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4.2.1:古名醫的不傳之密→→→為何古名醫能治療大病、難治病?(二)‥‥‥脈診系統對照外症之後,會衍生出來「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先打開外面的鎖,自然就能再開裡面的鎖,複式手法就是特效藥

作者:陳建元

古中醫的另一個不傳之密,是脈診系統對照外症之後,會衍生出來「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而且數目非常龐大,藏著很多奧秘。這是什麼意思?

現行教科書上最常見的用藥模式,是先核對患者的症狀,如果發現有幾個症狀吻合,基本上就是使用書本上建議的方劑,在症狀與方劑之間,常常是直接對應上去,這兩者的對應之間,並沒有什麼複雜的問題存在,這種用法較單純,基本上,用的就是套方的方式,不管是大師,還是初學者,不管用的是傷寒金匱,還是醫方集解或 是時方,用藥的方式還是套方一途,甚至民初不少掌權的大師,嘴巴上講的都是辨證,但事實上用的還是套方的方式,整個風氣延續下來之後,學校教的模式也都是這樣子,很難不被洗腦,曾幾何時,套方也變成正統中醫的代名詞,而正統中醫的脈證合參方式〈華陀扁鵲仲景‥‥的方式。由醫案脈案8~15就可以看出來古中醫的正確模式〉,知道的人反而不多。不管是經方派、時方派、滋陰派,‥‥‥活血化瘀派(二十年前流行王清任的活血化瘀一陣子,甚麼東西都要加個活血化瘀的),還是最近的火神派,通通逃不出這種範疇。症狀→→→方劑對應。依然是套方的模式

但事實上,古中醫的脈證系統並非這樣子在用藥的,當精密的脈診與望診對照之後,會產生脈證相符或脈證不符或脈證半符半不符的種種情況,這中間的學問非常大,譬如脈理醫理學 53條提出來的「時間差」概念53.1條的隱藏的病機56.1 條的一脈多葉57.1 條 2~3次正氣現象的虛火又轉成實火,諸多的因素都可以導致脈證不符或脈證半符半不符,就是脈證相符,用藥也不是這樣的單純就行得通。

這些脈證相符與脈證不符等種種情況產生時,處理和用藥的方式,並非如同一般所知道的捨脈從證或是捨證從脈這樣的簡單,更非實則用攻,虛則用補這樣的輕鬆愉快,真實的用藥情況是:虛不一定受補,實也不一定受攻,虛受補了之後,不代表就能一直受補,實受攻了之後,也不代表就能一直受攻,其間用補藥、用攻藥的轉折迂迴處,足足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字典,意思就是說,辨證論治就是完全準確了,藥也未必會如願的進去,而產生療效,如何使藥能順利的攻補進去?裡面是大有玄機的,必須利用下列諸「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來拆解,才能順利通行,否則,是行不通的。絕對不是像市面上一卡車灌水醫案,講的那樣輕鬆愉快,各派為了拉攏門徒和宗師的面子問題,出書醫案喜歡灌水,常常是三分的效果寫成十分的效果,無效說成有效,小效修飾成大效,臉不紅氣不喘,吹牛不打草稿,辨證是虛,用補藥就進去,辨證是實,用攻藥就通,這些說法,並非實情,等於在糟蹋中醫,也是在貽誤後學。

基於研究各種脈證相合相反、正邪兩面的相峙狀況,又上條所講的古人善於掌握脈診中的複式病機系統,又考慮用藥的精鍊度,把這些學問統合之後,古人對於疾病和用藥之間的理解,並不是像現代中醫一樣,直接的對應上去,而是在疾病和用藥之間,又多了一道程序,叫做「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

用藥如用兵,「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是為破解各種脈證的平行或不平行或參差而設立的。譬如遇到疾病的標本同指向一個方向時,則用「標本同治」法(78條)。諸脈沉實則用「釜底抽薪」法(79條)。我眾敵寡則用「單刀直搗」79.1條)。複合病機則用「分兵夾擊」79.2條)。複合實邪則用「遠交近攻」79.4條)。病機不清楚時,則先用一兩味藥先作試驗,再比對脈像有無變化,叫做「投石問路」。久年積聚,不宜速攻,只宜緩圖,叫做「蜈蚣鑽板」(慢慢的挖)。遇到急毒黏脈,不宜久留,宜用瀉法,叫做「請鬼出門」。當諸多旁枝末節的標病掩蓋掉主病機時,則先要作「廓清外圍」的動作。脈證合參之後,需要先補個幾天再回頭砍邪的,叫做「回馬槍」或是「關公倒拖刀」。外表看似正常,脈象卻大有問題,知道很快就會出狀況的,這種情況叫做「花街馳馬」(在人多的大街上跑馬,不出問題才怪)。容華已去,天年將至,開藥後發現藥脈無法相應,脈象無法順著醫者的心意來操控的,叫做「狗吠火車」。一個病機,演變出幾個同源但不同症狀時,則宜先「擒賊先擒王」。邪盛不攻不行,而體質又太過虛弱的,則適宜攻一天,停兩天,再攻一天,再停兩天,如此循環,這種方法叫做「三顧茅廬」。揪出一個隱藏的兼夾病機,而這個病機足以左右全局的,叫做「小鬼扳倒金剛」。遇到急症緊急時,優先處理會影響生命的標症者,叫做「留人治病」。久病脈證雖然是虛證,卻不能一開始就用補藥,而是要先用攻藥一陣子,然後才能換用補藥,這種方法叫做「先開絡道」。用藥必細究引經藥的,叫做「兵有嚮導」。同是解散表寒藥,分清麻黃、紫蘇、防風之不同而不混用,叫做「兵有精鍊」。諸脈雖有問題,用藥必先護住脾脈,使氣血生化不斷絕者,叫做「糧草不可斷」。治療燥痰,卻宜先滋陰生痰,然後再行化痰,這樣叫做「先給後奪」。依照脈象上的強弱,暫時安撫住較弱的一臟,然後藉此繞道去攻其他臟腑,叫做「掩護過關」或是「瞞天過海」或是「暗渡陳倉」。攻補雙方藥物要同時使用,一日攻一日補,交替進行,這樣叫做「剿撫兼施」。‥‥‥這些基本的章法或是手法,可達百種以上。

而且這些章法還可以再作進一步的組合,譬如某個脈證衡量敵我情勢之後,適合先「請鬼出門」,然後再「分兵夾擊」。有時一些脈證則需要「釜底抽薪」,再「單刀直搗」,最後再「標本同治」。有些脈證看起來,則只適合「回馬槍」,然後就只能「三顧茅廬」,慢慢的醫。治療外感兼燥痰,則宜「先誅外邪」,待外邪稍退之後,然後再「先給後奪」

由上面這些看出來,治病是有戰術有章法的,並不是某方套治某病這樣的簡單。依臨床再把這些章法組合起來後,至少可以組合出數萬種不同的治療手法,各種手法或戰術的運用,複雜多變卻完全緊扣病機,而這些章法全是出自於脈證相對照之後,彼此之間的相符或不符所衍生出來的學問,熟悉運用這些章法或手法,可以順利的處理掉一些複雜的糾纏病機,這樣叫作有戰術或戰略,也叫做醫理、醫則、或是治則。脈證相對照之後,絕對不是瞎說的捨脈從證或是捨證從脈那樣的單純,脈證相符時,有很大的學問,脈證不相符時,其中的學問更大。

看了上述的講解之後,可以知道,「複式立法和複式治則」其 實就是一種用藥的章法或手法,用藥的章法或手法是需要講究的,章法或手法不對,藥就是開不動,很多大病或難治病,其實並沒有所謂特效藥的存在,特效藥就是 隱藏在這些複式手法中,對於治療複雜疾病的病機,幾乎都是像開鎖中鎖,並沒有一種藥(鑰匙)可以直接打開裡面的鎖,但卻可以利用這些複式手法,先打開外面 的鎖,再來就能緊接著開裡面的鎖。

但很可惜的,一般的中醫書籍中,這些重要的手法並不記載,甚至連這些東西都不知道,數萬種不同的治療手法幾乎都歸於鴨蛋, 這是被西醫的特效藥概唸給矇昏了,以為每種疾病都必有一種特效藥,不知道老祖宗有一堆厲害的複式手法,其實,只要會用這些複式手法,先打開外面的鎖,自然 就能再開裡面的鎖,複式手法就是特效藥。一定要找出一種特效藥(一種鑰匙),以為可以直接開裡面那個鎖的,那是傻瓜。古人用藥,必先找病機,病機找到後, 衡量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寡強弱,然後擬定戰術,制訂一套用藥的前後順序,或蠶食、或鯨吞,敵眾我寡,敵不過則先和親政策,我強敵弱則包圍掩殺用藥如用兵,所以每每能治療大病和難病。今人用藥則不然,脈學不通,只汲汲於看表面症狀,屬於本質的病機則全不思考,戰術戰略全不講,只是某方治某病,金匱傷寒方,一個蘿蔔一個坑,隨手通劑便湊,用藥更無所謂的前後章法手法,當然可以發揮的範圍會小很多。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