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錄 130:網路上學習中醫或學習傷寒論,常會遇到的偏差問題
作者:陳建元
我在鄭凱元部落看到你的回應是這樣的:
〝脈的伏匿或微細,是因為邪氣太盛,壅塞脈道,反而變成大實有羸狀〞
http://tw.myblog.yahoo.com/kiy-6969/article?mid=515&sc=1#593(鄭醫師部落格)
所以此時必須捨脈從症不是嗎?還是你認為脈的伏匿或微細中又兼有甚麼脈常被忽略?故仍堅持憑脈無誤。又假如碰到本身是六陰脈或六陽脈或反關脈的病人,如何不捨脈從症?究竟在急病或危病,脈的準確性還可以依常理判定嗎?有一些本來的體質脈加上病脈,你在用藥的時後會把體質脈也當作是病脈處理嗎?強調脈是用藥的病機,是否也有矯枉過正,脈其實也有盲點誤區呢!
答:
所以此時必須捨脈從症不是嗎?
不對,脈症都不假,而是要比對,此例你捨脈從症從補陽治,不是剛好完蛋嗎?你再把原文看一下,此症是陽症,並不是陰症,並不是看到一兩項少陰條文的描述,就當成陽虛來溫補,這不是捕風捉影嗎?自己看一下,難道火神派的,現在連《傷寒論》也不讀了嗎?
1.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3.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還是你認為脈的伏匿或微細中又兼有甚麼脈常被忽略?故仍堅持憑脈無誤?
不對,而且並無堅持憑脈無誤,而是脈症互參,脈的伏匿或微細,在意義上,本來就不是只有陰證一種,有時的意義是大實證。我在上面回答得很清楚:若是少陰,此例鼻水一定像水龍頭一樣,面色肅斂,眼光清冷含水默默,說話聲音清晰而細,而不是來勢洶湧,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急性的上吐下瀉。並不是我堅持憑脈,而是你沒有四診合參,找出病機,拿著《傷寒論》上的片面敘述,或是火神派的一切從補陽治來套方。
又假如碰到本身是六陰脈或六陽脈或反關脈的病人,如何不捨脈從症?
為何要捨脈從症?從什麼症?從表現症狀嗎?這樣做是對症套方,為什麼你不找出真正的病機何在?
反關脈不是問題,反手按就好了,正面找不到要找反面,這不是應該要知道的常識嗎?六陰脈或六陽脈也無問題,反而是有特殊意義,在問答錄或條文中已回答過一些。其他詳細的,日後會有專文敘述。遇六陰脈或六陽脈,更要四診合參,並問清病程的經過,而不是捨脈從症,亂猜一通。
捨脈從證,捨證從脈,本來就是錯誤的,只是脈理不通的推託詞,你不知道嗎?參看第 53 條 道聽塗說的捨脈從證和捨證從脈(一)。
究竟在急病或危病,脈的準確性還可以依常理判定嗎?
急病危病當然要脈證合參,四診並用,尤其是問診。什麼叫常理?脈洪大當成實?脈細小當成虛寒?這不叫常理,而是叫脈理不通,同時也不知道如何色脈合參。急病或危病時,有時病人連開口說話都不會了,不從脈上判讀病機來源,再合外症推斷預後,你從哪裡判讀?問西醫這是什麼病?
脈有複雜的變化,也會一脈傳六,有常態有異態,你不去學,又如何會用會判讀?又如何知道什麼才是常理?前賢的話你當耳邊風,就只因為你看過幾本書?為何不聽聽各科翹楚大家說的,學中醫要學什麼?聽那些網路商人,甚至連臨床都沒有的網路中醫名嘴,專講那些狗屁不通的自我幻想歪理,有幾句是正經的呢?
從1800年前的仲景之後,歷代各有發揮,互補長短,不博通各家,博採眾長,由博返約,絕對行不通,絕不是枯守在幾本經方,或是枯守一家之言,就能做出什麼成績來,分門別派,可笑也,分經方時方,更是可笑也,足見所知之狹隘。
《內經》:「必色脈合一也」。(西元前約403~200)
張仲景:「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西元200上下)
孫思邈‧《大醫精誠論》:「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註:脈診〉以審之。」(西元581~682)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脈為醫門之先。」「凡學醫,必識五科七事。五科者,脈病證治,及其所因; 七事者,所因復分為三。故因脈以識病,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則能事畢矣。故經曰:有是脈而無是診者,非也。究明三因,內外不濫,參同脈證,盡善盡美。」(西元1173)
東垣《試效方序》:「東垣先生,受學於易上老人張元素,其積力久,自得於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經、別脈、識證、處方而已。謂不明經,則無以知天地造化之蘊;不別脈,則無以察 病邪之所在,氣血之虛實;不識證,則不能必以病之主名以療之;不處方,則何以克其必效。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必先診脈,‥‥‥」(西元1266)
武之望‧《濟陰綱目》‧引陳楚良言:「人身氣血各有虛實寒熱之異,惟察脈可知,舍脈而獨言藥者,妄也。」(西元1620)
汪昂‧《醫方集解》原序:「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所由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確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蓋前人作法,後人因焉。創始者難為力,後起者易為功,取古人已驗之成規,而斟酌用之,為效不既易乎!然而執方醫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殺人者,又何以說焉?則以脈候未辨,藥性未明, 惑於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吾願讀吾書者,取是方而圓用之,斯真為得方之解也已。 」(西元1682)
汪昂‧《本草備要》原序:「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強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不慎也。」(西元1694)
沈金鱉‧《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每病必有病脈,而脈法準的,莫備於古人,故每篇之後,必於第一條先錄脈法,蓋欲知病必先知脈,既知脈,方可識病也。」(西元1773)
吳鞠通‧《增定醫醫病書》:「四診之法,惟脈最難,亦惟脈為最可憑也。」(西元1831)
有一些本來的體質脈加上病脈,你在用藥的時後會把體質脈也當作是病脈處理嗎?
懂脈理外症合參的人,才有辦法分清體質脈和病脈的區別,只看外症套方的,才會混淆兩者。像鄭欽安,就是只看外症,自然無法脈證比對,看外症是什麼就當成什麼,就是這樣才會把兩者混成一團。
強調脈是用藥的病機,是否也有矯枉過正,脈其實也有盲點誤區呢!
脈證是病機,而且是證據,強調看病要看證據,並無矯枉過正,而且證據愈多愈好。我部落格不就是專為抓出脈的盲點,才開設的嗎?條條不是專抓古人今人的漏洞嗎?不是專抓盲點補漏洞嗎?這些盲點誤區不補,你市面上看到的那些古今脈法書,能臨床實用上陣才有鬼!你看到的那些,很多是錯誤的方式,錯是錯在你的書,並不代表我部落格中的脈法,贊同並使用那些錯誤的方式。
部落格中,強調的是色脈合一,四診比對。有四診為何你不用?而要執意用三診對症療病?現在中醫流行玄理 + 套方,看病從不看證據的,只是在自己的臆測空想中開藥,這才是盲點和誤區。
雖然我口氣重了點,但我並無惡意。你的問題,其實在我的部落格中,每條都已經詳細的講過了,詳細看過應該不會有這些問題才對。由你的發問,可以知道你不是臨床醫師,而且你的臨床經驗不多,才會有這些奇怪的問題,部落格上,不少臨床久年的醫師在活動,並不會有這些奇怪的問題。由你的發問,可以知道你學的中醫,是由網路上面學來的,這就是你的癥結點,網路上的大師,有問題的非常多,並不是正確的,常會灌輸你錯誤觀念,他會告訴你有一本神書,叫做《傷寒論》,不用學脈,那是末學,若書中有講到脈的,一定都是後人杜撰的,《金匱》也是後人杜撰的,因為裡面脈學的描述太多了,這樣會穿幫(搞不清楚唐代太醫署,宋代太醫局,都將《脈經》列入考試必修科目,而《脈經》中,就幾乎包含整個現行傷寒 + 金匱,所以古代是以脈學的角度,來理解《傷寒雜病論》的),當然,這本《傷寒論》是突然冒出來的,也可能是外星人離開地球時,不慎掉下來的,跟《內經》毫無關係,因為《內經》也講脈,若《內經》跟《傷寒論》有關係,講到脈學會見光死,這些網路中醫名嘴的廓清動作,你還看不出來嗎?結論就是自己不會把脈,只好搞這些小動作來掩飾,不然的話,以實用的觀點,臨床醫師的思維來看,只要符合臨床的事實,真有實用的東西或規則就可以了,管他誰寫的,干我屁事?然後這些網路中醫名嘴商人,也會告訴你,只要按這本書核對症狀來套方,就是天下無敵,就是辨證論治,最好再買片光碟回去,然後,你就是大師了,如此一來,你就可以開始復興中醫、開始拯救中醫了,當然,如果你不慎看到,仲景原序強調要把脈,那一定是後人偽寫的‥‥‥,你把這些荒唐鬧劇拿去問臨床醫師,就會發現被取笑。你何不想想,中醫師是笨蛋嗎?對於《傷寒論》,哪個中醫師,不是比你背得滾瓜爛熟、比你理解還深,對你可能是玩票,對中醫師可是吃飯的工具,會不去研究嗎?你會套方,中醫師就不會嗎?你想得到的層面邏輯,中醫師就想不到嗎?若是只用《傷寒論》,不必再學其他,就能套出好成績,大家不是你輕鬆我輕鬆嗎?何必在這邊花時間苦學脈法?上面舉例的那些古代名醫,又何必諄諄教誨?
《傷寒論》中有幾個症狀項目?憑這些就能看病嗎?第176~420條,雖然還沒寫出,但這些都是專講症狀的,不但《傷寒論》的症狀都包含在裡面,又比《傷寒論》多出200條症狀,這是什麼?這就是你學的憑外症套方系統,只要你再臨床幾年,就會發現,不但《傷寒論》那數十條不夠用,就是再把那200條加進去,一起來套外症用方,還是遠遠不夠的。
雖然不是很完美,學中醫建議要先有完整的概念,知音出版社翻譯的那套「高等中醫研究參考叢書」,建議可以拿來參考,至少,「基礎理論」那本也要看一下,編這些書的,是各學科的翹楚,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較嚴謹的架構。
或問:感謝你詳盡的回答
鄭例若從脈診來看,會以為陽虛,若從症狀看,陽虛症亦偏多;但最後下藥之取效,乃是抓主症,是用這種方式來判斷的嗎?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這篇:參看第 33.1.7 條 浮脈(八)
文中說脈浮洪大有力,按之即空,這會不會是一種語病,有力無力不是按才知嗎,既按有力,如何說空?
又脈細陰虛,有熱時脈細數,這種跟脈浮洪大的陰虛如何區別?
答:
鄭例若從脈診看,會以為陽虛,若從症狀看,陽虛症亦偏多;但最後下藥之取效,乃是抓主症,是用這種方式來看的嗎?
不對喔。你現在的問題,就是以為脈微細,惡寒欲寐‥‥‥,這些就是少陰證,而少陰症就是要用少陰證的藥→→→這種思維是錯誤的。「脈微細,惡寒欲寐」的這種表現,特異性並不大,可能是陽虛、可能是毒、可能是濕、可能是瘀‥‥‥,這些你必須考慮到。
只有當陽虛的時後,你用少陰主藥的溫補來加減才是正確的,其餘用少陰主藥的溫補來加減,都是錯誤的,也醫不動。
當你只讀過《傷寒論》的時候,你看到「脈微細,惡寒欲寐,手足發冷」這幾個字,會直覺的以為是少陰證,當你讀過更多的東西之後,你看到「脈微細,惡寒欲寐,手足發冷」這幾個字,選項不再是只有少陰陽虛,可能是毒、可能是濕、可能是瘀‥‥‥。
譬如夫妻吵架,太太被氣暈了,一摸脈看外症,也是身冷肢涼,脈微細,難道要用溫補,不是的,這是氣滯,要用理氣;譬如被人圍毆,拿棒子敲頭敲暈了,也是身冷肢涼,脈微細,難道要用溫補,不是的,這是瘀悶心竅,要用活血逐瘀;譬如毒物中毒,也是身冷肢涼,脈微細,難道要用溫補,不是的,這是毒,要用解毒‥‥‥,這些疾病,哪一個會按照六經傳變?氣滯、瘀、毒‥‥‥又哪一個在八綱裡面?以為六經八綱是中醫的全部,那只是教書匠的天真想法,看病只是在陽虛陰虛裡面轉來轉去,更是誇張,六經八綱只是中醫的一小部分,裡面沒有氣滯、瘀、毒‥‥‥這些東西啊,甚至連全部病機的1/5都不到,而這些六經八綱,也不是《傷寒雜病論》的原意,是後人的穿鑿附會,這樣做,是方便解釋某些部分,但卻有更大的部分被掩蓋犧牲掉。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你就是中毒了啊,中了網路經方家的毒。凡看到病,就是只有陰陽兩種,不是陰虛就是陽虛,以前有一陣子,看到什麼都急著解釋成陰虛,現在的流行,則看到什麼都急著解釋成陽虛,卻不知道病機的種類甚多,不是只有陰陽兩種,而是有30餘種,非陰非陽的更多,以主症來看的時後,都是「脈微細,惡寒欲寐」,看起來都類似,但兼症或脈象表現再加上去之後,氣滯可以導致這樣子,毒可以導致這樣子,濕可以導致這樣子,瘀可以導致這樣子‥‥‥,選項很多,以抓主症的方式來看病,必然錯誤連篇,鼓吹看病只看主症的,大都出在教書匠。看病時,主症兼症必須比對合看,四診互相對照,每個主症、兼症、脈象合看,思考每個體徵表現,其病機能不能前後連貫起來,合不合理,矛不矛盾,這才是看病的正確方法。只抓主症看病,譬如頭暈一症,感冒會頭暈、美尼爾氏症會頭暈、血壓高會頭暈、腦瘤會頭暈,這些疾病的主症都是頭暈,預後卻大不同,一律開小柴胡湯,行得通嗎?如果你再思考一下,這些疾病,雖然頭暈一項相同,但感冒會鼻塞、咳嗽‥‥‥,美尼爾氏症容易伴耳鳴、暈像坐船‥‥‥,血壓高會面赤、血管緊張度升高‥‥‥,腦瘤容易吐、或伴視覺障礙‥‥‥。這些疾病,頭暈一項相同,兼症卻一大堆不同,以疾病個別來看,誰說頭暈才是主症,這些兼症,對每個疾病而言,都是主症。你只看其中一個體徵,不合看其他體徵,找出真正病機,卻主觀的套小柴胡湯,這種方式是瞎子摸象,亂套一通,也是古今一些嘴砲傷寒大師的遺毒。
鄭例從脈症來看,不會是陽虛,而是溫毒。為什麼會這樣,這些資料很複雜,你要先去找,溫毒的脈證長怎樣?氣滯、淤、痰‥‥的脈症長怎樣?你把這些資料找出來,就會發現特徵有差異,而不會迷惑。
另外,這種誇張的夏天穿厚重外套的病人,四肢發冷,咽喉卻疼痛,寒熱都有,表裡不一,全身痛苦又講不出來,症狀衝突的,常常是在醫院裡面,因為熱退不下來,被打了大量抗生素後,跑出來的怪現象和陽虛假象,這點也要注意到,臨床經驗一多,就會發現這種病人很多。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這篇:參看第 33.1.7 條 浮脈(八)
文中說脈浮洪大有力,按之即空,這會不會是一種語病,有力無力不是按才知嗎,既按有力,如何說空?
文中我已經把脈位的表現、兼症都寫得很清楚,有經驗的應該不會迷惑才對。你現在的問題,是壓根沒看過這種案例,所以不知道文中在講什麼!這種案例,要去找那種上帝快要眷顧的,就容易找得到。醫學不是文學,光讀書沒用,背熟整本還是廢書一本,要〝讀一做三〞,讀一倍的時間,花三倍在臨床和比對,要在臨床中把每條你讀過的找出來,書本的知識才會變成你的,現在就把你的書本丟開,先大量跟診臨床大量的看,有問題再回來找書,這樣才能學到東西,才能知道書本在講什麼?
又脈細陰虛,有熱時脈細數,這種跟脈浮洪大的陰虛如何區別?
脈浮洪大的陰虛,重在清熱,佐用滋陰,這種陰虛是陰虛的初期,痊癒較速,短期可癒。陰虛日久後(慢性病甚至要幾年),脈就會轉成脈細、脈細數,這時重在滋陰,甚至還要稍加補陽,清熱只是輔佐而已,這是久病後的陰虛,無法速癒,下藥後,症狀雖可恢復,脈要讓它回復,甚至要幾個月或幾年。
或問:在判斷上,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嗎?
答:
這邊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在問診上的配合。像脘腹部絞痛、嘔吐,這類的表現,雖然相同都是痛,或是急性表現,但有程度上的區別:
在問診上,要問清病程的經過。虛症大都很久了,甚至已有好幾個月的病程,實症恰好相反,常常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忽然變成大痛。
虛症的表現,來得緩慢,而那種痛,大抵是隱痛,患者還能接受者→→→主補陽虛或其他虛損。
實症的表現,來得很急,而那種痛,大抵是急痛,患者無法接受,所以患者會呈現痛苦面容→→→像此例是急瀉「溫毒」,但也不是每次是這樣子,情況很多,譬如有時候是要急瀉「寒氣直中」→→→高良薑 + 製附子 + 製草烏 + 丁香 + 香附+ 大承氣湯。(這不是溫補,是驅散實寒)
或問:
1.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3.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我覺得上位提問同道之所以有疑問,乃在於對條文之理解有疑惑?試著提供個人淺見以供參考。在鄭醫師的醫案中那位少年人所表現的外在見症是少陰症、連脈亦是,只不過為何用大承氣湯合連蘇飲加減,此是有疑問的地方?
這就是為何中醫要四診合參,在此案中因體內(少陰為樞)心、腎調動能量,去對付71型腸病毒,因為這是主要病因,所以另外能夠提供身體其它各部位的能量較平常少,故脈表現為沉伏欲絕提示病機在裏,故脈、症是相合的,只不過急則治其標既然知道是毒,當然是用請君外出之法,因此時少陰尚未太弱;至於此少年為何一病即有少陰見症,表示其平素即有讓心、腎衰弱之病因,如平時喝冷飲、晚睡或一病即吃西藥,故乃因弱而病(造成平時內傷之體質),否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幸他又遇到較兇悍之病毒,故因病而弱(外感)。此是個人淺見、若有不當之處,請不吝指教!
答:
大致上是如此沒錯,細節的部分,要有詳細脈圖。
但這邊仍有幾個要點要注意:
1. 脈表現雖為沉伏欲絕,不能一律當成陽虛症。常常是因為溫毒壅塞,脈成伏匿,但這種脈不是假象,相反的,是一種證據和警訊,告訴醫者這種進入的病邪不簡單,一下子就超過身體的負荷,根本連脈浮緊的反射動作都作不出來,病機來源不同,根本不是風寒。表現少陰體徵是假象,並非真相,一經攻下,脈轉常態,少陰自動消失,不是看到手冷足冰就當成少陰溫補,這是先入為主了。
2. 症要合參。少陰或太陽表症、溫毒的體徵表現是有區別的。少陰或太陽表症,往往是上呼吸道的感染明顯,全身中毒的症狀不明顯;溫毒則恰恰相反,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明顯,甚至一點咳、一點鼻水都沒有,全身中毒的症狀卻很明顯,全身酸痛、頭暈倦怠欲死,急腹痛、暴瀉、急咽痛或喉閉。兩者是不一樣的。
3. 正氣雖存內、未必邪不可干。 所謂不可干者,這是有條件的,一般只是指普通感冒。考慮正邪對峙的時候,除了自身的正氣免疫力外,病株的毒力強弱,也必須列入考慮,像不少溫毒、厲疫,毒力甚強,來勢洶湧,是不管正氣強不強的,幾乎人人碰到就中,就像刀子割人,幾個人的皮膚可抵抗?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平常脈實、體質壯盛的人,也往往一下子,脈就被壓成微細或虛澀,這與平常的體質,是不是偏虛寒,有時候關係並不大。
不少東西不在《傷寒論》內,《傷寒論》讀完後,記得再往前前進,不要迷惑在1800年前的成就內自我陶醉,以為那就是全部和終點。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