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11:陳修園醫案・痙證・寒熱

作者:陳建元

陳修園醫案・痙證 

瑞昌王孫毅儒,年五十二,素樂酒色。癸酉九月初,夜起小解,忽倒地,昏不知人,若中風狀,目閉氣粗,手足厥冷,身體強硬,牙關緊閉。諸醫有以為中風者,有以為中氣中痰者,用烏藥順 氣散等藥,具不效,又有做陰治者,用附子理中湯,愈加痰響。五日後招余診治,六脈沉細滑緊,愈按愈有力。其兄宏道問曰:此何病?余曰:寒濕相搏,痙病也,屬膀胱。當用羌活勝濕湯主之,先用稀涎散一匕,吐痰一二碗,昏憒即醒,隨進勝濕湯,六劑痊癒,以八味丸調理一月精氣復常。

修園自記:

(關於運氣部分過於牽強先不錄)宏道曰:「痙病緣寒濕而成。烏藥順氣等藥,行氣導痰去濕者也;附子理中湯,去寒者也。諸人用二藥俱不效,先生用勝濕湯,而諸證頓除,何取效之速如是?」予曰:「識病之妙,貴在認得脈體形證;用藥之妙,全在理會經絡運氣。脈證相應,藥有引經,毋伐天和,必先歲氣,何慮不速效耶?夫脈之六部,俱沉細緊滑,沉屬裡,細為濕,寒中又有力而滑,此寒濕有餘而相搏也。若虛脈之證,但緊細而不滑,諸醫以為中風。風脈當浮,今脈不浮而沉,且無掉眩等證,豈是中風?以為中氣、中痰,痰氣之脈不緊,今脈緊而體強直,亦非中氣中痰,此正痓病。詩云:『強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風,痰流唇口動,瘈瘲與癎同。』今體強直堅硬,脈沉緊細而滑,非痙病而何?前用烏藥附子理中湯,去寒不能去濕,去濕不能去寒,又不用引經藥,何以取效?若勝濕湯,藁本、羌活乃太陽之主藥,通利一身百節;防風、蔓荊能升上下之濕;獨活散少陰腎經之寒。寒濕既散,病有不瘳者乎?」

 

陳修園醫案・寒熱

一春元下第歸,得寒熱病,每日申酉二時,初以為寒,即作大熱而躁,躁甚如狂,過此二時,平復無恙,惟小便赤黃而澀。往時一有心事,夜即夢遺,每日空心用塩飲燒酒數杯。醫皆以為病瘧,用清脾飲、柴苓湯,並截藥,俱不效。請予診治。診得六脈,惟左尺浮、中、沉取之皆洪數有力,餘部皆平。予曰:此潮熱病也。以加減補中益氣湯治之。

人參 一錢,黃耆 八分,歸身 八分,陳皮 六分,甘草 五分,澤瀉 六分,黃柏 五分,牡丹皮 六分,水煎服,日進一服,三日而病漸退。復用六味地黃丸,兼前藥調理,一月而安。

修園自記:

其叔曰:「侄之病,眾以為瘧,公獨不以瘧治,何也?」予曰:「非瘧也,乃潮熱也。潮者,如水之潮,依期而至。八法流注云:申酉二時,屬膀胱與腎。此病專屬二經,二經水衰火旺。當申酉時,火動於中,故發熱而躁,躁屬腎也。」曰:「敢問非瘧之故?」予曰:「瘧疾之脈,肝部必弦,今肝部不見弦脈,唯左尺浮中沉皆洪數有力。蓋腎與膀胱屬水,水性流下,腎脈當沉濡而滑,今三候俱有,脈不沉也;洪數有力,不濡滑也,此為失水之體。因平日斫喪太過,腎水虧損,陰火妄熾。加之塩飲燒酒,徑入腎經,故脈洪數有力,小便赤黃而澀,若瘧脈豈有此哉?」曰:「此莫非陰虛動火乎?」曰:「陰虛之熱,自午至亥,發熱不間。今惟申酉時熱,過此便涼,與陰虛不同。」曰:「吾兄之醫名者,亦嘗用補中益氣湯而不效,何也?」予曰:「加減之法,或未同耳。予之去柴胡、升麻,加丹皮、澤瀉、黃柏者,丹皮瀉膀胱火,澤瀉瀉腎火,黃柏為君以生腎水,水旺則火衰而寒熱退矣。用六味丸者,亦取有丹皮、澤瀉耳。此不加此而仍用柴胡、升麻,此乃肝脾之藥,以之治腎,所以未效。

 

【思路探索】

紅色字特別標註是古人用藥非常重視引經藥、歸經藥的概念,它的源由是來自於長期的藥物觀察總結之後,發現每樣藥物作用於人體的身體部位上,都有其特定的靶位區域,而不是全部的比重都是一樣,這是藥物學的大進步,使藥物學由籠統而走向細分和更精確性,並能發揮比雜投更大的效能,所以這是進步而不是退步,也是使藥物效能提高的關鍵,因為它的靶位區能夠打的更準更精確!

陳修園寒熱例中,補中益氣湯中用原方有柴胡、升麻則引入肝脾中焦;去柴胡、升麻,加丹皮、澤瀉、黃柏則引入下焦,可知一帖藥中君臣佐使各有其功用和目的,而用藥必須一味一味依照病機組合方能絲絲入扣,今通用的用藥方法是方+方+方的方法,表裡心肝脾肺腎頭腳手背到處亂引一通毫無目的,雜投而治是臨床療效抬不起來的最大關鍵。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