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14:李中梓、張璐、胡慎柔醫案

作者:陳建元

李中梓醫案・咳嗽

太學史明粦,經年咳嗽,歷醫無效,自謂必成虛癆。李曰:不然。脈不數不虛,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風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彌盛。用麻黃、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紅、蘇子,五劑知,十劑已。

 

張璐醫案・食傷

幼科汪五符,夏月傷食,嘔吐,發熱顱脹,自利黃水,遍體肌肉捫之如刺。六脈模糊,指下尋之似有如無,足脛不溫,自認陰寒,而服五積散一服,其熱愈熾,昏臥不省。第三日,自利不上,時常譫語,至夜尤甚。乃鼻葉陽生,以為傷暑,而與香薷飲,遂頭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寧,足冷下逆。歙醫程郊倩,以其證大熱而脈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為陽欲脫亡之候,欲猛進人參、附子。雲間沈明生,以為陰證斷無汗出如蒸之理,脈雖虛而證大熱,當用人參白虎。爭持未決,取證於石頑老人張璐)。診其六脈,雖皆澀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宮,不能鼓運其脈,往往多此。當與涼膈散下之。諸醫正欲藉此脫手,聽其用藥。一下而神思大清,脈息頓起。當知傷食之脈,雖當氣口滑盛。若屢傷不已,每致澀數模糊,乃脾不消運之兆也。此證設非下奪,而與參、附助其壯熱,頃刻立斃。可不詳慎而妄為施治乎?

 

胡慎柔醫案・風例

金壇孝廉蔡長卿令堂,年六十餘。六脈俱數八至,按之中沉則滑而實,惟肝腎二脈洪大而虛。《經》曰:「數則為熱,滑則氣有餘而血不足(此陰虛陽陷,鬱極而暴亂者也)。」外證則唇欠目札,手搐身搖,面色紅白不時,遍身熱火攻剌,自言心中昏悶,四肢浮腫硬堅。此皆風火搖動之象,陰虛陽亢之症,正《經》所謂「熱勝則腫,風勝則動」也。宜滋陰抑陽,用四物湯以養血為君,加山藥以扶中氣為臣,佐山萸以助陰養肝,使黑梔二分以引經,陳皮理胃氣為俾佐。服二劑,診之,數脈退去一至。又服四劑,又退一至,而昔日之虛洪,稍收斂有神矣。外證四肢腫硬漸平,攻刺亦無,心中不言昏悶。又四劑,前之硬滑,俱已空軟,數亦更減,然真陽未復,邪火未盡退也。 以六味丸料四兩作一劑,頓服之,腎經洪大脈全斂而火退矣。

 

【思路探索】

由醫案815之中,觀諸名醫之把脈,試問有何人是用三指通下總按法來判斷病機的?大抵皆以六部脈各自單按為主,蓋這樣子問題點出在何部才能清楚的抓出來,不容混淆也!今人把脈因陋就簡,陋規喜歡用三指同下已經造成各部混淆不清,問題病機出在何部混成一團,三關混成一關,這樣把脈只是作白工,有何用處?

初而來,復有一票無聊大師,抬出仲景修園等名號當招牌(表面上是在拉抬中醫,實際上所為卻是在扯中醫後腿),實際上則是混水摸魚,把三指同下的錯誤江湖脈法再添些墨水使之更混淆,或言脈乃後人所加所以不必學不足學,或把脈學簡化成只分浮、沉、有力、無力之簡陋,終究太過簡陋派不上用場而變成畫餅者,或言仲景脈不分部,說浮則六脈俱浮,說沉則六脈俱沉,或專挑歷代庸工的缺點、陋習、壞習慣集中於一身來學習(好的不學,偏偏一些陋規瑕疵缺點,就是學得維妙維肖),醫案上則故意丟一團煙霧故弄玄虛,或僅註明一個浮字,或僅註明一個沉字,或僅註明一個弦字,或全不記載脈象,唯務自由心證不需要證據的己見臆測玄理,說得天花亂墜、漫無邊際,這是一方面欲自炫高明,一方面又怕內行的不看熱鬧、專看門道,抓到證據把柄證明其灌水扯謊瞎說,所以故作姿態模糊行事以便混水摸魚,此是《傷寒論》、《金匱》未曾讀透,混淆視聽之輩也(這不是專指現代,古代醫家資料中,這種矇混過關混水摸魚的庸醫也不少)。

豈知修園是千古以來難得之脈學大家,觀上面修園諸條醫案,證據歷歷,修園不唯六部脈部部分得清清楚楚,即引經藥、歸經藥亦絲毫不曾馬虎,何曾有不分部之說?仲景《傷寒論》、《金匱》諸多條文亦是明顯寸口、關中、尺上三處分開標註,證據斑斑可考,又何曾有不分部之說?此等言論不過只是粉飾自己的脈學未精,所以故意製造烏賊煙霧彈掩人耳目之說耳。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