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區 30:把脈主要不是在把病名,是在把病機,病機就是
生理狀態與病理結構
後中 5 年、正規 7 年,頭1年熟悉熟悉環境就過了,西醫的課程占掉一半以上,又扣掉 3、4 年,讀中醫的時間2、3年也就畢業了,2、3 年能會什麼? 不過認識一下中醫、背一些湯頭就畢業了,診斷都還沒有學,要如何治病?被逼的只能蒐集一些偏方、某病固定針某穴去治病,這就是所謂西醫式中醫,效果必然低的可憐,古人告誡這種用藥方式行不通,叫做〝用藥無據〞。
《用藥無據反為氣賊說》北京按察書吏李仲寬, 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風證,半身不遂,四肢麻痺,言語謇澀,精神昏憒;一友處一法,用大黃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黃,新汲水淘淨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則風熱自去。服之過半,又一友云: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相合服之,其傚尤速。服月餘,精神愈困,遂還真定,歸家養病。親舊獻方無數,不能悉錄,又增瘖啞不能言,氣冷手足寒,命予診視,細詢前由,盡得其說。予診之,六脈如蛛絲細,予謂之曰:「夫病有表裡虛實寒熱不等,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藥無考憑,故病癒甚,今為不救,君自取耳。」未幾而死。————《衛生寶鑑‧元‧羅天益》
《妄投藥戒說》高郎中家,好收方書,及得效藥方,家人有病,自為處治,亦曾有效。中統庚申五月間,弟婦產未盈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數枚,漸覺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檳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藥力未達,又進五十丸,須臾間大吐且瀉,其痛增極,肢體漸冷,口鼻氣亦冷,急求醫療,未至而卒。
後太夫人見予,訴其由,曰:「天命耶?藥之過耶?君試裁之。」予曰:「非難知也,凡醫治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氣為本,今新產血氣皆損,胃氣虛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滿而痛也;複以寒劑攻之,又況夏月陰氣在內,重寒相合是大寒氣入腹,使陰盛陽絕,其死何疑。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禮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其慎如此,彼過已往而不可咎,後之用藥者,當以此為戒之。————《衛生寶鑑‧元‧羅天益》
用藥要有據,就要學診斷,學診斷,就要學會把脈,不會把脈,連基本的虛實八綱都不會分辨,不會分辨,就不知道怎麼開藥才會對上,不會對上,就不可能癒病,這不是單憑問診拿方劑亂猜,就有辦法癒病的,這些事情在內經裡面是講得非常清楚的。
把脈自古以來是在把什麼呢? 把脈不是在把病名為主,而是在把病機病因,病機病因就是造成疾病的機轉與原因,找出病機病因,就能正確的治療疾病。
病名,除了少數的病名有特異性要特別重視之外,大部分的病名是作為溝通或輔助的工具,不是把脈要獲取的最重要訊息。
病機病因也叫做證候,以現代名詞來講,也就是生理狀態、病理結構的意思。
把脈是在把生理狀態、病理結構的資訊。
一般人會以為古代中醫、現代西醫,主要都是靠症狀、病名來治病的,這是不對的,古代中醫、現代西醫主要都是靠生理狀態、病理結構來治病的。
一個普通感冒,多跑幾家西醫診斷,就會多得到幾個病名,從急性鼻炎、感冒、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發熱或合併其中的兩三個都有可能,病名不會那樣子的統一,大家能溝通即可。
但實際治病的時候,則不管哪一家,最後都是回歸生理狀態、病理結構來主導用藥。發熱、滲出、疼痛、細菌感染、體力差……這些叫做生理狀態、病理結構;發熱則退熱、滲出則給抗組織胺、疼痛則止痛、細菌感染則給抗生素,體力狀況太差則加類固醇,治法固定的,知道病名或不知道病名都是這樣治。
古代中醫用的也是一樣的方法,除了少數的病名有特異性要特別重視之外,大部分的病名是作為溝通或輔助的工具,從脈象上把出的生理狀態、病理結構,才是主導最後的用藥,才是關鍵。
外感餘邪、實熱、痰瘀、實證、虛證……這些叫做生理狀態、病理結構;外感餘邪則解表、實熱則清熱、痰瘀則活血化痰、實證則攻伐、虛證則補益……,最終還是按照這些病理結構來用藥,治法是固定的,知道病名或不知道病名都是這樣治。
問望診和脈診都要重視,問望診可以釐清病名、症狀;脈診可以探知生理狀態、病理結構,兩者各有功用,無法彼此越俎代庖。
尤其不管中西醫,最後都是依照生理狀態、病理結構來用藥的,用藥、用針、指針 這一些都是同時學習的,不管用藥或用針,只要有能力診斷病機(生理狀態、病理結構),隨便開幾味藥或選穴都能打中要害,自然開藥用針都很神,這才是關鍵。
學醫學,重點是要學會診斷病機(生理狀態、病理結構),自然就會成為厲害的 醫師;否則不管是經方派、時方派、○○派、╳╳派……只在病名上、症狀上蒐集秘方打轉,那是在外圍上面繞圈子劃錯重點,找不到路的,現代西醫不是以那些為重點,古代傳統中醫也不是,也即上面古賢醫淳淳告誡講的那些話的意思。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s://yawwang.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