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44:補肝氣藥的問題
作者:陳建元
陳老師你好:有個疑惑是關於肝氣虛的用藥問題,以前的中醫診斷學中,沒有提到肝氣虛證,最近的教科書已經將之納入。參考前賢的用藥:張錫純老師《衷中參西錄》喜歡用黃芪而少佐理氣之品,王旭高老師《治肝三十法》則偏愛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在藥王脈學中我看到老師你列了沙苑子,可否請老師談談此中用藥不同之處,謝謝!
答:
可以補肝氣的藥物甚多:淫羊藿、杜仲、沙苑子、菟絲子、鎖陽……,效果皆不錯。
黃芪不主入肝,必用引經藥引過去或單用使滿溢而兼灌溉他經,請參看以下條文:
脈理醫理學 58.1:藥王脈學重要藥理原則‥‥‥滿則溢原則,強迫入經的現象。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這些不完全是補肝氣的藥物,譬如天麻偏於平肝息風,菊花則是清肝風熱……,古代常把這種「以瀉為補」情況的都算進去「補藥」的範圍內,譬如肝火旺盛、肝陽上亢都是臨床的常見症狀,而能瀉除這種狀態的,能幫助肝系恢復成常態的,因為有「幫助肝系恢復成常態」的事實,故曰「有補益」的作用,事實上,並非直接的補益作用,而是瀉火平肝,使其恢復常態而已。
這種用法在編寫現代中醫教科書的時候已經不採用,現代官版中醫藥物學在編寫的時候,只有直接對肝系有補氣功能的藥物,才被歸類在「補肝氣藥」的章節之內;至於有清肝熱功能的藥物則歸類在「清熱瀉火藥」的範圍內;有清平降肝陽功能的藥物則歸類在「平肝息風藥」的範圍內。
所以會建議初學中醫的時候,對於藥物學的部分,要踏實、務實,以現代中醫官版教科書為基礎來學習即可,等藥物自己都一一用脈法反饋驗證過了【脈理醫理學 4.1.5:藥要一味一味加用,因為這也是脈診和藥物回饋訓練的一部份】,已經從臨床中熟知其個性了,行有餘力再回溯看古書即可,千萬不要好高鶩遠而眼高手低,一開始就要從多古多古的書來下手,其中有正寫、反寫、側寫來描述其藥物功能的,必然看的眼花撩亂,愈看愈奇怪。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