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1:熟練脈診系統可以切入古書,所有古醫家盡是我師

作者:陳建元

自古的傳統中醫,是有一條固定的途徑在走的,即是脈證式的中醫【見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的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 1從《內經》、《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從《內經》時代黃帝君臣論醫、扁鵲華陀張仲景孫思邈‥‥‥至於清代葉天士徐靈胎吳鞠通‥‥‥諸賢,千年以來莫不是傳承這一貫的脈證式中醫,而後代學中醫的人,除非您是要從零開始,自己要去創造一種新式的、與古代中醫毫不相干的中醫,那就另當別論,否則如果是要學正統中醫、進入歷代諸賢的世界或是讓所有古醫家盡是我師的話,那就要熟悉脈診、脈證系統,如此,所用的工具與古賢一致,才有辦法可以切入古書,取古人的精華為我所用,有繼承也有開創。

而自古現實層面上的中醫則有兩種,一種即是上面所講述的那一種,這是歷代諸賢在使用的脈證式中醫,這種中醫不是很好學,需要明脈證、明病機病因、懂四診合參,又必須色脈合一,所以不是很好學;另一種則是民間方便套方法,民間方便套方法即是對症揀方(就像您去書局賣一本秘方或成方大全,有病就找個方來試試),方書隨手一拿,對症揀方,人人幾天便可速成,因為不講求脈證、病機,也不求甚解,也不須懂脈法,所以名士文儒興之所致,多少都會懂一點,而有病先對症揀方試試看,不行的話再找醫師來治療,這實在也是窮鄉僻壤不得不的方法。

雖然如此,但是正確來講的話,古中醫畢竟是脈證式的中醫,對脈學是一定要懂的,否則是切不進來的,如果僅是用民間套方的思維,就是身為名醫,恐怕也看不懂古醫家在寫什麼,下面這一則醫案是清代葉天士的醫案,而一些所謂的「經方家」,對其每多批評而自詡高明,卻不知道自己才是錯誤的,脈學不通便無法與外候比對而看不懂,也就容易妄下議論了。

◆◆◆◆◆◆◆◆◆◆◆◆◆◆◆◆◆◆◆◆◆◆◆◆◆◆◆◆◆◆◆◆◆◆◆◆

黑色字的地方是清代葉天士醫案的原文

藍色字的地方是經方大家陸九芝葉天士席案的批判

紅色字的地方是經方大家姜春華葉天士席案的批判

席姓。脈左數、右緩弱此為溫熱病脈),陽根未固(溫熱與陽根無涉),陰液漸涸(陽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陽邪也),喘促、自利、溲數(三焦大熱),哺刻自熱神煩,囈語(日晡許,陽明旺時也,初診只有晡刻神煩)。

夫溫邪久伏少陰(此沿喻氏舊說,其誤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陰祛熱(古人治溫決不育陰),但今見證,陰分固有伏邪(陽伏於胃,病在陽分),真陽亦不肯納(乃陽邪之充斥,非真陽之不納),議仿劉河間濁藥輕投(河間從無此法),不為上焦熱阻(獨此未用一藥),下焦根蒂自立(與下焦根蒂無關),冀其煩躁熱蒸漸緩(不去其熱,熱何由緩)。  熟地炭    茯苓   淡蓯蓉    遠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繆)。

按:讀者諸君,看病證何等嚴重,而用藥不著邊際如此,陸批〝方繆〞,的確極謬,其錯誤,誤于〝溫邪久伏少陰〞之說。《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後人以為冬日感受之邪伏藏於腎,以致水虧,因此,責之於腎,以補腎為治法。讀者試一想,如此急性傳染病,不用清熱解毒而反用溫補,甯非至繆。《內經》〝冬不藏 精〞 指冬日耗精,缺乏收藏,免疫力減退,〝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與冬不藏精為兩回事,喻氏合二為一,以為發明,葉氏師法喻氏。

又(再診)晚診,陰中伏邪(陽伏於胃),晡時而升(的是陽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絳而渴(渴為溫病),與育陰清邪法(以陽邪而育陰,陰愈育陽邪愈固,而雲法乎)。

按:育陰之法用於傷陰之際,原無可非,特舍清熱而專門滋陰為非。葉氏專用滋陰故誤,陸氏全非亦誤。據近人研究,滋陰藥有增強人身抗體作用。理論之是否正確,唯有驗之於臨床。

生地炭(生地之所貴在滋膏,而炒為炭則無用,亦斷無先熟後生之理) 元參心    川石斛   炒麥冬(麥冬無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並開心竅,送邪入心

按:陸氏以為犀角、菖蒲引邪入心,亦系謬說,犀角清心熱,何能送邪入心?此等學說最為誤人。病情加重於是用犀角、石菖蒲尚無大誤,唯其餘諸藥均不得力。

又(三診)脈左數右軟(此頻率尚未變),舌乾苔白,小溲淋瀝(膩澀之效),吸氣喘促(呼氣促是脫,吸氣促乃是閉),煩汗(的是陽明),乃腎陰不承(非也),心神熱灼蒙閉(一去胃熱,蒙蔽即開),議以三才湯,滋水制熱(豈陰虛而火炎耶?此時之邪熱,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黃柏、金箔(邪必益固),晚進周少川牛黃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按:葉氏開手便錯,不得不錯到底。

又(四診),昨黃昏後,診脈較之早上,左手數疾頓減(脈象陡變),唯遲中垂而仍動(陽邪內陷矣),囈語不已,若有妄見(胃熱蒸心益甚矣),因思腎熱乘心(胃熱而非腎熱),膻中微閉,神明為蒙,自屬昏亂(全不識陽明病),隨進周少川牛黃丸(領邪入心)一服,俾彌漫無質之熱(熱本無所謂質),暫可降泄(並未用一降泄之藥),服後頗安(並不煩躁矣),辰刻診脈濡小(脈又變矣),形質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質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

夫救陰是要旨(撤熱是要旨),讀仲景少陰下利篇(太陰陽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關閘盡撤,必以堵塞陽明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黃,盡開諸竅,一變而為堵塞,況陽明無堵塞之理),以陽明司闔(陽明之闔不如是講),有開無闔,下焦之陰仍從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議用桃花湯。  人參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補澀而溫,與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診),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時病已垂危,藥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按:也說明至此技窮矣。

又(六診),脈左沉數,右小數(堵塞後脈又變矣),暮熱微汗,時煩,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虛邪仍留陰分(實邪仍留陽分),議用清補(當用寒泄)。  人參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梔皮(何用    糯稻根須(何用

又(七診),金匱麥門冬湯(全與溫病無涉)。

按:此後兩方,一澀一滋一溫補一清潤,何以相反如此不能用藥隨證轉為解釋,可見已手忙腳亂矣。

此病恐不治。

陸九芝評語:凡此所用藥後,種種變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問其藥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以上系陸九芝對《臨證指南》溫熱門中一些醫案的批評,我大體上同意。所奇著葉氏一些醫案之效果如此,何以學葉氏者竟不問其效果,偏要依樣畫葫蘆,直到今日尚有廣大醫者師其法,護其法,傳其法。  當然每一個醫生不能對病必然治癒,我們不能專責葉氏,不過在自己感到療效不高時,必須反躬自問,“勤求古訓”、“吸取新知”,以求提高療效,決不能為一家之言所限,默守陳規,不求進步。

◆◆◆◆◆◆◆◆◆◆◆◆◆◆◆◆◆◆◆◆◆◆◆◆◆◆◆◆◆◆◆◆◆◆◆◆

【思考要點】:

1. 此案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歸在「溫熱」類,而「溫熱」類的底下又分出十七個名目,有溫邪入肺、溫邪劫津、‥‥‥熱入心營、熱陷血分、病退胃不和、陰虛邪伏‥‥,此案則列在「陰虛邪伏」的名目下。

2. 脈左數、右緩弱,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數,哺刻自熱神煩,囈語→→→ 這些症狀是在說明患者有陰虛邪伏的情況,也就是熱病之後,外感已經乾淨或只剩下一點點,但是體內功能紊亂,而有虛火的現象,這種情況只要去醫院觀察發熱幾天,而已經退熱的病患,就會很容易看到,這時病患的高熱雖然已經退了,但是體力尚未恢復,所以常會有虛熱虛火現象,望診上一派體力不足卻又煩躁的表現,這種煩躁的本質不是實證,而是虛證,治當用補為主,但是不能太過滋膩。(所以這邊看得出來妄加批評的人少臨證,否則當聯想起來醫院裡面這類體力尚未恢復的虛熱病人

3. 「囈語」的意思是指患者在睡夢中會說話,講幾句辭義不清楚的語句的意思,這通常是心系有熱或有痰火的原因,囈語並不是「譫語」的意思,譫語的意思是病中神智不清、胡言亂語,是一種病危病重的表現,所以囈語與譫語差了十萬八千里,兩者是不能混淆的。(名醫對於常見的囈語與譫語,竟然分不清楚,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4. 脈左數、右緩弱是虛損脈象,和病態來比對是互相吻合的,這是虛證的虛熱,並不是什麼三焦大熱,也非什麼陽明實熱,陽明實熱右脈當洪大實數,三焦大熱則兩手皆當洪大實數,而病至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而譫語的話,脈又轉成沉實數了。(不懂脈法,不知道各種脈象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5.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的原文,並無案末「此病恐不治」五個字,不知道是誰偷加進去的,這等於是惡意栽贓,這在學術上是非常不道德的。

6. 治病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而不是見到某個片面症狀,僅憑臆測,成見在先,隨著自己的喜好亂猜一通。

7. 古中醫的模式是脈證式的中醫,脈證要懂,脈法也要懂到一個層度,否則就是身為名醫,恐怕也看不懂古書中在寫什麼。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