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26.2學習脈法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跳躍

作者:陳建元

脈法的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自然日起有功,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躐等跳躍,否則必然竹籃舀水一場空,技術性的東西需有根基,根基不立、馬步不紮,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就是學了30年,連看都不用看,就可以肯定跳起來一定不像芭蕾舞,又像學功夫一樣,架式擺出來就一副低頭貓腰,一看就知道技術不高。

脈法的學習順序如下:

1. 脈診是一種「技術」,是像美髮、廚藝、雕刻佛像這類的技術,技術不是地理、歷史之類的「純學術」,無法坐而論道就能學會技術,也不是背一背就能學到東西,是必須自己親手下去實踐,然後由不停的反饋修正,技術才會跑到自己的身上。

初學者學脈診的第一步要做什麼呢?就是先摸脈。部落格上許多複雜的資料先不管,學脈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先摸脈,這個動作先連續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通通抓來摸脈,一天至少先摸5個人,先不必去記什麼弦脈、澀脈、……28脈的名目,只要摸就對了,參考脈理醫理學 22:正確的取脈姿勢,並用脈理醫理學 26:反按指法來取脈

以前的雕刻師傅在徒弟進門的前一陣子,會讓徒弟用每一種雕刻刀(圓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種軟硬不同材質的木頭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頭與雕刻刀之間的反作用力,到底長什麼樣子,回饋在手指上,又是什麼感受?學脈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要先摸摸人的脈跳,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種感覺,不必講出來,不必下評論,繼續天天摸,一般10天後,你就會漸漸發現人體的脈象,似乎可以被歸類為幾大類,心中對人的脈跳,大致上長什麼樣子,就會有一個較明顯的輪廓,20天後,雖講不出來,但心中的這個輪廓會更明顯,這時,就可以開始參看歷代醫家或我們部落格上,對於基本28脈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來感覺到的各種形狀,對於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講什麼?為什麼會取那種名字?學脈就這樣子開始切入來學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脈書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後找人一把脈,按圖索驥,就趕快找看看有沒有書本上所講的樣子,這樣的學脈順序是顛倒的,會搞得迷迷糊糊,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脈」,而不是要學「書本上的文字」,先摸脈,然後再看書,是用書來就脈;若是先看書,然後再摸脈,是用脈來就書,用文字來表達脈象,畢竟無法100%傳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誤導,覺得這些文字到底在講什麼?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難明。技術性的東西,學習的順序不能僭越,譬如學游泳,先學換氣,再來探討游泳高手姿勢的精妙處。按順序來學自然容易,先摸脈20天後,然後再進入脈學。

2. 對於部落格上的每一種脈象模型,必須個別連續壓按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千萬不可自行減短時間,有些人按了兩分鐘,想說我懂了,這是沒有用的;有些人按了幾下,想說我能體會了,這也是沒有用的;有些人說我以前在別的地方學過了,那也是不管它,必須一律一切從頭重來,對於每一種脈象的模型,必須連續壓按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手感才會鮮明,否則難以進入脈診的大門。

3. 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理解脈義 ( 義不明,藝不精,要學藝,需學理,理不明,藝不通 ),才能水到渠成,讀書與實踐,二者不可偏廢,讀書必須結合臨床,臨床不能脫離讀書。

4. 先體會平脈,再來學浮沉遲數四脈,再來學虛滑弦澀緊洪……諸脈,最後才學習散脈、緩脈、黏脈這些最難體會的脈象,難易次序不可亂跳,千萬不可好高騖遠,一下手便要從最難的散脈、緩脈、黏脈下手,必定各種相似的脈象混淆一團,心高手低求快速,反而更慢也。

5. 對於複合脈,可用觸覺暫留的方式來體會。參閱問答錄 150:虛滑脈如何體會?

6. 前面那些根基打穩之後,再來才是完全進入切摸病患脈象來體會與學習,有疑問時,則再回歸壓按28脈的各種單一模型半小時以上來體會,並思考其脈義。

7. 要特別注意,臨床碰到的,幾乎都是複合脈,而用來學習脈法的28脈,則是單一脈象(少數幾個不是)臨床遇到複合脈時,把單一脈象的脈義全部加起來,即是複合脈的脈義。

8. 臨床是複合脈,而28脈是單一脈,28脈雖難單獨見於臨床,卻是學成脈法的主要工具,捨舟楫無以達彼岸,廢蹊徑無以登泰山,不借由28脈這個樓梯,便無法學成脈法,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肯定學不起來。

以上8個步驟便是學習脈法的順序,必須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跳躍。

 

或問:為什麼對於每一種脈象的模型,都必須連續壓按半小時~1小時以上的時間來體會,不是摸幾下懂了就好了嗎,又何必摸壓那麼久呢?

答:

臨床都是複合脈,並不是單脈,但是臨床的十數萬種複合脈,卻都是由各種單脈所組成,也即24種~28種單脈,可以自由組成十數萬種複合脈的意思,十數萬種複合脈,不可能用人腦去記憶,所以熟悉24種~28種單脈,乃是執簡馭繁之道,臨床遇到複合脈,其脈義即是單脈的總和,而壓按單脈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才能手感鮮明印象深刻,唯有如此,臨床一碰到複合脈,才能理解這是哪些單一脈的複合體,並理解其複合脈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是學習脈法的大訣竅也;相反的,若是沒有壓按單一脈象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則體會必然不深刻,臨床一遇到複合脈,在模糊疑似之間猜測,無力拆解這是何種單一脈所組成,拆不出來則不知這個脈象的意義為何?終究漿糊一團、一事無成也。

曾遇到有人抱怨脈法學不起來,再仔細一問,10個中有9個,都是對於部落格上的脈象模型,按了幾下幾分鐘,便說我懂了,我能體會了,便直接跳過去,一心只想快把脈法學好,卻沒有紮實的打下根基,一入臨床碰到複合脈,當然拆解不出來而開始亂猜,於是學了老半天,還是學不起來,所以學脈法的人,一定要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沒有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如果沒有的話,要趕快補足上去,從頭學起來較快,千萬不要想說我拖久了自然就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上面所講的,技術性的東西需有根基,根基不立馬步不紮,就像學芭蕾舞而不拉筋一樣,就是學了30年,連看都不用看,就可以肯定跳起一定不像芭蕾舞。

 

或問:我從前都以為人的脈象就是28脈其中的一種,所以都拿著脈書,來對照到底是28脈的哪一種?

答:

這樣的認識與概念是大錯特錯,28脈是單一脈象(少數幾個不是),臨床則是複合脈,無法直接對應上去,如果您能直接對應上去,那就表示您對於28脈的脈態與涵義,整個都曲解了,接下來的脈法肯定學不起來。

 

或問:學習脈法是不是要有老師親自帶,這樣子才比較快。

答:

也對也錯。學習脈法的重點在於學習的順序脈象模型,找老師學習脈法的重點也在這個地方而已,像本篇就是〝學習的順序〞,而部落格上面的就是各種〝脈象模型〞,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找老師學,就是要拿到這兩樣東西而已;相反的,如果您已經拿到這兩樣東西的話,不用老師帶,自己就能學起來了,至於這些根基都打好了之後,種種脈法與望診、問診如何合參、各種病候的脈象特徵如何、傷寒病溫病的脈象如何判別、……,甚至如何用脈法判別西醫的各種病候,不管有老師帶無老師帶,都是要終身學習的,因為這些東西即是中醫的全部。

很多人以為學習脈法,一定要有老師帶才行得通,於是花大錢跑去學脈法,學了幾年之後,覺得一場空,不信邪又花了更多的錢去學,結果更混亂而一事無成,於是覺得脈法只在於個人的領悟,是無法傳授給他人的,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事實上如果翻遍歷代脈書,您會發現〝沒有任何醫家教您學脈要跟師學〞,重點都是擺在28脈模型的體會與熟悉〞,這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24脈或28脈,雖然都不是臨床的複合脈,但卻是比複合脈更重要的〝脈象組成因子〞,24脈~28脈中,有些是指脈位的高低(譬如浮脈、沉脈),有些是指頻率的快慢(譬如數脈、遲脈、疾脈)、有些是指脈勢脈態(譬如弦脈、滑脈、澀脈),當拆開的時候,它們各自都不成〝脈〞,但是幾個組合起來之後,便成為一個完整的脈象,所以嚴格來說,28脈是各種臨床複合脈的組成因子而已(少數幾個不是),而歷代醫家為什麼強調〝用24脈~28脈的模型來學習〞,而絕口不提把脈要〝跟師學習〞呢?這個道理是明顯的,一臨床就都是複合脈了,老師去哪邊找那個多單一因子來迎合您,這樣子學脈法是學不起來的。

常見一等拜師學脈的人,卡在這邊而十數年無所得,想學脈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先入為主,想說我今天要學脈,不如找個老師親手帶,這樣才是最快的辦法,老師先切病患,告訴我這什麼脈,然後我就把這個〝脈感〞記起來,這樣子不是很快嗎?卻不知道臨床根本不是那回事,一入臨床,面對著便是十數萬變化的複合脈(我是把數目說的小一點,以免引起驚懼,參看脈理醫理學 8:中醫最精密的系統,細微在脈),老師去哪邊找單一因子來讓您熟悉脈法規則?於是全憑老師說了就算,您問老師什麼是滑脈?老師說這是滑弦脈,您又問老師什麼是弦脈?老師說這是弦澀脈,於是您說老師這些我不要,請老師告訴我單一的,不然我無法學習,於是找了個滑脈中帶些澀脈的,勉強告訴您這是滑脈;又找了個弦脈中帶些滑脈的,勉強告訴您這是弦脈,於是您把滑澀脈記成滑脈,又把弦滑脈記成弦脈;而人的脈象又有分層,譬如有時候是第2層虛脈而第3層緩脈,老師按到第3層,告訴您這叫緩脈,但是您是按到第2層,於是把虛脈誤當成緩脈了,您的災難還沒完全過去,剛剛誤記的滑脈(其實是滑澀脈)、弦脈脈感(其實是弦滑脈),因為臨床脈象千變萬化,無法常常遇到而加以複習,於是一陣子之後,脈感忘記了或錯亂了,不是從頭來,就是又埋下指鹿為馬的不定時炸彈,於是初學高興,繼而埋怨,先是埋怨自己資質不佳,再則埋怨老師教得不好,於是又換一個老師,換了之後,又發現這個老師的手感,為什麼又和上一個老師的手感不同而疑惑叢生(曲解很多脈象所埋下的不定時炸彈),惑上加惑,終身難解,本來以為記憶〝手感〞來學習脈法最快,也自認為這樣子最聰明,卻不知道者這是一條死胡同,而歷代醫家千年以來,早就知道脈法不能用〝手感〞來傳遞,所以立出死板而固定的28脈模型以利學習,理由無他,譬如弦脈,一條琴弦,千年前您按壓是那個手感,千年後您按壓,還是是那個手感,這正是千年手感,一脈相傳,而且可以時時複習,所以說學習脈法的寶物,即是28脈也,只是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又有幾個人知道珍惜呢?

 

或問:我以前已經在其他地方學習過脈法了,也是要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嗎?

答:

一律要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來學習,這是因為千年手感,一脈相傳,歷代醫家的脈法是有共同語言的,何況自作聰明,以為記憶手感便可以速成脈法(十數萬的模型,是無法記憶的,必有執簡馭繁之道),而裡頭藏了多少指鹿為馬、張冠李戴的東西,正宜整個掏出來重新整理,故宜重新壓按單一脈象模型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之久來學習。

 

或問:邊脈、鞭脈、潮脈、音脈、漾脈………這些東西要學嗎?

答:

28脈交叉組合之後,可以組成十數萬的臨床複合脈,以我個人的體會,只要再加一個〝黏脈〞進去就足夠了,而坊間教脈學的大師,為了標新立異招攬客戶,譬如滑弦澀脈就取一個新的名字,滑弦澀數脈再取一個新的名字,滑弦澀數黏脈再取一個新的名字……,如此名字可以取之不盡,實則28脈之組合變化而已,這類標新立異實無需要。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