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28:總按法析疑
作者:陳建元
陳老師您好:謝謝您於百忙中答覆!記得在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藥大學的前身)求學時,一位臨床數十年的前輩,回母校講授脈學,形容寸關尺如一階梯脈,在三指總按,一起平均由皮膚表層往下按的同時,應該是寸部先有脈跳,依次為關尺。
1. 如果三指齊按,浮取的同時,發現寸關尺皆有脈跳明顯,那麼此時應該是關尺俱浮,若稍接觸皮膚即覺寸部有脈而明顯,那麼應該是寸部脈浮。
2. 若三指齊按,中取時,關部不見而寸尺部明顯,應該是關脈沉、尺脈浮。
3. 還有一 些情況不一一列舉。
依您的回答,大致上可推想,您也認同由於生理的結構,三部縱深並不相同,平常看病總按時,也習慣三指斜下,所取得的脈較近乎真實狀況,不過老師似乎不認同階梯脈因為如老師所言,尺部常脈似乎不是略沉,平脈應該還是以皮至骨分為五層而在中位才是。
歷代醫書皆很重視總按,並且還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各代表何病,不清楚老師為何說三指總按是錯誤的。雖然我也認同單按的重要性,但是應該是相輔相成吧!
答:嗯~~這在第 16 條也有提到。
一般而言,總按只用在幾個地方,一個是小孩寸關尺太短。只好用一指涵蓋三指而總按,一個是遇到六陰脈,脈力弱的無法顯示資訊,只好三指總按替代。或第 751 條的測血壓用總按。總按可以知道的資訊甚少,是寸關尺相混後的資訊。如果是用總按的話,內難中分出寸關尺就意義不大了,因為總按之後,寸關尺的資訊是相混淆的,只是一個大概。妳試試看就知道了,除了知道浮、沉、數、遲、細、弦、滑這幾種情況之外,其他加一加不過十幾種脈像,與用分部的比較起來(數萬種),你會不會覺得簡化得太簡化了,就好像一套百來式的太極拳簡化成三招,妳想,這在臨床上能用嗎,十幾種脈象代表著人體的病機只有十幾種,可能嗎?
三指同下,寸關尺是相混淆的,若要同時分清楚寸關尺的情況,就要一心三用,這就好像要一個人同時看三台電視機,又要他看得詳細,能看得仔細嗎?不可能的。以右手為例,相同是補氣的藥,是要以入肺為主,入脾為主,還是入腎為主呢?三指同下根本分不出來(另外五層脈也出不出來,五層脈在總按中容易混淆),分不出來就是只能抓個大概,抓個大概就是只能用固有成方來套,於是很多細微的病機處都不見了,療效就退步了,這就是中醫由能醫大病,退成只能醫小病,再退守減肥美容的原因。
單按能分出寸關尺來使用是截然不同的情況,入肺為主,入脾為主,還是入腎為主非常清楚,單刀直入不囉嗦,另一頭對應的不是成方,而是單味的藥,換言之,單按開藥方的方式,是由一味一味的藥,組合成一張方,而且藥方只有一張,不是用幾方相混後的大包抄,這種優勢尤其在二診,三診後更明顯,前後脈圖一對照,哪部脈藥物已經進去而起了變化,哪部脈藥物不夠需要加強,哪部脈下了老半天,藥物就是不進去,應該還要想辦法,以上這些資訊一清二楚,換言之,醫好的地方知道什麼原因醫好的,醫不好的地方也知道什麼原因醫不好的,藉由這樣的反回饋,醫術才會隨著年齡累積。
若是以總按為主,問題非常大,總按後能說出二診三診的脈象,跟一診的脈象有何不同嗎?往往說不出來的機率比較大,若說不出來,那脈診的意義又何在?譬如來看感冒的,每一診的脈象都寫著浮字,未醫之前是浮,醫好的是浮,醫不好的也是浮,完全如入五里霧中,所以有的人研究了一生的中醫,結論是對中醫很失望,因為療效抬不起來,原因何在?其實是從未走入中醫的門徑中。
書中千篇一律都是寫著某病用某方,但妳有看過寫著第二診三診用什麼方嗎?我也沒看過,為什麼呢?因為第一診書中可以給個方向,第二診三診後就千變萬化了,所以書上沒辦法預先寫好,道理很明顯的,是千變萬化喔,如果用總按的十幾種簡單脈象來應付第二診三診,能千變萬化嗎?十幾種變化的脈象代表著思考範圍和藥物的組合只有十幾種類型,用這麼狹窄的思考範圍,如何對付臨床的千變萬化呢?中醫臨床的節節敗退是必然的現象。
歷代醫書皆很重視總按,並且還有左大右小、左小右大各代表何病
這是有提到,正確的地方不少,但錯誤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不能全取?要看其道理講得通不通,有沒有整個完整的理論和前後架構,古人信口開河胡謅的並不少,轉抄失誤的也很多。歷代的醫書很多,一種意見,往往都可以找到很多正反兩面的意見,當你要講正面時,你可以說某某人講怎樣怎樣!當你要講反面時,又可以找到某某人說如何如何!基本上必須淘砂煉金,只取精華,去其糟粕,否則定受古人潛欺。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