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10:脈證中醫的成熟與脈經的集結成書
作者:陳建元
中醫自《內經》以來,脈證中醫的型態逐漸成型,到了漢代、三國、西晉的時候,脈證中醫蓬勃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的著名醫家甚多,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相當於現在的衛生署長、福衛部長)認為這些醫術有整理的必要,於是就把自岐伯以來,相傳到華陀時代為止的經論要訣,把當時著名的10家醫術收集起來而集結成《脈經》一書,總共有10卷。請參看脈經序。
《脈經》集結成書之後,成為診斷學的重要經典(名稱是脈經,但其實是脈證同步記錄),也是重要的四大經典之一,從西晉之後,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以來,《脈經》一直被列為國家考試用書,傳承也相對的嚴謹,保存並無問題,所以古人說:「不讀《脈經》無以診候」。
《內經》、《脈經》、《難經》的連續出現之後,基本上中醫就已經定型了,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的醫家,基本上都是沿著脈證中醫這條路徑發展出去的,先有繼承而後創新,發皇古義有繼承,但又不泥古拘古而有創新,各代醫家談論的,不過脈證這些事情而已,相反的,學中醫必從脈證來下手,否則是無法切入中醫的門徑之內的。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