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26:醫理探討——化燥要潤,但潤後反彈回來要怎麼處理?
作者:陳建元
或問:有一個中醫醫理上的疑難點,目前我卡關的部分……陰虛外感,脈圖如〈圖3802〉、〈圖3803〉。
答:
1. 用藥不要鑽牛角尖,除了大黃、芒硝之外,絕大部分的藥物都取整數即可,不需要1.8 、0.7、0.6……那麼細,那麼細也起不了效果。
2. 方向顛倒了,這些圖與脈證,都是陰虛的人化燥了,要先倒著醫,分成兩個階段先給後取,不能直接這樣子醫。大劑款冬花、紫菀為主,先潤開再講。
再問:在脈象上第一層浮弦細我都當作是風寒外感,從未考慮有陰虛的情況;除非是只有第二層且舌象帶乾才會考慮陰虛外感。
所以第一層有浮弦細是外感,而3部脈以上第二層弦細是陰虛,帶數脈是化火。
只是在此情況下,我還是以風寒外感診治為主,占藥劑總量1/2,以免更上火;選荊芥 防風 紫蘇葉 藿香為主,再輔以滋陰清虛火為佐。
而其他兼症,例如咳嗽,就以治標兼治,占藥劑總量1/6 或 1/8,我所想的整個處方搭配比例就是這樣。
答:
這樣行不通,不是一條道路走到黑喔。
所以說,就算看到第一層浮弦細,但多部脈第二層是弦細的病人,也是要先滋潤為主嗎?舌象若非很乾也是嗎?只要大多是乾即可嗎?
答:
舌偏乾、鼻燥黏涕,咳聲緊,一兩項就是了啊,要把燥邪在肺的外候記清楚喔。
大劑款冬花、紫菀為主
請問老師:大劑是占總量的2/3以上?或是要多少比例呢?而風寒外感的處理所占比例要多少才好?
答:
4/5以上都是潤劑、滋陰劑為主,先給後取。
由於健保給付定額31元,換算後,本院所一天藥量給付是14克,所以,處方開完後,每味單味藥若非君藥的藥量就會不足1克。
所以我上面的處方單味藥量是換算後的重量,而不是比例,和老師的兵棋推演是不同的,請老師明察。
答:原來如此。
陰虛外感的處理是我目前不足的地方,所以這個案例的咳嗽才好得慢,請老師指導,謝謝。
答:
當然。陰虛之人罹患風寒外感,起先是解風寒為主,滋陰為輔,一攻則解則沒事情,但如果久攻不解呢?當然就是化燥,咳聲越來越緊了,這個時候,就是燥邪為主了,燥邪是一種虛證,要視之為陰虛型態的虛性感冒,轉成潤燥或滋陰為主,解風寒為輔,幾天後待諸症逐漸鬆動之後才能再轉回來。【請參看兵棋推演 24:陰虛外感與化燥】
或問:處方改為大劑滋陰,上週久咳病患回診後,發現改善不大,接下來該如何處理?脈圖如〈圖3809〉。
答:
如果確實是燥咳的話,潤燥為主的時候,必然咳嗽要變鬆,而今改善不大的話,那就表示可能並非燥咳為主,而是另有其他原因。
據脈以驗證,問證而對脈,務使一一明白,然後用藥無差;若有一毫疑惑,不可強治,必須再退回詢問病史過程,望聞問切釐清病機,辨證清楚,然後開藥。
辨證判別的要點如下:
1. 要先去釐清舌頭到底乾不乾?鼻塞、鼻涕、頭痛……等表證到底明不明顯?這兩個地方最重要。
2. 如果舌頭確實乾燥,而鼻塞、鼻涕、頭痛……等表證與病史相比對,是處於末期收尾階段的話,那才是真正的燥咳,這個時候,仍要以潤燥為主,但是〈圖3809〉中的藥物並沒有開對,因為是風寒而非風熱,所以要以大劑的款冬花、紫菀為主;因為其他脈部陰虛明顯,所以又要佐些各脈的滋陰藥物;諸脈延伸到第4層,這有氣滯的成分夾在內,又要佐入少量的理氣藥物;再佐些少量的解表寒藥物;白前、蘇子等化痰藥物絕不可用,用了只是拖累病情而已。
3. 如果舌頭其實不是那麼乾燥,而鼻塞、鼻涕、頭痛……等表證,其實還很明顯的話,那就不是燥咳,而是一般感冒,只是開始化燥而已,所以咳聲聽起來也偏乾咳,這個時候,就要以解表寒藥物為主;因為開始化燥了,所以要加入較大量的款冬花、紫菀與各脈的滋陰藥物,藥物的比例與解表藥物相比,只是少一些而已(約6:4左右),但不能太少,太少則繼續化燥;諸脈延伸到第4層,這有氣滯的成分夾在內,又要佐入少量的理氣藥物。
4. 如果舌頭不是那麼乾燥,而鼻塞、鼻涕、頭痛……等表證也不是很明顯或處於末期收尾階段的話,又要注意兩寸是否夾有澀脈,夾有澀脈的話,就表示雖然只是一般的感冒,但是這個感冒夾雜了內傷咳,所以咳聲很乾,很緊,這也不是燥咳,而是感冒夾雜了內傷咳,治療的方法同第3點,但還要加些肺系的活血去瘀藥物(鬱金、桔梗、桃仁、紅花之類),咳聲才會逐漸變鬆,外感風寒才能順利的完全解出去。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