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41:醫理探討──相同的一個症狀,不是只有一個原因而已;不同的原因,常常可以表現出來相同的症狀,所以要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中醫不是對著症狀在下藥的
作者:陳建元
老師您好:
請問是否可以與您請教一個病例的病機?
27歲女性,最近一週一吃東西就想排便,大便稀溏,完全未成形。
她說平時排便都是細細小小的,但是最近幾週排便都是不成形的,到了最近一週是完全沒有成形,只有水與氣。
近二日頸項緊,牽引至頭部,覺得頭痛,自行服用西藥肌肉鬆弛劑卻無法緩解,之前同樣情況時服藥可緩解。幫她針灸風池穴後稍緩解。
大約一個月前感冒咳嗽,近一週已無咳嗽,但是有痰梗喉感,吐不出也嚥不下,有時痰梗時聲音沙啞,要清喉嚨聲音才能恢復正常。
最近一段時間晚上運動(重量訓練)之後覺得很疲倦想吐,平常自覺熱熱的,懷疑自己中暑。
舌淡紅稍暗,苔薄白膩,脈圖請見附檔。
書上說食後腹瀉可能是脾虛腹瀉,脈圖上的確有脾氣虛,甚至是脾腎陽虛,但是這是屬於慢性病,突然在一週內加重了,覺得不單純是虛,只是脈沒有浮起來不能確定有外感。
另外有外感遺留下來的痰梗喉,和她主要想治療的腹瀉應該一起治嗎?
書上說食後腹瀉可能是脾虛腹瀉,脈圖上的確有脾氣虛,甚至是脾腎陽虛,但是這是屬於慢性病,突然在一週內加重了,覺得不單純是虛,只是脈沒有浮起來不能確定有外感。
答:
虛性外感的脈象,可以不用浮起來啊!
另外有外感遺留下來的痰梗喉,和她主要想治療的腹瀉應該一起治嗎?
答:當然啊。
患者本來是普通外感,可能是被誤藥或治不得法,就會變成這個樣子,就像《脈經仲景文‧病不可下證第六》中講的:
◎ 太陽病,有外症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 脈浮大,應發其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 諸外實,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 之類。
本來是實性感冒,實在外,當以表解為主而解;這個時候如果用藥的比例不正確,譬如裡藥劑量大於表藥劑量的話,則是用藥顛倒,外邪會被帶入裡面而加重病情;又譬如這個時候如果誤用攻下,也是誤治,則正氣內虛而外邪內陷入裡,轉成虛性感冒,您這個案例,就是標準的正氣內虛而外邪內陷入裡,轉成虛性感冒,這一些東西,您們讀《傷寒論》的時候都讀過,只是當時是為了考試而死背,往往不解其意而已。
近二日頸項緊,牽引至頭部,覺得頭痛,自行服用西藥肌肉鬆弛劑卻無法緩解,之前同樣情況時服藥可緩解。幫她針灸風池穴後稍緩解。……這些都是表邪仍在,只是裡氣虛弱,轉成虛性感冒,正氣不足,所以脈象浮不起來,托不出來而已。
那該如何呢?從虛性感冒的概念來治療就可以了啊,以反治法來治療;以補大於攻來治療;以補益諸脈的氣虛不足為主(尤其脾腎兩個地方的藥量要最重),燥溼、消導、解表為輔來治療就可以了。
…………………………………………………………………………………………………
感恩您的指導!
請問您用藥如下是否可以?
黨參3錢 黃耆3錢 補骨脂3錢 益智仁3錢 陳皮2錢
山楂2錢 藿香3錢 防風2錢 葛根2錢
請問您補骨脂、益智仁這類有收澀止瀉功效的藥是否適合?會擔心斂邪嗎?
感謝您
請問您補骨脂、益智仁這類有收澀止瀉功效的藥是否適合?會擔心斂邪嗎?
答:
看用在什麼地方,在虛性感冒中使用較無妨,實性感冒則不妥,或是脈象有變實之後就要拿掉。
黨參3錢 黃耆3錢 補骨脂3錢 益智仁3錢 陳皮2錢
山楂2錢 藿香3錢 防風2錢 葛根2錢
答:主次的比例不對,選藥不對。
那該如何呢?從虛性感冒的概念來治療就可以了啊,以反治法來治療;以補大於攻來治療;以補益諸脈的氣虛不足為主(尤其脾腎兩個地方的藥量要最重),燥溼、消導、解表為輔來治療就可以了。
以補大於攻來治療,那您這邊:
黨參3錢 黃耆3錢 補骨脂3錢 益智仁3錢
補藥總共有12錢
陳皮2錢 山楂2錢 藿香3錢 防風2錢 葛根2錢
攻藥總共有11錢
這樣子是攻補都差不多吧,哪裡是補大於攻來治療?不明確啊!又選葛根也不對,為什麼又選葛根跟來抵銷藿香、防風的力道呢?消導在這邊則是配角中的配角,用量比例又要更少,不能那麼多啊!
…………………………………………………………………………………………………
老師:
這裡選用防風和葛根是因為病人有近二日頭痛及頸項緊的情況,防風有止痛作用;而葛根可以為引經藥引到頸部,又有止瀉效果。請問您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還是應以止瀉為主,其他次症先不考慮?
而肺部沉滑病人又覺得有燥熱,選用黃耆是否會增加火氣呢?是否應加知母監制?用白朮單純走脾經是否會比較安全呢?
病人喉中有痰,吐不出又嚥不下,是否要加化痰藥呢?
臨床上類似這些想法在心中覺得很疑惑,是不是因為主病機和次病機沒有確定明確,使得病人的症狀很多很雜就會失去方向感。
感恩您的指導
答:
暈,您都會把脈了,怎麼沒有治病求本的概念呢?中醫的開藥,主要是對著病機在開藥的,不是對著症狀在開藥的。
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如同一身熱也,有風、有寒、有痰、有食、有陰虛火升,有鬱怒、憂思、勞怯、蟲病,此謂之因。知其因則不得專以寒涼治熱病矣。蓋熱同而所以致熱者不同,則藥亦迥異。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別者盡然,則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熱而腹痛,則腹又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複不同,有與身熱相合者,有與身熱各別者。如感寒而身熱,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熱為寒,其腹痛又為傷食,則各別者也。又必審其食為何食,則以何藥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後定方,則一藥而兩病俱安矣。
若不問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則投之或癒;再以治他人,則不但不癒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並前此之何以癒?亦不知之,則幸中者甚少,而誤治者甚多!終身治病,而終身不悟,歷症愈多而愈惑矣。————《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
您的問題完全就是卡在徐靈胎上面所說的這一段文章中,只是改成〝而徒曰某症以某藥治之〞而已,其他都一樣。
這裡選用防風和葛根是因為病人有近二日頭痛及頸項緊的情況,防風有止痛作用;而葛根可以為引經藥引到頸部,又有止瀉效果。請問您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還是應以止瀉為主,其他次症先不考慮?
答:
怎麼可能止瀉為主呢?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病人脾腎氣虛夾溼而腹瀉,所以只需補益脾氣腎氣,稍佐去溼,其瀉自止,至於有沒有用止瀉藥,在這邊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頭痛是虛性風寒感冒的緣故,選紫蘇、藿香之類去掉肺系為主的感冒,頭痛自去,選用防風,不但解風寒的力道弱,又引邪入肝系,這是又製造一個問題出來。
頭痛是虛性風寒感冒的緣故,選紫蘇、藿香之類去掉肺系為主的感冒,頭痛自去,此處選葛根解風熱,如何止痛與鬆解頸項緊張?不但風寒不解,反而頭痛加重;又病人脾腎氣虛夾溼而腹瀉,是要用補益脾氣腎氣來止瀉,怎麼會是用葛根解表藥來止瀉呢?這也不對。
而肺部沉滑病人又覺得有燥熱,選用黃耆是否會增加火氣呢?是否應加知母監制?用白朮單純走脾經是否會比較安全呢?
答:
選用黃耆怎麼會增加火氣呢?病人肺部沉滑病又覺得有燥熱是內虛而外邪內陷,所以覺得燥熱,如今黃耆補氣,脈象能夠托而上浮,反而變成不燥熱,此即所謂的甘溫除大熱。
病人喉中有痰,吐不出又嚥不下,是否要加化痰藥呢?
答:
化痰藥在這邊不重要,病人喉中有痰,吐不出又嚥不下是因為內虛而外邪內陷,先補氣把外感托出,喉中痰言自然先退一半,在這邊有沒有加化痰藥不重要。
臨床上類似這些想法在心中覺得很疑惑,是不是因為主病機和次病機沒有確定明確,使得病人的症狀很多很雜就會失去方向感。
答:
您所有的地方都一樣,專挑不重要的末節來治療,本卻放著不治,這些都行不通喔;治病是您要去分析病人罹病的根本原因,從本下手,末節自然消失,而不是被病人帶著逛大街,病人頭痛,就用某止痛藥;病人發癢,就用些止癢藥;病人腹脹,就用些裡氣藥;……,治病不是這樣子治療的。
請參看兵棋推演 20:火雲邪神口臭、齒痛、頭暈,頭痛、口渴、鼻涕、口苦、咽痛、失眠、眼睛發紅、眼睛發癢、火氣大。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