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159:弦脈與緊脈的迷惑

作者:陳建元

或問:陳老師落格中描述風寒在肺的時候,脈象上有時會標註〝肺脈浮弦緊〞,問題是這個〝緊〞字,傷寒論雖有記載〝脈浮緊〞,其實主要是針對北方人設計的,南方人腠理疏,幾乎不可能會有〝緊脈〞,台灣的中醫師,也幾乎都把不到〝緊脈〞,所以應該只能標註〝肺脈浮弦〞才對,只有當一個露宿街頭的遊民,在最寒冷的寒流天感冒了,你義診的時候,他剛剛從外面走進你診所,身體還沒完全暖過來,那麼也許你就可以把到個類似浮而弦緊之脈了。緊脈與臨床實際的結合起來,具體的手感是:輕按即得  ,重按反弱。由此可知,陳老師你是抄這些錯誤的古書,編這些垃圾文章出來騙人沽名釣譽,真是二流文人腦殘中的極品。

答:

1. 弦緊兩個字,本來就沒有什麼問題,《傷寒論》中有時說弦,有時說緊,這也沒什麼問題。弦甚為緊,弦跟緊只是〝量度上〞的區別而已,也就是說,古人雖然立了兩個名稱,其實兩個只是同樣一個東西,只是量度上的差別而已,也就是說不管粗細,類似把棉線、小棉繩,稍稍拉直繃起來,這叫〝弦〞,再拉緊些,這就叫〝緊〞了, 如此而已〈弦、緊只講緊張度,與脈的寬度無關(也就是說像最小號的細線那樣細,或是像原子筆心那樣粗,都是可以自由組合的)〉。現代的吉他弦,按起來一般就叫做〝緊〞,這是因為古代的〝弦〞,是用琴弦來譬喻的,而古代初起的琴弦,是用棉線作的,所以會比現代的尼龍弦軟一些。

2. 在上萬的古醫案中,都會看到寫上〝緊〞字,這並不是古人都寫錯,而是通俗不成文的度量衡,本來大家就是這樣在用的,弦→→→→ 弦硬→→ 硬如刀刃,這沒有什麼問題啊。你就以這個通俗度量衡去看,古醫案就沒問題,能吸收為自己的東西。不要自己無聊去更改不成文但通俗的度量衡,自己度量衡的〝量〞抓錯了,把〝緊〞當成〝弦〞,然後才大驚小怪的感嘆這些古人寫上〝緊〞字都是〝騙子〞,感慨舉世皆醉,唯我獨醒,這個地方是你要去對齊大家,不是叫大家過來對齊你。

3. 臨床用法上也是一樣的,普通感冒風寒在肺,鼻涕清清如水一直流,噴嚏打個不停,外寒甚明顯,這樣的肺脈,中醫師把過10餘次之後,大概就可以定義出〝緊〞的硬度(弦脈、緊脈雖說是緊張度,其實用〝硬度〞的概念來抓就可以了,如線、細棉繩,拉得愈緊當然愈硬),等第二診病患再複診時,看脈〝軟〞一些了,就改記成〝弦〞,這樣和古書的規格就一致,就能切入古書取為我用。要不然也可以參考我們部落格上脈圖的作法,弦→→→→ 弦硬→→ 硬如刀刃的圖畫都一模一樣,只分成四個刻度,每個刻度就多劃一撇而已,比寫字還快。我們部落個中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分析發散的,有的東西是整合在一起的,像弦、緊二脈就是整合在一起的,弱、微二脈也是整合在一起的,這是因為分開的意義並不大。

4. 台灣臨床的普通外感小感冒中,可以摸到肺脈浮緊的比率有多大呢?基本上就是約有6070%左右,也就是10個人中,必有67個人的肺脈會有浮緊或浮弦脈,以這樣子來〝定量〞就可以了,來認識這個緊脈的〝出現頻率〞就可以了。浮弦與浮緊的差別,就是在〝風寒〞的〝量度上〞而已,也就是緊些時,麻黃去風寒之類的藥就加重些,沒那麼緊或軟一些時,就減輕一些,如此而已。

5. 把藥倒回去看,也會得到結論。台灣一天有多少人的普通小感冒,是用麻桂這類辛溫藥治好的?每個中醫師心裏有數,這非常普遍,而麻桂主要就是表散風寒,而風寒就是對應緊脈,那台灣一天把到緊脈的機率有多少?當然頻率非常高,理法方藥是連貫的,今天你用了多少表散風寒藥,就有多少相對的緊脈出現,這是一定的。那種台灣南方人腠理疏,把不到緊脈的論調是自己的臆測空想。

6. 硬套分南方人北方人來用藥,這本來就是錯誤的硬套五運六氣、地理方位來用藥基礎概論 57:牽強附會的五運六氣學說(1)  。基礎概論 58:牽強附會的五運六氣學說(2)‥‥‥五運六氣學說宜以藥王脈學三才運氣學說來替代,又走回玄理式的中醫了。南方人這麼用藥,北方人這麼用藥,那請問住在南北中間的要依哪一種人來用藥?

五運六氣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概念,氣候確實對用藥與人體都有影響,但仍要活用,人事地理的影響也很大,個人體質、飲食、工作場所的影響也很大,所以這邊就是要全部加起來,但加起來的結果如何?其實無法估算,所以最正確的方法就是看〝總額〞就可以了,結論就是仲景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可,也就是看現場抓病機來治即可,有風寒脈證就從風寒醫,有風熱脈證就從風熱醫,兩者夾雜就從夾雜醫,如此而已,其餘自己去硬套南方北方,那只是很粗略的說法,臨床用起來都太粗糙而行不通。中醫是依個人化的實際情況在量身定做,不是依所在籍貫在用藥的,南北方人就是體質有差異,也沒有差異大到要用兩個標準值,古代也沒有兩個標準值的說法,天寒地凍的時候,基本上還是用我們上述描述的模型即可,只是藥量要加大,譬如麻黃,天熱的時候腠理易開,麻黃可能2錢就夠,而天冷地凍,就可能要加到45錢才夠,如此而已。另外在天寒地凍的寒流時,雖然也是普通感冒,但脈往往不會浮上來在第1層,而是會沉下去在第23層,這是因為天冷外束,體內陽氣不足以完全推邪外出的緣故,可適量加些補氣藥、補陽藥來幫助外推,證候學 2:風寒陷入肺脈證的概念也可參考

所以你看上面這一段文章,有多少錯誤?

先是不知道弦脈與緊脈,只是前後的相關脈,自己的〝量度〞抓錯,用弦脈替代掉常見的緊脈,然後多出來的緊脈不知道擺哪裡去?於是一面罵《傷寒論》這些古書是爛書亂寫〝緊字〞,一面才又自己編一套故事,說要多嚴苛的環境下才會形成〝緊脈〞,然後又亂套五運六氣地理方位,說南方人甚少有緊脈、台灣甚少有緊脈,卻不曉得藥脈可回推,台灣天天那麼多人用辛溫藥治好小感冒,用膝蓋想也知道緊脈滿街跑。

然後又說緊脈是輕按即得  、重按反弱→→→→這很明顯又在亂改一般不成文的通用規則。輕按即得  、重按反弱,這很明顯是在說〝浮脈〞的定義,是在說〝脈位,不是在說脈的〝緊張度〞,兩者又混淆成一團(弦脈緊脈這些東西,依病情的不同,也可以輕按即得、重按也得,如金匱痙病腦膜炎之類即是,輕按重按皆可弦直緊直)。然後自己在那邊空想杜撰,和臨床脫節,在惡劣天冷的環境中,普通小感冒時,說人的脈會更浮緊,這時才能察覺到〝緊脈〞。真的嗎?這陣子天氣預報剛好說台灣會有寒流,何不問問旁邊人家真的有在臨床的中醫師,寒流來時風寒型的小感冒,只要是沒發燒的,只有表症流鼻水噴嚏之類的,肺脈的弦緊脈,根本不會更浮緊,而是相反的,很容易往下沉至第23層,這是因為天冷,人體陽氣不足,雖有感冒,脈不但浮不起來,反而沉下去,哪裏會是更浮起來呢?。

亂改一般的通俗定義、用法,自己編自己的定義,然後才在那邊大驚小怪。學醫以務實、踏實、誠實、老實為本,網路上奇奇怪怪的言論很多,學醫的人自己要用頭腦去分析、去思考,用實際的臨床來比對,才能避開諸多的迷惑。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