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概論 46: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二)
作者:陳建元
歷代醫家心法軌跡集錄:
4. 憑脈為的治病。而至胎前,其看症也,歷歷錄錄;其用藥也離離奇奇。黃芩,安胎者也;烏頭,傷胎者也。而胎當其寒結,黃芩轉為傷胎之鴆血,烏頭又為安胎之靈丹。焦術,安胎者也;芒硝,傷胎者也。而胎當熱結,焦術反為傷胎之砒霜,芒硝又為安胎之妙品(芒硝五錢、滾水澄去滓,調蜜服)。當此兩命相關,以安為傷,以傷為安,而用之裕如者,夫亦曰權脈之遲結數促耳!膽從脈出,而膽斯大;智從脈生,而智斯圓。
無藥不可以安胎,無藥不可以傷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藥也乎?彼《本草》之注禁服,不過為初學導之先路。夫胎症,其顯者也。由胎症而推,脈清而用得其當,信石蜈蚣,無非參苓耆術;脈溷而用失其當,參苓耆術無非信石蜈蚣。拘成見者,趙括讀父書而喪師,荊公用周禮而亂宋;知變化者,孔明添灶而退兵,楚王破釜而取勝。古今來英雄成敗,止爭此一心之妙用,又何恤乎人言。————《三指禪‧清‧周學霆》
翻譯:
治病時一定要注意脈象上差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譬如治療孕婦的胎前諸病,奇奇怪怪的各種情況都有可能,所以在用藥上也要隨著變化。黃芩一般來講是安胎的藥物,烏頭一般來講是傷胎的藥物,但是當胎是因為寒氣結聚而不舒服的時候,用黃芩就會變成傷胎的毒物,用烏頭反而變成安胎的靈丹。焦白朮一般來講是安胎的藥物,芒硝一般來講是傷胎的藥物,但是當胎是因為熱氣結聚而不舒服的時候,用白朮就會變成傷胎的毒物,用芒硝反而變成安胎的妙品(芒硝五錢、滾水澄去滓,調蜜服)。治療孕婦的時候,一下手就是關係著兩條命,有時候用一般俗醫所謂的安胎藥,反而變成毒藥,有時候用毒藥,卻反而變成安胎藥,這其中能操縱自如的關鍵,只是在於能明辨脈象上的虛實遲結數促而已,為什麼治療孕婦敢用毒藥呢?這個膽子其實是因為懂脈法,所以膽子就大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智慧來如此用藥呢?也是因為懂脈法,所以如何治療的智慧也就圓通了。
只要真的懂脈法,就會體悟到每一種藥都可以安胎,每一種藥也都可以傷胎,天下哪有一定的固定方劑?又哪有一定要用什麼藥的道理呢?本草裡面雖然有說明注意事項和什麼情況禁止服用,但其實這只是為了初學者的方便學習而已。以治療孕婦來看這件事,是非常明顯的,推而廣之到治療其他的疾病,也是這種現象,如果有摸清脈象對脈而用,則砒霜蜈蚣這類毒藥,都會變成參苓耆術這類的補藥,如果沒有摸清脈象,沒有對脈而用,則參苓耆術這類的補藥,都會變成砒霜蜈蚣這類毒藥。被成見所綁住的人,就像趙括讀父書而用兵,結果卻因此而兵敗喪師;荊公學用周禮,結果搞得宋朝亂七八糟;知道變化的人,就像孔明把軍灶增加了,其實是要退兵;楚王破釜沉舟,卻因此而得勝。古往今來的英雄成敗,就在這一心的妙用之上,這些道理,外行人又如何能瞭解呢?
5.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復,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
翻譯:
今日很多醫師,並不努力學習,對於重要的經典醫書,並不重視去學習,來讓自己的醫術更有根柢而能加以發揮,而是只是依著一套固定的家傳模式來幫病人看病,診察疾病的方法,也只是用口頭問問的口問醫,某病套某方,一下子便套出固定的方劑來使用,對於脈診的部分草草帶過,並不仔細的探查病機為何?對於外證比對的部分,也是隨隨便便的帶過去,這就是所謂的〝以管窺天〞而已,用這種方式要來分析病情、探查疾病,這是不可能的事啊!
說明:
仲景距今已經1800年了,1800年前,這種脈證不精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而其後的1800年間到現在,其實這種問題還是普遍的持續存在。
6.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問。而遺文遠旨,代寡能用;舊經密述,奧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斥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絕振起之望,良有以也。
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陀經論要訣,合為十捲,百病根原,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夭橫矣。————《脈經‧晉‧王叔和》
翻譯:
醫藥的使用,關係著人的性命,所以像醫和、扁鵲那樣高妙的人,也要加以詳思後才用藥,像仲景那樣高明的人,也要仔細的審查脈證型態,如果脈證型態彼此之間,有一點點覺得兜不起來而有疑惑的地方,則必須一一仔細比對詳細思考找出原因。所以《傷寒論》中告誡後人使用承氣湯之類的藥物要小心,對於治療中上焦嘔吐、呃逆的症狀,也要同時詢問下焦的情況。況且古代文獻含意深遠,很少人能夠領會和使用它,古經深奧的密旨義理,不利於廣泛傳播。於是使後代醫學知識淺薄的人,對於脈法的形成機理不瞭解,礙於自己的偏見,反而指責脈法是不正確的,只逞強於自己所知道的部分,於是使小病變成無法醫治的重病,使病機複雜的難病,斷絕了治癒的希望,這是有其原因的啊!
現在我整理編輯了從岐伯以來,到華陀時代有關於脈學的經典論述和要訣,一共有十捲,其中對於百病的脈證根源,同類的就整理在一起,把他們歸類成幾大類,而對於配合脈法所使用的聲色證候等外證,搭配用來望聞問診的部分,也都齊備而整理的很清楚,其中王醫師(疑指兩漢齊王侍醫王遂)、阮醫師、傅醫師、戴醫師、吳醫師(疑指華陀弟子吳普)、葛醫師(疑指葛洪之祖葛玄)、呂醫師(疑指三國時吳太醫令呂廣)、張仲景,他們之間所傳的脈法並不相同,而是有些差異或是彼此之間還要再加以整合,關於這點,我一律不加剪裁而依照原始的樣貌一律收錄下來。如果能夠認真仔細的研究這些道理,探索其中的精妙處,則可以趕上古代名醫精湛的醫術,後代也就沒有早死或不正常死亡的人了。
7. 論曰:夫脈者,醫之大業也。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於醫,顛沛必於醫,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千金要方‧唐‧孫思邈》
翻譯:
對於一個醫師而言,熟悉脈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無法掌握脈診,又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醫師呢?所以古代有成就的醫師,對這件事情皆非常的重視,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其中的學問,久而久之,愈懂愈多,也就有本錢可以依憑,成為優秀的醫師來救濟眾人的病苦了。
8. 雖然醫之為藝誠難矣,亦貴乎精也。所謂精者,當先造於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脈病證治是也。夫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識其證;既識其證,則可詳其所治。四者不失,臨病之際,可以療寒以冷,有餘者與之,不足者取之,是謂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餘。苟不明此,鮮有不致斃者,良可嘆也!————《嚴氏濟生方‧南宋‧嚴用和》
翻譯:
雖然學醫學不是一件容易成就的事,但也是看其學得精不精而已。所謂的學得精,只不過有四件事情學得很好,如此而已,這四件事情是脈診、病種病態變化的掌握、證候和外證的瞭解、治則醫理醫法而已。而四者中最精妙的地方,又是在於脈診,不可不細心診察,能診察出其中的機理,才能知道發病的原因和理由,能夠知道原因和理由,才能真正的識證而做出真正的辨證,能夠真正的辨證,則論治就不會太困難了。把這四樣東西連貫起來而學得精通,就能剖析出真正的病機,不僅僅只知道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而已,而是有時候會變成寒病用寒藥、熱病用熱藥、多餘的反而給補劑,不足者反而用攻下,表面上看起來損不足而益有餘,好像違反了《內經》中〝虛虛實實〞的戒律,旁人看起來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卻是正確的用藥,這都是因為能夠明瞭脈診,又能和四診互相參合的緣故,所以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病機處,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用藥起來就會很神妙。一個醫師若不能明白這些精妙的事情,只是按著患者的表面症狀,按圖索驥來開藥,這樣很難不誤判而傷人性命,這是令人非常感嘆的事情。
9.《和劑局方》之為書也,可以據證撿方,即方用藥,不必求醫,不必修制,尋贖見效丸散,病痛便可安痊。仁民之意,可謂至矣!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為法,醫門傳之以為業,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習之以成俗。
然予竊有疑焉。何者?古人以神聖工巧言醫。又曰,醫者,意也。以其傳授雖的,造詣雖深,臨機應變,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自非君子隨時取中之妙,寧無愧於醫乎?
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限之病,何異刻舟求劍,按圖索驥?冀其偶中也,難矣! ————《局方發揮‧元‧朱丹溪》
翻譯:
宋代政府為了體恤人民疾病的痛苦,以及解決窮鄉壤醫師不好找,要先有一個應急措施等問題,特別由政府官方的太平惠民和劑局,參考歷代諸書,把一些歷代用之確實有效的方劑挑出來,編定而發行了《和劑局方》這部套方用書,本來的目的和用意,是希望百姓們可以用來核對外症來揀方、套方用藥,不需要再做加減,也不需要找醫生,只要找到合適的藥方,就有痊癒疾病的可能性,政府的用心可以說是很仁慈了,從頒訂以來,習之成風,官府宮醫的用藥都是靠這本,民間醫門的傳授也是靠這本,病人生病也是靠這本,已經不管朝野,盲目搬用局方,已經變成了不成文的通俗習俗。
但是我對這件事情,是認為不足採信的,為什麼呢?古人說要能掌握望、聞、問、切四項技巧,才能算是醫師,又說要當醫師的人,就是要能掌握變化。醫學的學習,雖然有一些固定的基礎知識,但是到了要四診合參之後,變化是非常大的,就像是面對著敵人的將領,劃著船在水中穿梭的操舟手,都是要按照實際的情況來作出對應,而當醫生的人,也是要憑著現場四診求得的病機,來剪裁病患的方劑而能隨時做出應變的措施,這樣才能勝任醫師這個工作。
今天只是把這些古人用過的〝效方〞、〝經驗方〞收集起來,缺乏理法用藥上的連貫性,也沒有憑著四診,依照真實的病機來處方用藥,這種套方用藥的方式,帶有太大的盲目性,和刻舟求劍,按圖索驥的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呢?用這種方法,想要能偶而僥倖得打中疾病,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啊!
10. 審脈無誤, 投藥即隨手奏效,誰謂中法之以脈斷病者不足憑乎?……自咎脈學之疏,益嘆古人制言之精矣。————《醫學衷中參西錄‧民國‧張錫純》
翻譯:
如果能夠精熟脈診,而對疾病的病機判定正確的話,開藥往往能夠隨手取效,誰說中醫裡面的脈診不足為憑呢?‥‥‥實在很羞愧我的脈診學得並不精熟,更加讚嘆很多古人所說的話,都是有事實有根據的,而不是隨便說說的而已。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