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31.1:藥王脈學重要脈理模型‥‥‥四相人形圖‥‥解釋「脈」和「證」之間的關係和聯合運用(一)。

作者:陳建元

藥王脈學四相人形圖,是用來說明整個中醫診斷的正確架構〈圖134〉,解釋「脈」和「證」之間的關係,「脈」和「證」聯合運用的必要性,並補充歷代在診斷學上,發展的偏差處。

其中的1、圖2是代表「司外揣內系統」(以表知裡系統),這是最常見的系統,也是最常用,和最被強調的系統,當你看到一個病人,面白說話聲音無力、短氣,你會判斷說這是肺氣虛,你的依據是什麼?就是這個「司外揣內系統」,因為《內經》和歷代醫家告訴你,面白說話聲音無力、短氣,是體內的肺氣虛,而體外體內是一致相應的,所以當外證是面白說話聲音無力、短氣時,會相應體內的肺氣虛,同時,相應的脈象也會是虛弱的(脈象代表體內的情況)。這個規則被不停的運用著,沒有懷疑的運用著,尤其在近代脈學失傳,變成一種裝飾品之後,這種方式更是被強調的使用著,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病,眩暈嘔吐寒熱往來,是少陽病,見一症即是,不必全悉,一切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就是因為下意識認為這條規則是完全正確的,不自覺的使用著它。但事實上,在臨床上,會發現依這條規則來醫,很多病會好,但也很多病醫不好,問題出在哪裡?

脈理醫理學 31.1:藥王脈學重要脈理模型‥‥‥四相人形圖‥

問題出在還有另外一套相對的系統,藏在脈學之中,被神秘的隱藏著,圖3、圖4是代表「司外未必能揣內」的概念。〝司外未必能揣內〞在臨床上很常見,譬如脈理醫理學 32:平脈(二),有提到孕婦預產期的正確時間,不表現在外面,只表現在脈象上;譬如很多健美先生,你不要以為司外可以揣內,脈一把,整組壞光光,檢驗單到處都是紅字,以現代科學來看,就是多了那一大堆大塊肌肉,所以身體內臟的負擔過重,提早衰竭,健美先生的平均壽命不長,以中醫的陰陽平衡角度來看,就是操練過度,把內臟所藏的精氣精華,都抽到體表來使用了,外強而中乾,既然是外強而中乾,當然表示「司外未必能揣內」,如果你看他肌肉大,以為他心臟強壯,沒有脾氣虛,你就錯了,一把脈,發現不但脾氣虛,心臟也快操壞了。相反的,我們會看到一些老人,肌肉瘦小,你以為他氣血虛,錯了,一把脈,發現體內非常強壯,他是氣功大師,是外弱內強形態的。而這些外強中乾,外弱內強不只在這些人身上被發現,在一般人身上,也常被觀察到,這顯示司外揣內系統,有缺陷和縫隙,只是片面的真理,而不是全部的真理。

《素問方盛衰論》說:「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其實已經提示了這種內外可以相反的不對等現象,如果內外系統是一致的,則脈氣不足的時候,形氣也會不足,脈氣有餘的時候,形氣也會有餘,兩個會相應,而不會相反或不平行。

《靈樞外揣篇》說:「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註一】則是說明有另外一套「司內揣外」系統的存在。這套系統其實就是脈法,脈法是測量人體裡面,卻可以說出你外在的表現和疾病症狀,。

古人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因為司外未必能揣內,看外證未必就是體內的真實狀況的反應,單單核對外症(證),抓個主症來看病,然後再看兼症稍事加減,是行不通的(這種方式的有效率,只在23成左右),所以,早在《內經》時代,就提出要脈證合參,脈證合參的用意是,看外症(證)是一套系統,把脈又是另外一套系統,一套由外看內,一套由內看外,兩套合看,才不會被騙,所以,如果全然只用司外揣內系統來運作時,事實上,已經埋進了部分錯誤的因子在內,有人問?中醫為什麼會沒落?這不是答案之一嗎?偏差的半套系統,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威力。為什麼是三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核對外面的證來看病是一套方法,分析裡面的脈來判別病機看病,又是一套方法,兩套方法比對之後,因為對照之下,會有相合和相反的現象,所以又衍生出一套系統來解決即脈理醫理學 4.2.1: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所以,單獨外證核對系統,威力只剩三分之一。

《大醫精誠論》: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 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滲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惟用心精微者,始方與言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孫思邈

黃底字的部分,指出了內外病機可以不對等,有耳目可以查見者,也有耳目不能查見,必由脈診才能查見者。也指出了後世之習經方者,輕忽脈診草草帶過,以為用幾個粗淺的口問外症,司外揣內,便足以替代脈診,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註一】

《靈樞外揣篇》:「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如果大家都抱這種態度,把它藏在靈蘭密室,那麼,每個學中醫的人,都要從頭學起,西醫的醫學資訊,基本是公開的,大家能通用,相較之下,中西醫的落差,自然會很大,以前的中醫是不傳,現在的情況,則是想傳,卻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傳的窘境,中醫怎麼能不沒落呢?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