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13.1:拼裝組合的套方只會帶中醫進入死胡同(二)‥‥‥死抱傷寒古典套方行得通嗎?跳出一個火坑又跳入一個火坑,抓主證看病法只有在症(證)狀與病機平行的時候才行得通,其餘不平行的時候是行不通的
作者:陳建元
死抱傷寒古典,抓主證套方看病的方式,是近年來頗流行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怎麼來的?這種方式是從五四運動之後,鼓吹凡事要向科學看齊,中醫也應大加改造,於是以當時科學水平不能解釋的,不好解釋的,一律丟到垃圾桶去,名是改革中醫,實是棄醫存藥。找出當時的資料,歸國學人甫下飛機,總要對中醫非難兩句以證明自己是喝過洋墨水的,當時的資料是這麼說的:中藥用人參科學嗎?人參不科學嘛!科學檢查人參的成分跟蘿蔔是一樣的嘛!吃啥人參?吃兩根蘿蔔就一樣了嘛!用什麼鹿茸作藥?鹿茸的成分是蛋白質嘛!吃兩個雞蛋就等於吃鹿茸了嘛!針灸是什麼?針灸是江湖騙術嘛!人體解剖哪有什麼經絡線,全是騙術。
可見當時的中醫處境有多難,經過一連串不分青紅皂白的科學洗禮,把缺點洗掉了,但也把優點洗掉了,棄醫存藥的方向基本上是持續進行的,直到近年來,突然發現中醫發展的方向似乎不太正確,發現案頭上放的書不再是四大經典,早已被西醫人體生理學,解剖學‥‥‥取代掉,中醫臨床也由原來的可以醫大病,萎縮成只能醫小病,再萎縮成只能瘦身美容,這時才驚覺中醫發展的方向似乎不太正確(這是將技術單純化、學術化的結果),於是一些有心人士為了挽回舊時中醫的水平,有些省思,於是又大力鼓吹要回頭重視四大經典,這一波的革命方興未艾。
但若細思,這些出發點雖然都是好的,但方向卻未必正確,這波革命的著眼點有兩個:一是回頭重新重視四大經典,二是看病的方式是摒棄用科學研究出的中藥數據效能來指導用藥,而是以古代經典來指導用藥。若仔細分析,摒棄用科學研究出的中藥數據效能來指導用藥,用古代經典來指導用藥這兩個方向都是對的,因為科學研究出的中藥數據效能會隨著科學技術的演變進步,說法一變再變,若隨著未確定的數據就起舞顯然是不夠聰明的。用古代經典來指導用藥也是對的,因為經過千百年來的試驗,錯誤的條文會被淘汰,留下來的是接近絕對的真理。
那錯誤在那邊呢?錯誤在於理解經典的方式不對。中醫各經典自古以來都是主張〝僅囑病機,脈證合參〞,失去了脈學,經典就只能一知半解,以表面的文字來強做解釋,這就是目前流行的「抓主證看病法」,所踏入的誤區。死抱傷寒古典套方的方式行的通嗎?不要忘記了,主證(症)的後面還有一個東西叫做病機,而病機並不一定等於主證(症)【參看脈理醫理學 9.7 條】,抓主證看病法只有在(證)症狀與病機平行的時候才行的通,其餘不平行的時候是行不通的,以這種方法為依歸,是跳出一個火坑又跳入一個火坑。
看病並不是猜病,看病必須是要知道病機的,開方進退也是緊扣在病機上的,但症狀並不是病機,必須要先與脈合看,四診參合,然後才能找出這樣東西,然後才有處方的產生。
疾病的病機是複雜的,和表面的症狀表現,並不一定平行,有單因單果、單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有直接症狀,也有間接症狀,疾病、病機、表面症狀三者的關連性是複雜和多變的,這都導致主症未必就是真正的病機,也證明這種方法只是片面行的通,而不是全面性的行的通。
第 9.7 條說過,症狀(證候)與病機之間未必一定是平行對等的,病機才是疾病的根源,症狀只是疾病的表象,症狀≠病機,既然如此,唬弄後學去接受死抓傷寒金匱經典上的幾個症狀,再加上幾個問診,就套出傷寒金匱方子來看病的方式,在邏輯上本來就不通,很多教授要求學生用這種套方的方式看病,根本是鬼扯,基本上就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喻嘉言曰;「凡治病不合色脈,參互考驗,得此失彼,得偏遺全,只名粗工,臨證模糊,未具手眼,醫之罪也。」〈醫門法律〉
仲景在原序開場白中,也寫得很明白:「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