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62:陰陽俱虛的時候,要以〝陰陽互疊〞的方式來補益

作者:陳建元

老師請問:

陰陽兩虛偏陽虛(沉細脈),感覺上應該是補陽藥用量大於滋陰藥用量。但是一般書籍皆引用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此言似乎是暗示必須滋陰大於補陽,如腎氣丸(常是沉細脈)。但若是以此類推,陰陽兩虛偏陰虛(浮細脈),不就是補陰藥用量小於補陽藥,這感覺似乎不合邏輯。請問老師有何看法?感謝老師解答。

答:

1. 陰陽兩虛偏陽虛(沉細脈)的時候,應該陰陽同補,而補陽藥用量大於滋陰藥用量。

2. 陰陽兩虛偏陰虛(浮細脈)的時候,應該陰陽同補,而補陰藥用量大於補陽藥用量。

3. 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這是有背景的,當初也是有一些自稱〝火神派〞的人,以為陰陽兩虛偏陽虛的時候,不必管陰虛,只要一昧的補陽,陰氣就會自動產生,號稱〝陽主陰從〞(也即不必管陰分,只要補陽,陰分就會自動出現),類似這邊基礎概論 48: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四)的第20條、第21條,但是質諸臨床,這種說法並非事實,臨床上如果辨證純是陽虛的話,誠然補陽即可;但臨床上如果辨證是陰陽兩虛的話,純補陽只是好個幾天,再補陽就會化火而口乾舌燥了,這才是事實,並沒有〝陽主陰從〞的這種現象【事實上這是對於《易經》語詞的誤解,陰陽是一體兩面的,譬如柴火要旺,不是空喊陽火旺就可以,無形的陽火,需藉有形的陰木(木材)來讓火焰憑附,然後才能火旺,如無陰質可附,何來火旺?而人體的生理情況也是如此,當血液、陰質流失到一個程度之後,接著就是進入循環衰竭,然後出現〝亡陰〞的表現,亡陰時並不是單憑陽藥,就可以拉起來的】

4. 事實上對於陰陽兩虛的病人,第一步先要通絡道,也就是說〝先要確定用補不會反彈〞,而陰陽兩虛的病人,基本上這種人的體質很敏感,怕寒又怕熱,也就是說補陽藥稍微多一些的話,就會口乾舌燥;相反的,若是補陰藥稍微多一些的話,則又容易感冒或惡寒,所以對於這種病人,基本上會以〝陰陽互疊〞的方式補上去,也就是說:這種病人,陰陽平補一陣子之後,譬如他可能跟您反應最近口乾舌燥,那這個時候,就是補陰藥物的比例要稍加一些;那又補一陣子之後,病人又反應說最近容易感冒或惡寒,那這個時候,就是補陽藥物的比例要稍加一些;那又過一陣子之後,又跟您反應最近口乾舌燥,那這個時候,補陰藥物的比例又要稍加一些……;如此反覆的〝陰陽互疊〞補上去,所以說這類的病人,並無法讓您一味補陽或一味補陰就能成事,所以在這個地方,張景岳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這是表示張景岳臨床,絕對是有在把脈、有在看脈證的,否則絕對看不到這些臨床規則;相反的「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得陽助亦生化無窮」,這個也要知道,在這邊的陽中求陰或陰中求陽,並不是刻意要來比較誰比較多誰比較少的意思,重點是要告訴您陰陽兩虛的患者,是不可能讓您一味補陽或一味補陰就能成功的,而是補陰補陽必須互相堆疊倚靠,才能逐漸補上去的意思。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