之,血猶有餘,氣愈不足,若不用人參以助其氣,白朮以健其脾,附子以助陽,乾薑以暖血,甘草以和中,則經絡何以開通,血氣何以流行?望其甦也難矣!」

 

【思路探索】

今人諉說脈學是小道不足學這句話,似乎是在暗示說懂脈學的不會使用望聞問這三診,憑脈診斷病是小道,脈是四診之末不足為學,持這種論調者甚繆,難道不是故意在放煙幕彈顛倒是非黑白嗎?!質諸史實,自古脈學大家往往同時也是其他三診的大家。

現行最著名最重要的三本望聞問診經典(《四診抉微》、《望診遵經》、《形色外診簡摩》),試問那一本不是脈學大家所作的?!《四診抉微》的林之翰在此書中也是脈學家,《望診遵經》的汪宏也著作《四言脈訣》是脈學家,《形色外診簡摩》的周學海也是脈學大家。其餘像張石頑《張氏醫通》、陳士鐸《辨證奇聞》、《石室秘錄》、《辨證錄》、張景岳《景岳全書》、汪機《推求師意》、沈金鱉《沈氏尊生書》、龔廷賢《萬病回春》、《壽世保元》‥‥‥,雖然沒有望問診的專著,但是望問診都混雜在他們的醫學巨著之中,絲毫不亞於前者,試問這裡面的那一個不是同時也是其他三診的大家?是知道會脈診者必懂的其他三診,會其他三診者未必能懂脈診也!

………………………………………………………………………………………………

附錄說明〈99.3.10日補入〉:

或問:最近在〝魏長春《中醫實踐經驗錄》〞這本書中,看到說上面引用的〝陳修園醫案〞,其實不是陳修園寫的,而是易思蘭醫案,因為在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中有這些記載,而魏之琇17221772),陳修園17531823),似乎不太可能是陳修園寫的。

答:

我注意到了。我這邊引用的陳修園醫案,是從《宋元明清醫案類案》中引用過來的。這是民國22年的一本大部頭書,前有于右任惲鐵樵題詞,姚若琴主編、陸淵雷校定寫序,正篇末附章太炎先生醫論14篇,續篇附上346味中藥氣味功能劑量表。大意在於當時中醫危傾欲倒,諸人認為我國醫書之價值不在議論,蓋玄理議論多空談,唯真實醫案可法,故選了宋後共46家,以為規矩,當時正值中醫存亡之際,故選案凡有涉及故詫神奇、遠於規矩、貪天倖中、不可為訓者,皆刪削不錄,惲鐵樵認為此書較《續名醫類案》詳備而不繁雜,又可得其要點,蓋簡約而重點突出也。【註: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有案則錄,是部百萬字的大部頭。】

至於作者可能不是陳修園!可由兩個觀點來看:

1. 作者錯植倒植在所難免:魏之琇17221772)雖寫了《續名醫類案》,但實際上僅是草稿(三年編了百萬字,實在不宜苛求什麼),整理出來的人,其實是王孟英18081868),而目前也有17個不同版本。和許多中醫古籍一樣,《續名醫類案》也有歷史的不足性和侷限性,王孟英60卷刪改成36卷,更改不可謂不大,也精得多,但錯、漏、訛的地方仍然不少,體例的錯亂,或有證無方,或有方無證,‥‥‥,一些醫案的記載缺嚴密,實在也無從考證,無從苛求,但只要讀者挑有用的地方用,實用價值還是非常強大。王孟英陳修園之後,而《宋元明清醫案類案》所找到的陳修園醫案版本,體裁結構完整,文章前後呼應,《續名醫類案》裡所找到的陳修園醫案版本(易思蘭醫案),描述簡縮,似乎只是《宋元明清醫案類案》裡的摘要版,到底誰找到的原始版本才是正本,還是誰的作者是誤植的,實在無從考察。依愚所見,還是《宋元明清醫案類案》中的為佳。

2. 看內容不看作者:學中醫是在學一種技術,把脈是一種技術,問證是一種技術,把脈結合問證,更是一種技術,技術要看實不實用,講的有沒有道理,幫理不幫親,意思就是只要是實用的,切合臨床實際的,道理、操作模式行的通的,不管是誰講的,則一概取用,也就是〝實用主義〞至上,依實用性而不依人。

市面常見的陳修園72種醫書,後來考察起來,似乎只有16種是修園寫的。陳修園喻嘉言徐靈胎‥‥‥,這些醫家的人和書,常被張冠李戴。《中臟經》你讀不讀呢?《難經》你讀不讀呢?《黃帝內經》你讀不讀呢?‥‥‥,太多的古籍考察起來,其實都不是原作者,後代撰述或補述的成分也不少,問題是,它們有很多重要而無法取代的資料在裡面,不讀似乎也行不通!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傷寒論》,也是後代撰寫的,讀不讀呢?

在某些地方,作者是誰很重要,但在這個地方,作者是誰還好,作者如果真是陳修園,那名至實歸,作者如果是易思蘭的話,那是高估陳修園了。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