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4.1:藥是一味加一味用的,不是一方加一方套的(一)
作者:陳建元
自古以來藥的用法都是一味一味加用的,因為藥是依病機開出的,而單味藥又已被歷代醫家掌握它的優點與缺點,而且一味一味的藥又能和諸種脈象相對應,故當脈象有進退時,藥物能跟著作加減,以求進退皆契合病機,這正是辨證論治的優越之處。縱然有整方恰可套用者,也只是偶而為之,因為病機千變萬化很難每次都是那樣的巧合。
現今中醫的大問題,就是用藥不從病機上著手一味一味的加用,而是習慣性的一方加一方的套用。有人也許會認為,把那方子當成一味藥來用不就好了,乍聽似乎有道理,但若仔細想想,如此開藥縱然能說出裡面有幾味藥,但混合幾方之後根本無法正確的說出每一味藥之間相互的比例,比例既然不清楚,攻補便無從得知,如何契合病機來開藥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避不開脈理醫理學 63 條、脈理醫理學 62 條所提到關於歸經藥、引經藥的問題,君臣藥不分,歸經引經藥不講究,佐使混雜成團,以藥治藥都來不及了,如何治病?
陸以湉說:「用藥最忌夾雜,一方中有一、二味不相干之藥,即難見功」〈冷盧醫話〉。一方中夾雜一、二味不相干的藥,即難見功的案例,請看醫案11中,陳修園的寒熱例。
或問:
Falo老師你好,末學觀察傷寒論裡〝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桂二越婢一湯〞等的比例,皆是以方加方來用。這也是日本古方派,大陸胡希恕、郝萬山所言〝合方治疑難〞的解讀點,並認為是仲景用藥的原貌就是如此,可以麻煩Falo老師對此提出你的觀點給末學參考嗎?謝謝!
答:
為什麼要一味一味加?這就是要領所在,如何提高臨床總有效率的訣竅之一,而且是正式踏入中醫領域的第一關。我們部落格上的各種武器,都是基於這個前提下寫出的。這關能過,部落格上的東西,你拿了馬上變成你的東西,這關不能過,獨孤九劍譜、降龍十八掌、龍象般若功‥‥‥等絕世武功,明明擺在部落格上,卻怎麼拿也拿不走。
以前一個老師帶100個徒弟,95個會跟他說,仲景是醫聖啊,遇到桂枝湯證諸證俱悉,就開桂枝湯,但如果另外5個學生回應說:可是臨床上得桂枝證的人,開給桂枝湯服用,並沒有每個都好啊?這時老師就會白他一眼說,去去去,回家好好讀個千遍,好好思悟思悟。其實呢,其餘剩下的5個,才是入室弟子(剛才那95個,只是入門弟子),顧名思義,入室弟子就是把這5個叫進去一間小密室中,把門關好鎖上,然後在裡面偷偷的傳授:「這個啊,藥就是要一味一味的加用,才能來10個打中9~10個。‥‥‥」。然後自己挑一個字(孤、貧、夭,其中一個字),並發重誓不對第三人講,否則所選應驗。
為什麼要這樣子用藥呢?讓我們來對照臨床,就會真相大白。
在臨床上,譬如說有10個桂枝證俱悉的病人,然後我們依桂枝湯原方原封不動的給與,有幾個會好?會10個都好嗎?雖然仲景明明記載著給桂枝湯,但事實上,10個都會好嗎?當然不會,如果10個都會好的話,中醫就太容易學了,也早就發達了,不會像現在還被西醫壓在屁股下。那幾個會好呢?基本上是3~4個。其他的6個要如何處理,才能完全好呢?內經說:「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仲景說:「必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些方式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要憑藉著脈、證這兩樣武器,找出病機之所在,隨著病機來治療,其他的6個才有把握也能順利痊癒,死套方是一種用法,方便不懂醫藥的老百姓來按圖索驥使用(行不通時再找醫生),但還有更深入的用藥方法。
這6個如何加減呢?
桂枝湯→→→桂枝〈病機:主要解肺的風寒表症〉+生薑。大棗。白芍。炙甘草。〈病機:主要補脾的氣血兩虛〉。
基本上,桂枝湯拆開,主要不過兩組病機(兩組藥)。然當其人:
譬如:桂枝證,肌肉軟硬尚豐,只是面有菜色,白而無華,左關特別弱,這是脾胃不弱而肝血不足→→→病機跟著轉,桂枝湯加減,保留桂枝,撤掉後面藍底字→→→桂枝(病機:主要解肺的風寒表症)+當歸之類(病機:補肝血)。
譬如:桂枝證,肌肉軟硬尚豐,只是面色憔悴,眼圈發黑,眼無神色,尺脈特別弱,這是脾胃不弱而腎氣不足→→→病機跟著轉,桂枝湯加減,保留桂枝,撤掉後面藍底字→→→桂枝(病機:主要解肺的風寒表症)+淫羊藿、熟地之類(病機:補兩尺腎氣腎精)。
譬如:桂枝證,脈浮緩,舌淡白多水而欲滴,脾脈沉細,素有胃寒舊疾。這是新舊合病。病機轉則藥轉→→→桂枝(病機:主要解肺的風寒表症)+高良薑(病機:溫胃)。生薑。炙甘草。(去白芍之涼、大棗之壅塞)。
譬如:桂枝證,脈浮緩,舌色暗晦,兼心脈浮緩中帶澀,素有胸悶舊疾。這是新舊合病。病機轉則藥轉→→→桂枝湯原方+桃仁、川芎(病機:活通心血)。
譬如:桂枝證,脈浮緩,但因數日不癒,化生火氣,兼見嘴破潰瘍而疼痛。這是主證未癒,卻生出副症。桂枝湯原方+蒲公英(病機:清熱解毒)。
‥‥‥
‥‥‥
諸如此類,可知天下無定方,更無所謂的經方、時方,方必隨病機而轉,病機所在處,方之所在處也,藥味組成方,必一味一味照病機而組裝起來,方能完全契合機轉,整方套用,加減呼應不精確,只是籠統大概而已。
單用桂枝湯,就要如此加減,才能完全契合病機,用麻黃湯當然也是如此,回答上面的提問,傷寒論裡的〝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桂二越婢一湯〞等,當然更是如此。仲景舉這些例子,目的不是要後學依樣畫葫蘆,而是旨在告訴後學,在兩個「標準證型」之間,必然有非A非B的不典型夾在中間,既然非A非B,必依A B之間的比例有多少,就依多少來下藥,方能緊扣病機。【可參看:雜論 18:肝鬱脾虛還是脾虛肝鬱?以及脈理醫理學 31. 2:橋樑模型圖。】
然,知道藥要拆開,一味一味依病機來用就結束了嗎?不,到此只是算剛入門而已,已經初步掌控了如何透過藥物,來操控人體,後面緊接著還有雙病機,多病機,彼此互相衝突的病機,‥‥‥種種的取捨和探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整方套用的時候,醫者對每味藥進入人體後的實際效用,永遠都是模模糊糊的,寫在書上的,不是自己的;但當每味藥拆開使用時,每看一次病人,對每味藥的實際理解則會加深一次,每味藥的強弱效能也會理解體會一次,並不是寫在書上的模糊概念,對每味藥用了之後,人體的脈證會如何變化,也會愈來愈清晰,到這個時候,才有本錢進入和歷代醫家平起平坐,討論醫論、醫則、治法的順序和對錯瑕疵的空間,在此之前,嚴格來說,只是尚在門外徘徊。
套整方是尚在入門,只得其皮毛,是得其「魚」而已;能拆解病機,然後自己依病機組方起來,使查證識病、遣方用藥的思緒理路通聯一貫,是得其真髓,已經入室,是知道如何自己「漁」了。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