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48: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四)

作者:陳建元 

上接: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三)

歷代醫家心法軌跡集錄:

18. 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強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不慎也。————本草備要‧汪昂

翻譯:

學醫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學會脈診,如果脈診不精,則虛實無法正確的分辨出來,攻補隨著自己的猜測妄施,很少不誤傷人性命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明瞭藥性,譬如病在某經絡某系統的,就要優先選用對這些經絡系統特別有療效的藥【按:即中藥裡的歸經概念】,也有病源和發病處不在同一個地方的,病灶雖然在A處,但發病的根源是在B處的,則藥要開在B處,如此才會有效果基礎概論 61:中醫的五行生剋,到底是在講什麼?中醫的五行生剋並非術數的五行生剋,兩者不宜混淆成一談。所說的那些,以及 脈理醫理學 31:五臟相互灌溉圖】。醫學的用藥,非常複雜,如果無法博通、洞悉這些細微的地方,不但治療無效,反而加重病情。先哲說:〝用藥如用兵〞,這是提醒後學用藥的時候,要特別的小心謹慎啊!

 

19. 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所由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醫方集解‧汪昂

翻譯:

有外候,就會有其相對應的內在脈象,脈象可以確切的反應出來臟腑的寒熱虛實。脈象與外候,有相符合者,有不相符合者,所以必須互相參合比對,找出真正的病機何在?然後才可以開藥治療。‥‥‥大凡原創者都是很艱難的,模仿改造者會比較容易,拿前人已有的規模,再去改造變化,這樣會比較容易些,所以我收集了古人經驗過的成方,收集成冊,以為後學開藥時的參考斟酌之用,這樣不是比較容易嗎?但是也有人用了我收集的這些方劑治病,結果不但病未治好,反而丟失性命的,這又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為脈診不精,對藥性也不明瞭,所以只是對著表面症狀在套方,似是而非,其實並不明瞭病機所在,所以用藥就顛倒了。‥‥‥我希望讀我書的人,必須要精通脈診、明瞭藥性,師其意而能隨著病機變通,取是方而能圓用之,這樣才算是真正懂得這些方劑的意義。

 

20. 《貌似古方欺人論》乃近世之醫,動云傚法漢方,藥止四五味,其四五味之藥,有用浮泛輕淡之品者,雖不中病,猶無大害。若趨時之輩,竟以人參、附子、乾薑、蒼朮、鹿茸、熟地等峻補辛熱之品,不論傷寒、暑濕,惟此數種輪流轉換,以成一方,種種與病相反,每試必殺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審藥性,更不記方書,以為此乃漢人之法。嗚呼!今之所學漢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於近日之時醫,好為高論以欺人;又人情樂於溫補,而富貴之家尤甚。不如是則道不行,所以人爭傚尤,以致貽害不息。安有讀書考古,深思體驗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醫學源流論‧徐靈胎

翻譯:

最近的一些醫生,動不動則說我這是在傚法漢人張仲景的經方方法,所以藥只有開四五味,其所開的四五味藥,如果只是一些浮泛輕淡的藥品,雖然沒有打中疾病,對人體也不會有太大的傷害。若是一些趨時趕流行的醫生,竟然是用人參、附子、乾薑、蒼朮、鹿茸、熟地等這類峻補辛熱的藥品,也不管這是傷寒病,還是暑濕之類的熱性病、濕性病,就是用這幾味藥輪來輪去,湊成一方來給患者吃,種種的與病機相反、與病機背道而馳,每試必有病患被害慘,甚至被害死,開藥的人卻絲毫不自悔這樣的用藥法是錯誤的,既沒有能力辨病,又不懂藥性,連方書都不記不看,難道這就是張仲景的經方方法嗎?嗚呼!近來醫生所學的漢人經方方法,為什麼會害人如此毒烈呢?這是起源於近日的一些時醫,喜好唱高論以唬弄病家,而一般人的觀念都喜歡溫補,富貴人家尤其喜歡這種論調。如果不開些溫補的熱性藥,就會被認為是不高明的醫生,所以每個醫生都爭先恐後的這樣做,所以這種禍害就一直連綿不斷。何時才能有真的在讀書、有在考據、有在深思、兼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出來糾正這種錯誤的用藥法呢?這就是世道生民的大幸了。

 

21. 今夫病之寒熱,有表裡之分焉,有疑似之別焉,有淺深、主客之攸殊焉。其於似熱症者輒投涼劑,豈知凡感於寒則為病熱,寒郁則熱盛,須溫以解者,而涼劑直利刃矣;於似寒症者輒投暖劑,豈知食重內蒸,熱極反寒,六脈全伏,須下以解者,而暖劑尤利刃矣。更可駭者,不論其人之形氣與天行之節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參,以為能用貴藥者為通方、為老手,而不知殺人於三指,而卒不自認其罪者,莫若此等庸醫之甚也,余撫粵未及三載,而聞醫之殺人者不可計數。————辨證錄‧陳士鐸

翻譯:

對於疾病的判別,不但要區分出寒性病與熱性病的不同,疾病是在裡面,還是在表層,也要分辨清楚,有些是容易混淆的相類似證候或疾病,也要區別開來,而病候又有深淺,主病機、副病機,種種的不同。有些病候乍看時像是熱症,似乎應該要投涼劑,但其實主病機是寒證,只因為寒鬱久了會化熱,所以顯示出來熱證的暫時現象,如果真的用涼劑去治療,這就像用利刃傷人了;有些病候乍看時像是寒症,似乎應該要投熱劑,但其實主病機是熱證,因為熱過頭了,熱壅氣塞,反而使六脈沉伏隱藏在內,很容易誤判為寒證,其實這時候是需要用寒涼攻下瀉劑才能對證治療,若是誤用熱劑治療,這也是像用利刃在傷人了。最可怕的是有一等莫名其妙的醫生,完全不管人體的胖瘦形氣、天候的冷熱燥濕,有種種的不同,也不管病機符不符合,每次都是用一些桂枝、肉桂、附子、人參這一類的溫陽藥貴重藥,湊成一堆來治病,以為能用這些藥物的就是通方、就是高明老手,而不知道這是用三根手指頭在殺人,而從頭到尾都不肯認錯,庸醫裡面沒有比這種的更嚴重的了,我來到廣東還不到三年,而聽到像這樣子被醫師害死的人,實在不計其數。

 

22. 《劫劑論》世有奸醫,利人之財,取效於一時,罔顧人之生死者,謂之劫劑。劫劑者,以重藥奪截邪氣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時即出,必漸消漸托而後盡焉。今欲一日見效,勢必用猛厲之藥,與邪相爭;或用峻補之藥,遏抑邪氣。藥猛厲,則邪氣暫伏,而正亦傷;藥峻補,則正氣驟發,而邪內陷。一時似乎有效,及至藥力盡,而邪複來,元氣已大壞矣。如病者身熱甚,不散其熱,而以沉寒之藥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禦之。瀉痢甚,不去其積,而以收斂之藥塞之之類,此峻厲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劑參附,一時陽氣大旺,病氣必潛藏,自然神氣略定,越一二日,元氣與邪氣相併,反助邪而肆其毒,為禍尤烈,此峻補之法也。此等害人之術,奸醫以此欺人而騙財者十之五。庸醫不知,而傚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為醫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醫學源流論‧徐靈胎

翻譯:

世上有一等奸邪的醫師,完全不顧病人的性命,只想獲得財物,於是開藥時,用〝劫劑霸藥法〞。什麼是〝劫劑霸藥法〞呢?就是下重劑來獲得一時性截堵病氣的意思。用了霸藥法之後,現象表現是似乎會暫時性的見效,但其實這是一種假象,這是因為邪氣受到了猛烈藥力一時性的壓抑,而往內部深鑽,於是邪氣在內,漸漸的消耗體力,慢慢拖成大病,這就是霸藥法的弊端。這些邪師用藥,因為想要馬上見效來取得患者的信賴,於是用霸藥法,也就是選用一些猛厲的藥品,或是一些辛熱峻補的藥品,來暫時壓抑邪氣,因為都是些猛厲、辛熱、溫補、峻補的藥品,而且份量又下得非常重,超乎尋常的用量很多,所以一時性的藥力很猛烈,藥力猛烈,則邪氣暫時伏藏,但正氣亦同時受傷嚴重;藥物峻補,則正氣驟發,所以邪氣內陷,一時性看起來似乎有效果,但是等到藥力盡了,邪氣就會回頭反撲侵蝕,這時人的元氣也已經大壞了。譬如病外感風寒風熱而發熱嚴重,不表散其風寒風熱,而是用大劑沉寒的藥物去壓遏它;譬如腹痛甚,不求其病機原因,而用大劑香燥藥去止痛;譬如瀉痢甚,不用藥除去積滯,反而用大劑收斂藥,要來強力收澀塞流之類,都是所謂峻厲的霸藥法。又譬如邪氣盛,不去分析病機病因,卻投以大劑量的附子、人參之類的溫熱藥,因為一時性的陽氣大旺,病氣必然暫時潛藏,自然神氣略定,看起來好像有好一些,等到經過數日之後,元氣與邪氣合邪,反而助長邪氣而到處肆虐,這樣的禍害是非常毒烈的,這就是所謂峻補溫補的霸藥法。這等害人的方法,奸醫用來騙人騙財的,10個醫生中有5個,而庸醫不知情,也跟著模仿,學來害人的,10個醫生中也有5個。為醫生的人不可以不自省啊!當病家的人,也不可以不細察啊!

 

23.《執方治病論》古人用藥立方,先陳列病症,然後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則有加減之法,附於後方。可知方中之藥,必與所現之症纖悉皆合,無一味虛設,乃用此方,毫無通融也。又有一病而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異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並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而其中之現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則其藥皆不對症矣。並有病名雖一,病形相反,亦用此方,則其中盡屬相反之藥矣。總之,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症,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

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斷不可道聽塗説,聞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論其因之異同,症之出入,而冒昧施治。雖所用悉本於古方,而害益大矣。————醫學源流論‧徐靈胎

翻譯:

如果翻開方書,看看古人方書中,所記載的套方用藥的方法,就會發現古人會先把病種寫出來,然後在病種的下面,再一一羅列這個病種所夾帶的證候(譬如咳嗽,這是一個範圍很廣的病種,在病種之下,依痰色、咳嗽的劇烈程度、有痰無痰、沙不沙啞、‥‥‥等兼證,再去區分出火熱咳、外感咳、痰咳、濕咳、陰虛咳‥‥等等不同的證候名目),把這些證候症狀一一羅列出來,最後再附上某方主之,若是羅列的證候症狀稍有出入,則會在方後附上加減的方法,這就是套方用藥的使用規則和程序。由此可知,方劑中的每一味藥,要和羅列的一堆證候症狀一一吻合,沒有一味藥是形同虛設的,然後這個方劑才可以套用,這是絲毫沒有通融的餘地的。因為一個病種,底下可包含一些不同的證候,所以一個病種,主治不是只有一方而已,如果誤以為是同一個病種,就可以用同一方來套用,這是錯誤的;相反的,不同的病種之間,其底下的證候名目,雖然有相類似的,但是因為病種的不同,所以也無法一律通用。總而言之,如果要用古方的話,必需要先審查病患所表現出來的諸多症狀,和古方所陳列的症狀,有沒有一一對上而吻合,更要檢查方劑中的每一味藥,有沒有和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一一對上而吻合,然後才可以施用,否則的話,就必須依照方後所附的加減法,來作加減才可以。

若是方後沒有附上加減法的呢?那就要另找一方來作考量,絕對不可以道聽塗説,聽說某方可以治某病,完全不論其病機病因有沒有符合,外症(外候)的表現有沒有出入,就冒昧的拿來施治,這樣雖然所用的都是悉本於古方,其實傷害力是非常大的。

 

24. 《論瘡腫診候入式法》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夫大方脈、婦人、小兒、風科,必先診脈,後對症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也。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外科精義‧齊德之

翻譯:

醫生者,關係到人的生命;而脈法,是醫師很重要的必習項目,這是因為當醫師的人,如果脈法不通達,就像摸著黑在走路,很容易就會跌倒。內科、婦人科、小兒科、風科,這些科別看病的時候,都一定要先脈診,然後才有辦法做到對證(症)下藥。唯獨瘡科這個科別,常常沒有脈診,而是用一些固定的膏藥,從外面直接貼上去或塗上去,如果遇到治不好的時候,才召集內科等有脈診的過來一同會診,實在是淺陋啊!其實會發生瘡腫的問題,這和體內的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脫離不了關係,如果不會脈診或沒有脈診,如何知道體內五臟的陰陽勇怯,氣血聚散呢?以這個觀點來看,雖然是學習瘡科,學會脈診仍然是必須的。

下接: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五)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