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3.13:緩脈
作者:陳建元
說明:
緩脈是脈法中最難掌握的一個脈。緩脈是一種脈形,和脈跳的頻率快慢、脈位無關(即緩脈可以和數脈、遲脈、浮脈、沉脈等相兼的意思)。緩脈的模型,可以用氣球模型來表示,〈圖278、279〉。 這個氣球不能吹得太大,吹得太大之後,手指按下去的反彈力會比較硬(大),這樣模型就不太像了,一般而言,先把氣球先拉長拉鬆幾次後,然後反覆吹幾次,先把整個橡皮的筋撐開拉開,放掉空氣後,然後再重新吹入少量的空氣,趁氣球要開始撐開之前,就停止吹氣綁起來了,這時候按氣球,是富有柔軟彈性的,這時的軟硬度,為最適當之緩脈模型。
本質和病機:
主虛、主濕。緩脈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脈,如上述的氣球模型,當其脈位在中位時,其實摸起來的指感,和第 25 條的平脈包子皮模型,其實非常類似而分不出來,所以緩脈的脈位若是居於中位的時候,一般當成平脈,並不當成病脈來看待,但若是緩脈的脈位不居中,而是和其他脈象相兼,譬如浮緩、沉緩,或是細緩、澀緩,這時就當成病脈來看待了。
兼脈:
浮細緩或浮緩為外感風濕。沉緩主濕。沉遲緩為寒濕。沉數緩為濕熱。虛緩為氣血不足。
六部緩脈、治療藥物:
右寸浮細緩:為外感風濕,為頭身困重;治用香薷、羌活、獨活。
右關浮細緩:為外感風濕在脾胃,為腹脹腹瀉;治用香薷、防風。
右尺、左尺浮細緩:為外感風濕在下焦;治用獨活、防風、藁本。
左寸浮細緩:為外感風濕在心系,為胸悶短氣;治用桂枝、川芎、絡石藤。
左關浮細緩:為外感風濕在肝系,為筋骨酸痛;治用防風、威靈仙、五加皮。
若是六部沉緩脈,則用六部的去濕藥。
若是六部沉數緩脈,則用六部的去濕熱藥。
若是外候、舌苔皆無濕的特徵,只有虛損的特徵,六部的虛緩脈為氣血不足,則用六部的補氣血藥。
‥‥‥‥‥‥‥‥‥‥‥‥‥‥‥‥‥‥‥‥‥‥‥‥‥‥‥‥‥‥‥‥‥‥‥‥‥
或問:老師您好 ,對於緩脈是一種脈形,和速率無關這點,跟不少醫家的主張不同,像滑澀脈老師有解釋,所以好懂。 小弟智慧未開,還請老師說詳細一點,感恩!
答:
1. 有些醫家是遷就在讀音或望文生義上,主張緩就是〝緩慢〞、〝慢〞的意思,所以把緩脈歸為遲脈之一類,或許這是智者千慮或有一失。事實上緩脈另有所指,一般而言,位於中位的和緩之脈為平脈,若是緩脈為遲脈之類,則為病脈了,如何是平脈呢?或是說緩脈是一息四至的一種速率,這也搭不起來,因為太多的浮緊、沉滑、弦緊‥‥‥諸病脈,都可以一息四至,但它們是病脈,並不能因為它們一息四至,就當成緩脈而歸為平脈,故也可以知道緩脈當成速率來看,是不妥當的。另外在脈學之祖《脈經》開頭的序中,就已經很明白地指出〝如果把緩脈當成遲脈,就要誤傷人性命了〞告誡後者不可犯這個錯誤 。(請參看脈經序)
2. 最重要的,是要從臨床上的病理結構來看,就不會有疑惑,虛脈和緩脈是有關聯性的,虛脈一般是氣不足(氣虛),氣虛生濕是常見的臨床病理規律,所以虛脈和緩脈是前後脈的關係,也就是說兩者可以互相轉換的意思,虛脈久了會生濕,就會變成緩脈,緩脈把濕除去了,一般也是退回成虛脈,這在臨床上是容易觀察到的,而且兩者的脈形也必然要有關聯性,虛脈是按棉花團,緩脈是按氣球,兩者的指感,很明顯是同一系統的前後脈的關係,所以以臨床上的病理結構來看,把緩脈當成速率之類來看,明顯是錯誤的。
3. 天生萬物,必然各有所用而各佔一個位置,28脈是基礎的常見脈,若緩脈是速率,那和〝濕〞的關聯性就不大了,如此一來,28脈中,就只有一個濡脈主常見的外感風濕,而臟腑生內濕的部分,就找不到脈來相對應了,而事實上,內濕是常見的病理,必然有常見的病脈與之相對應,否則是不符合臨床規律的,而又由第2點的虛可生濕的病裡規則,又可以知道此脈形當離虛脈不遠,而臨床可觀察到的,就是如按氣球狀的緩脈了。
4. 另外要注意的,緩脈最常見的,就是位於第四層,也就是沉緩主濕。但濕有兩種,一種是單純的濕,這是實證;一種是虛而生濕,這是虛中夾實證,實證用去濕藥除去濕邪後,脈象就會朝平脈的方向靠攏;若是虛而生濕,用去濕藥除去濕邪後,就會朝虛脈的方向靠攏。另外也要注意,譬如脾氣虛,可直接用補,但若是日久,由脾氣虛進而演變成脾氣虛生濕時,這時用補是補不進去而會反彈的,這是因為濕邪是實邪,阻滯絡道故補不進去,這時在脈象上,就是由虛脈轉成沉緩脈了,治療的時候,要先用去濕藥除去濕邪後,脈象就會由緩脈,又退回較空虛指感的虛脈,這時再用補藥,就可以補進去了。
5. 緩脈之義久不講矣,或以緩脈為遲脈之類,這導致一大扇以〝內濕〞為主病理結構或副病理結構之疾病,憑空消失掉,病源不明而不知從何處來下手治療,自古以來就是中醫治療上的一大空缺,今補缺在這邊,這一大票是什麼病?緩為濕邪,其性黏膩,慢性浸潤而難去除,又以慢性病居多,以第四層的緩脈而言(濕或濕熱),以六脈分部來看,它們分別是:
肺脈有濕,常見於慢性肺病中,如老慢支,黃芩、蘇子、桑白皮之類可消除。
脾脈有濕,常見於慢性胃病和濕疹、 異位性皮膚炎中,茯苓、砂仁、草果之類可消除。
兩尺有濕,常見於慢性腎病中,黃柏、澤瀉、茯苓、昆布、海藻之類可消除。
左寸有濕,常見於慢性心臟疾病,桂枝、茯苓之類可消除。
左關有濕,常見於慢性肝炎之類,龍膽草、虎杖根之類可消除。
用上述這些藥,於臨床觀察上,發現可以逐漸迫使第四層的緩脈(濕或濕熱)消失,緩脈不是速率之義更明矣。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