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45: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一)

作者:陳建元

很多學生常跟我抱怨說,跟大師學中醫很多年了,好像都沒有什麼成就?我說是啊,那你可能學一輩子還是這樣子而已,學生問我為什麼?我說你確定你學的真的是正統中醫嗎?學生訝異的看著我!難道里面還有玄機嗎?我說當然有啊,你想學的是正統中醫,當然是想學學看能不能像華陀扁鵲那樣高明,如果不能的話,退而求其次,像朱丹溪李東垣羅天益危亦林陳自明‥‥‥,應該還能接受吧?學生說是啊?我問:那你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學的,他們的思維是什麼嗎?他們又想告訴後代學中醫的要注意什麼嗎?如果你不知道,又如何確定你現在學習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走向歧路,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醫學非易事也,蓋古往今來,為醫者若非明經絡、識臟腑、辨虛實、查內外、通四診、精脈診、明病態、知藥性,實不足擔當大任也。學醫的方向找對,也要56載功夫,才能有個火候;學醫的方向找錯,只是泥牛入海,茫茫一生不可得也。而今學醫尤難也,蓋邪說四起,煙霧瀰漫而障目,你聽到的中醫該這樣學該那樣學的種種說法,很多都是人為拱造出來的假象,所指引的方向本身就有大問題,有心學習之人士,尚且無法得知古代中醫的真正樣貌長什麼樣子,又如何學習起?只是盲人摸象,摸到什麼就學什麼,旋去旋遠也。

現今的怪論調很多。譬如有倡導分經方、時方,說時方不可用,唯經方可憑,誣罵後代醫家不習經方庸陋者,有這回事嗎?蓋《傷寒》、《內經》‥‥,這些都是祖書,自有是書以來,歷代醫家何人不拜讀?兩千年來後代醫家註解《傷寒論》或相關心得總結者,高達七百餘家,平均每三年就多一本新註解或心得集錄出來,註解之冠排名第一,何來不重視之說?又豈是今人只讀幾頁《傷寒論》,連個心得報告都拿不出來,還敢誣指歷代醫家沒精讀過傷寒論,瞎說也。又查歷代醫家著述,何人的方劑中沒有麻、附、硝、黃,何來不敢用之說?《傷寒論》之後二千年的歷代醫家書籍可以查一查,所著書籍的引用書目,每每達到數十家以上,很多都是積2030年功力之由博返約,然後才寫出一本書,而引用書目之中,一定有《傷寒》《金匱》這些書目,何來後代醫家不讀這些祖書之說呢?醫學的東西最講究實證實據,怎麼可以這樣信口開河、任意胡說呢?

有提倡〝方證對應〞萬歲者,想用此與西醫抗衡,此說不但過度誇大套方的實際效果,而且是明顯的雞蛋打石頭,蓋外候(外證)不一定與病機平行而相對應,古來良醫哪有不精操四診,不細查病機源由,用套方就能成功的道理?蓋感冒小病尚可套用成功,若去看看醫院中的那些病人,內病外病久病新病混成一團,套方焉能抽絲剝繭,能達3成的成功率已屬不易,此中醫所以沒落之原因,不是無偶來驚喜之成功個案,而是整體有效率不高也,把民間的方便用藥法,和醫師所必須學習的正統中醫用藥法混為一談,下手就已經是錯誤的方法,故成效不高也,又如何冀望之高有效率?不可得也。此事若能多看歷代典籍,多檢視諸醫手法,也不會有這種疑惑。

也有倡說把脈不必分六部,三關同下就可以,這種說法也是很奇怪,若查閱過兩千年來各朝代的代表醫家5060位,誰人不是尊《內經》6部脈法來脈診?不尊的只有少數幾個,為了掩飾自己脈診程度不佳而故唱高調外,都是尊6部脈法的,這並不是尊古太甚,而是歷代代表醫家5060位,這種技術能不能行得通,大家早就試了兩千年,早就有定論了,又豈是後輩自作聰明,到今天才發現這個問題?【註:講白一點,古人論脈必分6部,幾乎是一定的通例,基本上古人認為這是通識,《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大部頭共20本)、《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人民衛生出版社。大部頭共30本),這50本書可以自己翻翻看,95%以上的古人,論脈必宗內經》分6部,此定例也,而且怕你不清楚,還會畫圖給你看。而今人會懷疑要不要這樣分的緣故,是因為學中醫的力量都放在搞科研上面,甚少看古人書,才會有這種疑惑參見: 脈理醫理學 16:藥王脈學重要指法觀念‥‥‥‥脈診時三指同時下按是一大謬誤。 總按法開啟了庸陋之門。

又有倡說中醫不辨〝病〞,只辨〝證〞的,這也不正確,《內經中的病種名稱比證型多,祖書金匱中先分23門, 後代群起倣傚而著書都先分門別類,此皆是辨病,諸書中辨真中風與類中風之不同,《金匱》中辨肺萎肺癰之不同,《瘍科心得集》中辨乳癖乳痰乳岩(癌)之不同,‥‥‥,這不是辨病是什麼?歷代典籍隨手翻,上面都有目錄,都有分門別類來論述,這就是在辨病啊,雖然病種的歸類法與當今西醫不同,但還是辨病啊,試想,沒目錄怎麼寫書呢?豈非千古奇談?先有大概的病種分門別類,每門底下才置若干證型,千古以來都是如此,不能為了自己的無能力辨病,為了掩飾自己程度差,就誣說古中醫不辨病,這種心態並不健康。

古中醫是有系統的,遠從《內經,中至孫真人,晚至代,歷代醫家是有一個固定的系統在走的,此系統即是四診合參,內脈外候互參比對,治病必先診斷必先求病機識病源,那是一種脈法結合四診互參,脈證並重,有固定規則,可以反覆臨床驗證的實務技術,並非憑著感覺走的民間方便套方法,也非講授一些荒誕玄奇空洞理論來誇大渲染中醫,對於諸家手法多檢視,即能明白這條道路,明白這條道路,則歷代數百名醫皆是師承。

而今人用藥每多捕風捉影,亂猜一通,這是因為脈法不明,連帶著四診不明,外候內脈不會用,這是現代中醫走不出來的最大根源和癥結點之所在,蓋所學的東西,並不是正統中醫的型態或用藥法,而只是拿著民間方便套藥法亂套一通,四診不明,就無法去精確分析病機病源,更無法對著病機病源來開藥,這樣的中醫,裡頭是空洞的,只是捧著幾本秘方大全在亂猜,猜中與否,全憑運氣,雖然有時會猜中,但猜不中的機率更大,這種方式,不是正統的中醫模式,也不是醫師,而是民間的方便套方法,而是藥局、藥師而已,沒有精確的診斷,只是對著症狀,選幾方試試看,就像我們喉嚨痛去藥局,先吃〝龍角散〞試試看,不行的話,再換〝川貝枇杷膏〞試試看,這種方式,從來就不是真正的中醫。

而當這種不正確的方式進入校園之後, 由於容易學習,民初之後漸漸形成主流,中醫教授、中醫大師,幾乎都是學這套起家的,自民初至今,數十年的光陰之後,幾乎已經看不到古中醫的樣貌了,而是清一色都是這樣的藥局用藥法,而教授、大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面子,又何敢去提到這些歷代名醫,和其正確醫療模式存在的事實,包括學校的考試用書,也不敢把這些真正講到重點的書目選錄進去(譬如脈診專書一本都沒有),深怕這些高水準的醫家,相形之下,高低立見,會砸了自己的腳、會砸了自己的飯碗、會威脅到自己的學術地位、會被學生發現癥結處而被問倒、或是學生學了之後會超越老師,於是只敢去吹捧那些套方的,藥局模式的,又是神派的,又是方派的,‥‥‥,明明療效普通的,療效不佳的,有偏頗的,吹捧成神,三人成虎無翼能飛,吹捧成中醫龍頭,要大家去傚法他們,明明是藥局模式的,裝腔作勢,橫說豎說也要說成是神,處處在做造神運動,而對歷代醫家的典型在夙昔,則假裝沒看到,好像空氣不存在一樣,這些人為的操作,到處充斥,各種人為的煙霧,障蔽了中醫的原貌,不用說在校園時,不識中醫之原貌,就是出校園十餘年後,尚不識中醫真實原貌,找不到中醫規則的也大有人在另外就是讀的學校雖然是中醫,但選讀的書,往往以西醫課程為主為重點,中醫書不但少,往往是照本操課,草草的帶過去而已,變成不是在〝研讀或研究〞中醫,而是在〝參觀〞中醫而已。

非常多的人在歷經數十年的驗證之後,發現雖然很努力,但療效水平的提升幅度並不顯著或只是小幅度而已,或是當自己的親人面臨大病時,才驚覺自己當初所學的中醫是多麼的不紮實、不堪用、不能用,於是轉而憤恨中醫、懊惱中醫、譭謗中醫,懷疑中醫只是一場大騙局,有些人明知道西醫概念用中藥的效果的效果很差,但也只能這樣做,有些人面子放不下,不忍空忙數十年後只是空夢一場,只好去神化它來安慰自己,說中醫只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氣,是和物質沒關係的,有的人則抱著一兩本古方把它宗教化,說這是古代聖人所傳的密碼絕學,只是無人能懂,但實際上是最厲害的,所以不要問為什麼,拿著香跟著對拜就是了,‥‥‥;以上的種種找不到路、走不出來的情況,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到此,傳統中醫基本上算是已經覆滅了,中醫也從能治大病,退化成只能治中病,再退化成只能治小病,再退化成只能做美容保養或販賣健康食品維生,變成只是西醫的附屬品或可有可的陪襯裝飾品而已,醫師變成藥師,醫院變成藥局,逐漸的步上了日本漢醫的後塵。

以上種種的奇怪迷惑,都是起源於不認識中醫的本來真面目啊!所以才會產生各種奇怪的疑問迷惑,而不認識的原因,是因為沒看過歷代諸家的典籍,因為沒有對照的樣本,自然也就迷惑於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論了,要破除這些惑的話,就是要把這些不敢搬出來的歷代諸家搬出來看,搬出來對照,自能知道中醫的原貌是什麼樣子,古中醫不是藥局或藥師,他們都是重視脈診,重視四診合參,重視治病求本求病機不套方,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重點。

要破解這個問題,就是要有對照的樣本,所以我在這邊集錄了自黃帝內經二千餘年以來諸代可法可代表的醫家,皆億萬人中之選一者,數目大抵在3040家左右,都是普遍公認的歷代大家,足以代表真正的正統中醫,現在我把他們這些人集合起來,從他們寫的書中,挑出來他們的心法軌跡,看他們的思維是在想什麼,聽他們想要告訴後代學中醫的要注重什麼,思考他們都學些什麼東西,典型在夙昔,有對照的樣本,知道他們的思維之後,就能看見正統中醫的廬山真實面目了,吸收他們的概念,把他們瀏覽過一遍,自然知道學中醫要從什麼方向、什麼地方著手來學習,庶幾不至於學習無師,空談妄論找錯方向,中醫誤我一生只是一場空夢, 終老所得不多也。

 

歷代醫家心法軌跡集錄:

1. 上醫治未病,方無尚也,垂經論焉。經論,醫之奧者。中醫治已病,於是乎始有方。方,醫之粗也,非其得已,視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冀世人知醫尚矣。習方,其簡也。窮經,其煩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經論者無之。舍斯道之奧,寶斯道之粗,安望其術之神良也!餘年十五志醫術,逮今十有八稔,懼辱醫名,蚤夜遑遑,惟經論是搜,不敢自是。游海內者數年,就有道者而贄謁之,見賤工十九,良工十一,不惟上古之經論昧焉,雖中古之方,猶弗達也。弗明方之旨與方之證,及諸藥升降浮沉、寒熱溫平、良毒之性,與夫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反正類從之理,而徒執方以療病,惡能保其不殃人乎?————醫方考‧吳昆

翻譯:

高明的醫生用藥,並不套用固定方劑,只憑醫理診法這些東西來變通用藥。醫理診法,都是醫學中較深奧的部分。普通的醫生治病,就一定要套用方劑了。方劑這種東西,是醫學中較粗淺的部分,因為平民老百姓不懂醫藥【註:古代教育不普及,文盲也甚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教他們按病套方。學習方劑,是較簡單的事,學習醫理脈法,就不簡單了,所以大家都趨向學簡單的方劑,而不去學困難的醫理脈法,這是只學粗淺的醫學,而不學習高明的醫學,又如何期望醫術能精深到什麼程度呢?我15歲就開始學醫術,已經學了18年了,害怕自己學得不好,所以戒慎恐懼,仔細思考經典中的道理,不敢自以為是。如果聽到有名氣的醫生,就提著禮物去拜訪他,結果發現10個醫生當中,只有1個是上工,其餘9個都只是中下工而已,不用說上古的醫理醫論診法看不懂,就是中古時候的方也不知道,更不用說方劑的組成理由和使用的病機、時機,各種藥物的升降浮沉、寒性熱性、有沒有毒性,和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從正面治、從反面治、分類來治的這些道理,只是固定的對證套方,拿著固定的方劑,再依病人的外形症狀,略作加減即用來治病(譬如胖人則略加化痰、瘦人則略加清火之類),這樣子怎麼能不傷到人呢?

 

2. 藥進醫手,而方傳古人,古方之行於世者何算,一證而百方具,將為所適從哉。夫病者懸命醫師,方必對脈,藥必療病,譬之抽關啟鑰,應手而決,斯善之善有矣。若中無定見,姑徐徐焉取古方歷試之,以庶幾一遇焉。雖非有心殺人,而人之死於其手者多矣。————世醫得效方‧危亦林

翻譯:

醫師學習藥物,而方劑從古人的手中傳了下來,自古傳下來的方劑數目,多得不可勝數,隨便一個證候或症狀疾病,都有幾百方的方劑可供選擇,到底是要選哪一方才是正確的呢?病者的生命掌控在醫師的手中啊!所以要用脈診去比對哪一方才是正確的,如此用藥才能打中疾病,譬如打開門拴開啟鑰匙,就能應手而開,這樣才是好辦法。若是胸中無定見,姑且取一些古方來試試看,以期望碰運氣能碰到,這樣子雖然無心要殺人,但被這樣的醫生殺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3. 脈之與證相依而行。脈者,所以剖其證之未明;證者,所以索其脈之猶隱。據脈以驗證,所謂得心應手是爾;問證以參脈,所謂醫者意也是爾。烏可舉一而廢一哉?————仁齋直指方‧南宋楊士瀛

翻譯:

脈診與外證,一定要相互比對而不能偏廢。脈診,是用來剖析外證不清楚的地方;外證,是用來指引脈要從哪邊先找。憑著脈來對照是否有這個外證,就能得心應手而鎖定病機;問望外證來看有沒有這個脈象,就知道如何去變化藥物來治病。哪裡是可以偏廢任何其中一項呢?

下接: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二)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