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3:拼裝組合的套方只會帶中醫進入死胡同(一)‥‥‥套方不求病機,死背湯頭學問無根
作者:陳建元
為什麼死背湯頭會學問無根?我們以一個最常用的湯頭方劑〝六味地黃丸〞來做說明:
六味地黃丸記載於醫方集解中的功效有:主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漓等等。
很多人看了有這些症狀後就去吃,但結果統計起來,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沒效,有的起初有效後來沒效,有的不但沒效而且有副作用,為什麼呢?因為方劑是由幾味藥物所組成的,而每一個藥物的背後都有一定的病機為主治(如活血藥去瘀、補氣藥補氣、清熱藥清熱),所以一帖方劑背後相對的就是幾個病機,也就是說一個方劑治的病是某種比例下的病機組合,又由上面諸條我們已經知道病機組合的背後等同脈象組合,也就是說某種方劑是為某種六部脈象所設定的,也就說服某帖方劑的時候,你的脈像必須是處於某種特定的脈象下,這樣藥與病機才會相符,因為病機相符,所以服用的方劑才會有效。
我們把六味地黃丸的藥味拆解來看;
熟地‥‥‥主要補腎陰脈
山茱萸‥‥‥主要補腎陽脈和收澀
山藥‥‥‥主要補脾脈陰分
茯苓‥‥‥主要去脾胃脈的水濕
澤瀉‥‥‥主要去腎陰腎陽脈的水濕
丹皮‥‥‥主要活血在心、肝脈
所以道理就很明顯了,要吃這個固定成方有效果是有條件的,必須六脈的情況分佈如下,也就是:
腎陰脈虛細緩→→→虛細對應熟地、緩對應澤瀉
腎陽脈虛細緩而散→→→虛細散對應山茱萸、緩對應澤瀉
脾脈虛細緩→→→虛細對應山藥、緩對應茯苓
心脈或肝脈澀大→→→對應丹皮
如果你的六脈確實如上,則會100%有效(其實是70%有效,30%沒效是牽涉更深的脈理醫理在內,不過為了方便講解不節外生枝,在此我們先當成100%有效。)
套方會造成窘境的原因是,只有一條大路通羅馬,但旁邊岔路卻很多,為什麼?
岔路隨便舉都數不盡:譬如諸脈皆同上,唯心脈澀小,難道對應的還是丹皮嗎?不是的,對應的應該是桃仁、川芎之類溫通的活血藥,丹皮是涼通的活血藥,該溫通卻用涼通,心主血脈,血脈一寒,循環變差,藥效也跟著降下來、就差這味藥用錯,整帖破功。
譬如諸脈皆同上,唯又多出一個肝脈沉弦,這是肝氣鬱滯、肝主一身氣機,其他脈象雖無誤,就一個氣機鬱滯,如果嚴重些,還是導致整帖破功無效。
譬如腎陰脈虛細緩黏,咦?多出個黏脈,是的,那是毒,那保證你只用方中的熟地、澤瀉絕對補不進去,為什麼?因為毒會導致神經傳導呆掉,所以這個病機沒考慮到,就是補不進去。
套方遇到的困境還不止呢?譬如2、3診之後,雖用山茱萸把腎陽脈雖補強了,但茯苓也可能同時把脾胃脈的水濕已經瀉光了,如果依原方再用,脾胃脈會因水濕瀉過頭了反而變燥,脾胃功能一降,吸收一差,山茱萸又補不進去腎陽脈了。
由上面的敘述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吃了沒效,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一陣子才開始沒效,有的不但沒效而且有副作用,原因就是只迷惑於表面症狀與方劑所描述的症狀相符,而不去探究體內的反應和細微的副病機及2、3診後病機已經變化,只是一廂情願的給固定的方藥,當然效果就和書上所說的相差十萬八千里了,這還沒不包括考慮各藥味間輕重比例的問題呢!如果考慮下去問題會更大。知道上面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套方治病是行不通的,那只是老百姓找不到藥時的方便用法,就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成藥一般,不應當是醫者所效法的。
下面擷取三本我們目前最通用的中醫典籍的原序,來證明中醫臨證必須脈證二者內外互相印證,絕不是單用嘴巴問問,配上自己一廂情願的方解想法,選方來套就能了事,這樣一定會帶中醫走入死胡同。
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所由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
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
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醫方集解・汪昂原序〉
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強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不慎也。〈本草備要・汪昂原序〉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傷寒論・張仲景原序〉【按:仲景亦重脈矣,傷寒論中每篇皆以脈證並治四字冠首明矣。唯古代是遍診法,扁鵲接著改成寸口診,是進步並不是退步,目前唯土家、拉祜、哈薩克等少數民族仍保留遍診法,但並沒有寸口診好用或方便,所以也沒有再走回頭路的理由,唯可保留一些較特殊的遍診法在特殊時候用之可也。依仲景的原序,亦是以寸口診法為主體。】
【思考點】:
※初學中醫的人很容易被方劑所迷惑,而一些前輩卻很喜歡用方劑來迷惑人,翻開他的醫案,某病用某方痊癒,某病用某方痊癒,帖帖都中,於是就誤導後學變成了一個只檢方套病而不求疾病病機的迷惑世界。似乎是華陀再世,扁鵲復生,可能嗎?臨床所見,病機複雜多變,稍稍有1~2味用錯,往往整帖藥就破功,細查內外核對病機尚嫌不夠,豈有病機全然不管,照疾病照症狀按圖索驥,就能個個收功,童話也。能完全套用古方的10個不到1個,天下哪有那麼多剛剛好之事,完全與書本對著,某病用某藥,某病用某方的硬套橫柴搬入灶方式,最多10個也只能好3個,豈有個個剛好合身的道理,鬼話也。可見古人今人醫案喜好灌水,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10個醫案中可能只有1個是真的,治10個其實好1個壞9個,治壞的9個不提,偶中的1個加油添醋,收集成冊大似宣揚一番,儼然正統自居,彷彿神醫再世,神話也。果如大師所言,中醫就是問症狀,看報告,然後選方來套,這樣就行的通的話,大師們又個個都有不少的弟子,中醫早就發達了,還會是今天這副德性嗎?笑話也。這些滿坑滿谷的打廣告灌水不實醫案(通常只是特例報告而不能重覆,怎麼好的醫者自己也不知道,沒系統沒規則,只是一種秘方通報),又令不明其中玄機的後學們神往頭昏,拍案讚嘆,以為這是通則(其實只是莫名其妙的意外案例),等到了自己按書使用之後,卻又發現千方易得,一效難求,沒有一個實用的,轉而對中醫徹底的失望。這是誰的過錯?又是誰毀了中醫?
※現今人喜歡套方,也喜歡發表方義高論,譬如上面一個六味地黃丸,主治除了醫方所寫的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漓等等之外。更有一些大師或科學刊物的發表,譬如:
前列腺肥大常服六味地黃丸可使小便淋漓、尿急、尿頻、夜尿增多等症狀明顯好轉。
現代研究實驗,六味地黃丸有降血壓、改善動物神經系統及性腺功能障礙、增加體重增強體力、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作用、利尿、降血糖、降膽固醇等作用。
常服有改善視物不清、提高視力的功效。慢性眼病如老年性白內障、葡萄膜炎、外傷性角膜潰瘍、青光眼症候群等。
六味地黃丸對老人痴呆症有某程度療效,也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且有助增強記憶。
糖尿病患者服用六味地黃丸,注意合理調配飲食,能降低血糖、尿糖,明顯改善症狀。
中風後遺症常服六味地黃丸,如語言不清、口眼歪斜、手足偏癱、半身不遂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不勝枚舉,並以發現這些可治項目而沾沾自喜。但事實上,這些講述都是多餘的,依上面對六味地黃丸的拆解,大家可以知道每個方的背後都有一組與其相對應的脈 象密碼組,只有這密碼組符合(病機相符),方藥才能啟動有效。相同的道理,當這密碼組符合時,什麼病可以醫?不只醫方講的那些,也不只大師或科學研究講的 那些,而是幾乎所有的病種都可以醫(少部分除外)。
但如果密碼組不符合時,則什麼病種都醫不動?不只醫方講的那些,也不只大師或科學研究講的那些,而是幾乎所有的病種都醫不動,用了都沒效。這就是方劑用了有效和無效的規則。
由此可知研究密碼組才是重點,只要能緊抓密碼組,一方六味地黃丸頓時可化成千萬方,可治千萬種病,何須大師或科學研究贅言可醫的病種。如果不能緊抓密碼組, 自己實驗一下,就會知道根本沒有一種病用了會有效或只有少效或到一半突然就沒效(因為症狀相同但病機不同或病機只有部分相同或病機已經變化了),那大師或科學研究發表的這些不能複製重現的特例報告心得對中醫又有什麼功用和幫助?這同時也是為什麼政府花了大批研究經費在做中醫的科學研究,卻拉不起中醫的原因,因為方向不對,要去高雄卻往北走,這樣收效會很少。
開頭的藥王脈學源起有講過,藥王脈學可以貫穿方劑方藥,這邊講的就是如何來貫穿,和如何來學習方劑的方法,方劑只是前人的軌跡,能讓我們知道前人曾經把那些不同的藥類相配伍過?可以造成哪些效果?並不是要我們去用死方,汪昂:「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這句話講得很明白。這個道理懂,則一方可以自由化成千萬方,心中看似無方,實有千軍萬馬,縱橫成千方萬方,任我自由運用,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師其意而不必一定要用其方,所以何愁無方?古諺云:「名醫無方,而能治病。」就是這個道理,不再為成方所拘束和迷惑,得大自在境地也。如果這個道理不懂,則用藥勢必越用越窄,規行矩步,食古不化,或攻藥或補藥,攻補不進,則加活血,活血再不行,只好束手無策,天下恐怕也找不到任何可以適用的方了。
凡一切所有的方劑都一律適用於這個道理。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