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50:一脈傳六規律
作者:陳建元
「一脈傳六」規律指的是人體脈象傳遞時所表現出的規律,這是一條脈學規律。歷代醫家並無提出,藥王脈學在這邊把這個脈學上的缺漏點補上,這條規律對於某些脈象的判定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能遺漏掉。
「一脈傳六」規律的意思是說,人體脈象上的變化是由一脈漸漸傳至六脈的,並不是一次六脈同時出現。這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說明:譬如很多人學了傷寒論,歷代醫家也沒有講明這脈浮緊是浮在什麼地方,以至於千古以來吵吵鬧鬧爭論不休,不知道麻黃證正確的面貌長什麼樣子,但若是長時間仔細觀察,並詳細記錄疾病前後脈象變化的樣子,就會發現脈象的變化是有固定的模式在走的,所有脈象的傳變都會按照一脈傳六規律在走。
麻黃證的主脈位在哪裡?→→答案是在肺脈,普通的感冒大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位都是在肺系,所以剛開始時只有在肺脈浮,其他五脈是不浮的,這是對應麻黃證最標準的主脈位,歷代醫家說一開始六脈俱浮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臨床觀察到的現象並非如此。然後呢?如果這個人的體質是較弱的或是這隻病毒的毒力甚強,就會發現緊接著心脈也浮緊了,脾脈、肝脈、兩尺脈,一脈緊接著一脈的浮了,最後也可能會變成六脈全浮。這整個過程從一天到數天不等,有時只浮1~2脈,有時浮3~4脈,有時可浮至6脈,最後結果可浮至幾脈並不一定,端視毒力和抵抗力交鋒的結果;但肯定的一點就是一定會照著一脈傳六規律在走,而且每傳一脈通常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出來。又舉一個例子,如果吃壞肚子,剛開始你摸脾脈,會有或滑或弦的脈象;但其餘五脈是正常的,等到大痛要上廁所時,你再摸摸看,會發現已經是六脈同時變成弦滑了,這也是一脈傳六。
上面的兩個例子,一個是比較緩的病,一個是較急的病。「一脈傳六」有個規律:在比較緩的疾病中是慢慢傳開的,在較急的疾病中是快速傳開的。治療時,慢慢傳開的可能也要同時考慮那些被波及的受災戶;快速傳開的往往只有其中一脈是真脈,如上例吃壞肚子腹痛,只要下保和丸入脾脈即可,其餘五脈都是假脈不用管,這叫做〝脈中捨脈〞。
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外感疾病,病人上呼吸道感染時可以馬上分出是傷寒還是溫病(流行性重症感冒和法定傳染病),而立刻做不同的處理。傷寒來時只有在肺脈浮起,一脈傳六不明顯。傷寒是寒,寒主肅斂,病人的面色是清寒斂肅的。溫病來時六脈緩黏大帶澀而不浮,一開始往往就已經是一脈傳六,六脈同形。不立做處理,幾個小時後馬上高燒起來。溫是水火二氣交蒸,如蒸籠蒸面,病人的面色是垢蒸不淨的。一脈傳六是一個重要的規律,研究脈診時必須要注意到。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