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61:中醫的五行生剋,到底是在講什麼?中醫的五行生剋並非術數的五行生剋,兩者不宜混淆成一談。

作者:陳建元  

先讓我們來看一段老中醫對中醫五行生剋運用上的感觸:

干祖望談什麼是中醫的〝特色〞--

有人說,中醫理論的主軸是陰陽五行。但現在還有哪一位中醫用它作為理論依據來治病。年輕中醫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不用。老中醫們記憶猶新,在建國之初章次公先生發表了對五行懷疑的話,一夜之間不少中醫即群起而攻之,使老「一時性」的聲名狼藉,有誰來甘作第二個章次公矛盾得很,還有少數中醫在使用,而且也真能獲得良好的收穫,但他們也不肯坦率承認是中醫之寶,緣於玄妙迷信的包裝就已使人鄙棄。筆者還是取用的,但並非經常地取用,因為的的確確對一般常見病、普通病一無用處。唯對疑難雜症在黔驢技窮之際,搬出這套冷門手法來應付,如伐離(火)濟坎(水)、培土生金、抑木扶土、壯水製木、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等等等等,自有其意想不到的神奇微妙。

上文引用於:http://tw.myblog.yahoo.com/jw!jPTkrHyUHwUAI0SEXpIrvl8o/article?mid=955

 

中醫五行生剋的存廢,在大陸曾經引起兩次大規模的辯爭,後來也是不了了之,主廢的人,是因為認為這種說法,僅僅是術數上的推演,跟醫學有何關係?一般而言,中醫裡,陰陽的說法能被接受,因為陰陽泛指宇宙中的二分法,一種相對的概念,五行的說法也還能被接受,因為只是把眼前的事物,依照類比取像,並把在觀察上,發現彼此有關聯性的器官歸在同類,概分為五類、六類、或幾大類,然後賦予一個名稱而已,這些都還能接受(意思就是說,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臟的代名詞而已,只要不論及「生剋」等交互關係,其實就是當初古人把「肺」歸在「土」,把「心」歸在「水」等等和現行通俗不同的歸類法,只是後面延伸的名稱一律跟著改過來而已,並不會影響到實質的架構和用藥,請參考基礎概論 第 60   條文)。五行中無法被接受的東西,是接下來的「五行生剋」,主廢的人,是因為覺得其間的生剋沒道理,土為什麼一定要去生金(如上面135培土生金),木為什麼要去剋土(如上面135抑木扶土), 是很多的土才會去生金,還是一點點的木就能剋土,土一定要去生金嗎,能不能去生別的東西,木剋土的實質管道是什麼?還是沒有理由,木就是註定要剋土?凡此種種,都充滿了問號?主存的人則如上述黃底文老中醫,雖然無法講清其中的理由,但臨床有時會有異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主存。

其實,中醫的五行不等於術數中的五行,把兩者混為一談的錯誤認知,不但出現在國外學者,譬如日本古方派吉益東洞西元17021773)、後藤艮山等、就把《黃帝內經》、《難經》等,誤以為是脫離現實,純粹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尅,來討論疾病的「臆測之見」,並誣指它們為「陰陽醫」,認為它們不是治病的學問,而是一種術數猜測。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中國歷代不少醫家之中,到現代的「中醫博士」,還是不少人,把中醫的五行生剋,誤以為就是術數家的那種五行生剋,迷茫而不解,霧裡看花,愈看愈花,自己的誤解在先,先是指鹿為馬,繼而指責馬為什麼會長角?看到獨孤九劍,卻以為是健身操,只能怪自己迷糊了。

中醫的五行相乘,其實是診法中的一部分,是用來和脈、證相配套,作為「指出病機所在」的工具。中醫的診法內容,就是脈、證(色。包含望、聞、問)兩樣東西,也就是「內脈外證」互相對照,而脈診在《內經》佔了很大篇幅,在《難經》則接近1/3篇幅,很明顯的,脈診是診法的中心,五行相乘是配套這些東西來說明病機的,明辨病機是為了下藥精準,如此療效才會高。張仲景說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句名言,要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前題是觀其脈證,脈證是中醫的診斷。

注意下面這些經文:

1.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

闡譯:黃帝岐伯說,當人患胃脘癰(這邊應該是指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的時候,如何把脈得知?歧伯說:當要把他的胃脈,如果這個人的胃脈是沉細無力的,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有胃痛的毛病。沉細無力,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胃腸的運動就比正常人緩慢,胃液分泌一般也不足,兩者加起來,日久必帶胃病而隱隱作脹作痛。〉→→→這指出早在內經時代,古人已經用脈斷病了。

2.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

闡譯:當遇到有人水腫的時後,雖然外表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水腫,但我們必須進一步由他的脈像上來判定病機,才能下藥,不能只看外症就套方下藥,如果他的肝脈腎脈都是沉下去而鼓指無力帶黏脈的,這個叫做作石水,也就是現代因腎臟機能故障,慢性腎衰竭所造成的水腫,我們治療的時候,主病機必須從肝腎的兩個部位來著手;如果是他的肝脈腎脈都是浮起來的,甚至6脈都是浮緊有力的,這個叫做作風水,也就是現代常見的因為感冒,所引發的急性腎炎,這種的病機是在肺,也就是我我們要從他肺系的外感來治療,治療外感兼利水,治療得當,很快就能恢復;如果是肝脈腎脈都是虛弱嚴重的,這就難治了,因為治療水腫的時候,多少都要用到利水的攻伐藥,生病的腎脈已經很虛弱了,肝脈又無力,表示肝的疏洩力也不足,而肝脈腎脈虛弱太甚者,又經不起攻伐,用藥有難度,所以說難治。)→→→這段令人驚訝,不但是雙病機(肝、腎),而且用浮、沉、虛來判斷不同的病機來源。

3.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

闡譯:把脈的時候,如果這個人的胃脈是沉鼓澀,沉是虛,鼓澀是無力,表示胃的氣血鼓動不暢,而且有凝滯的現象,氣血一凝滯,濕痰就來了;或是胃脈向外鼓動很大,火旺爍陰,這就會結成熱痰在胃,也就是現代說的膽固醇偏高,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又同時發現他的心脈小堅急,堅急是弦硬的意思,加上小脈,就變成細弦或細澀脈了,心主血脈的運行,今細弦或細澀脈,表示血液循環甚差。這種人膽固醇偏高,血液循環又差,日後容易中風。〉→→→這段更令人驚訝,竟然左右手各抓一部脈,兩邊兜起來合判日後中風的可能性。這一段,大部分學脈的人,看了會跌破眼鏡,為什麼?相信絕大部分學過28脈幾年的人,也只是在單部脈上打滾而已,而《內經》中已經用雙部脈來聯合研判病機,其進化的程度,令人咋舌。

上面這些經文,主要是指出脈法在《內經》、《難經》年代的前後,已經發展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程度,並非如一般人的認知,還在小學程度。培土生金、抑木扶土、壯水製木、實則瀉其子這些東西是在講什麼?這些東西是結合上面那些經文在使用的,內容是在講「病機」,都是脈診的內容:

培土生金(即土生金)→→→ 譬如病人有咳嗽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脈症會相應,所以他的肺脈會有異樣,顯示他的咳嗽是肺源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從他的肺系來治療,就能收到效果。但如果觀其脈症之後,發現一樣同是上面的咳嗽,但他的肺脈並無異樣,而是他的脾脈有異樣,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犯何逆」的源頭,是脾源的,意思就是說,這個咳嗽的病機,不是肺源來的,而是脾源來的,所以我們當從脾治,而不是從肺治,這樣才能收到效果。而如果這個時候,他脾脈的異樣,是脾脈過度虛弱,這種咳嗽,也叫作「脾虛咳嗽」,補了脾,使脾供給肺的養分足夠了,咳嗽自然痊癒,所以我們叫它培土生金(可以理解成脾虛的人,吸收消化力薄弱,導致某些特定營養分的消化吸收不全,而這些特定營養分,恰巧是肺、氣管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要知這種土生金,其實是在講病機的來源不同,而之所以用了有效,是因為開藥有針對病機,並不是術數中土生金的神秘力量,中醫裡的五行相乘,和術數中的五行生剋,完全是兩碼子事,不能混為一談。

而其他的抑木扶土(木剋土)、壯水製木(水生木)、實則瀉其子(金生水‥‥‥)‥‥‥,講的也都是一樣的東西,都是在描述不同來源的病機,這是因為在千年的觀察之中,發現有這些事實而被記錄下來,這些東西的作用,只是在提示在看病的過程中,有時會有這些病機的存在,你不能完全去忽略掉。

又譬如同是一個「胃痛病」,如果是脾脈有異樣,同時外症兼見便軟,腹脹腹瀉,就知道從脾胃論治即可(本臟自病);如果是脾脈無恙,而是肝脈弦,同時外症兼見煩躁易怒、口苦,就知道要從肝膽論治,才能治癒胃痛(木剋土。即指肝源性的胃痛)(可以想像胃中自主神經的異常緊張亢奮,已經影響到腸胃的正常運作);如果是脾脈無恙,而是心脈虛小,同時外症兼見唇白、面色不華、心悸,就知道要從心治,以火不生土,虛則補其母來論治,才能治癒胃痛(火生土。即指心源性的胃痛)(可以想像胃中血管的供血無力和不足,已經去影響到腸胃的正常運作)。所以說,這些東西是讓你拿來審病機、察病情、配合脈法找證據在使用的,它只是提醒你有這麼一種病機情況存在,再來的動作,就是你必須要從脈、證中去找,看看是否有這種證據,證明你的持論正確,然後才能確診而下藥,所以,在用法上,基本上是用來輔助脈法、外症,作診斷用途的,是實際和臨床結合在運用的,也就是說,五行生剋是脈證診法中的一個零組件,脈、症、五行生剋,互相結合之後,就跟臨床搭上線,變成了病機識別系統,但相反的,如果把五行生剋系統單獨獨立,則完全和臨床脫了節,單獨存在的「木剋土」、「火生土」,完全沒有切入臨床的著力點,變成只是一種空論。

歷代因為診法出現斷層,搞不懂這是什麼東西,常常張冠李戴的把它獨立出來,當成一種說玄的工具,把這種本是配套脈學、外症的診斷工具,拿出來當成術數玄理來闡釋,這樣並不正確。譬如說,胃痛就要從肝治,理由只是因為《內經》說:「木剋土」,所以見胃病就要疏肝,這種使用方式,是大有問題的,胃有病,如果脈象顯示病機在胃,是直接治胃才對,疏肝是錯誤的,如果脈象顯示病機在肝而導致胃痛,才是疏肝從肝治的時機。而當上述亂套不通的時候,則又搬出一套說:「虛則補其母」,所以這次改從補心火來治胃痛,則又是另外一次的亂套。更多大師,把中醫五行生剋和術數五行生剋混為一談,這是很糟糕的事,掛圖一掛,麥克風一抓:肺(金)不好的人,記得要補脾(土),因為中醫的理論說:「土可生金」,實證咳嗽嚴重的的人(肺金),可以瀉腎(水),理由是「實可瀉其子」,金生水,水為肺子,所以瀉腎以治肺咳,完全亂了套。肺不好的人,下藥直接治肺就可以了,不需要繞圈子治脾,除非是脈象和外症顯示,這個肺的問題,和脾源有牽涉關係,才有治脾的需要。

 

有的人說,雖然亂套不正確,但也常有效啊,這又如何解釋?

答:

這是因為五行只有五個,除掉生病的本臟,其他還有四個,所以亂套一通的方式,也有25%~30%的命中率,但這種意外矇中並不可喜,病人不在自己的掌控之內,是一種危險的失控狀態。

木剋土」可以治療胃痛的原因,並不是在於術數的神秘五行力量,而是在於你的胃痛病機,恰巧是碰到一個肝源性的胃痛(譬如胃中自主神經異常亢奮,神經在中醫裡,大部分可歸屬在肝,這邊的肝是指中醫學中,臟象學中的肝,不是單純指西醫學中的肝),所以治肝可以療胃痛。「培土生金」可以治療肺病的原因,並不是在於術數的五行力量,而是在於你的肺病病機,恰巧是碰到一個脾源性的肺病,所以治脾可以療肺病。在針灸上,也是相同的道理,除了針灸本身的一些獨特性外,胃痛針肝經會好,並不是「木剋土」的神奇力量,而是在於你的胃痛病機,恰巧是碰到一個肝源的胃痛,所以針肝經會好。肺病針脾經會好,也不是「培土生金」的神奇力量,而是在於你的肺病病機,恰巧是碰到一個脾源的肺病,所以針脾經會好。

對於中醫的五行,不知道里面的這些內涵,而妄加排斥,是不對的。對這些內涵含糊不清,有時有效有時無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在疑難雜症在黔驢技窮之際,搬出這套冷門手法來應付,也不太好;最糟的情況是,因為不知道這是脈證的配套工具,就把中醫的五行獨立出來,又因為後代流行算命,所以又把中醫五行和術數五行混為一談,以為中醫看病是用算的,可像術數五行算生剋,這將造成極大的誤解與困擾。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