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醫理學 67:藥王脈學使用的獨特記錄方式——藥王脈圖(一)
作者:陳建元
自古以來,中醫就是一門傳承的學問,除了論說的方式之外,描繪臨床的實際情況是借由大量歷代醫案保存下來的,這是中醫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醫案之中,大抵症狀的述說只能描繪比較容易分辦的表象,細微的部分則記錄在脈案中,清楚的脈案能使學習的人容易掌握重點,有時只是一兩個契機,但卻是指導臨床有效與無效的大關鍵點,如果中醫無法把醫案保存下來,這些關鍵點將會隨著老成凋謝而消逝掉,那麼,每個學中醫的人,都要重頭學起從零開始,縱然天縱英才,也能發現幾個關鍵點,然一個人終其一生畢竟所知有限,如此,前代的知識不能為後代所利用,每個人都要單打獨鬥的結果,就是中醫的路會愈走愈窄,後代的醫學家無法超越前代的醫學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醫案需要記載,但記載一定要清楚,醫學上的需求很精密,不清楚的脈案不如不記,記了也發揮不了功用,只是徒然增加後學的混淆,有心留下紀錄的學者必須注意到這點,否則留下的脈案只是一堆廢紙,有的學者則是對自己的脈案也不講究,隨手寫寫,結果十年前的盲點還是十年後的盲點,這樣只會原地踏步,不但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也會對中醫失去信心。
翻開歷代的醫案,看看脈案是怎麼記的?有的只寫一個弦字!一個浮字!——這個樣子顯然是太簡略了,根本無從明白病機何在?弦在何處?又浮在何處?是肝脈肺脈浮嗎?還是六脈通通浮?甚至有的人是醫案先寫好了,脈案只是為了醫案的完整性,後來再補上去的,這樣的脈案或醫案對啟迪後學,幾乎是沒有功用的。〈圖14〉。
一個完整的脈案(下面都是以楚留香得麻黃湯證為例),至少要有幾個脈是按各個部位的浮中沉個別標示清楚的,如肺脈的浮位有一緊弦,所以才要用桂枝、麻黃。〈圖15〉。
因為依第 25 條(訂出平脈和病脈的標準)所言,平脈居於中位,所以才要用杏仁以降氣。〈圖16〉。
又看脾脈有虛脈,所以再加炙甘草。〈圖17〉。
以下是完整的麻黃湯脈圖。〈圖18〉。
所以它寫成的脈案應該是:肺脈浮緊、脾脈虛。或是藥王脈學中更嚴謹的寫法:肺脈肺位浮緊、脾脈脾位虛。這兩種寫法都可以接受。
但對臨床上的要求,顯然這樣的精細度還是不夠的,一個人是有六部脈的,下面是一張標準的藥王脈圖。〈圖19•楚留香麻黃湯證例〉。
這張脈圖總共顯示什麼東西呢?現在我先用文字敘述的方式把它寫在下面:
肺脈:肺位浮緊甚而很有力(線上有兩個斜短線代表力度,斜線愈多,力度愈弦硬,〈圖20的紅色圈〉),配合脾脈的虛脈,兩者相合是麻黃證。楚留香現在應該是猛流鼻水、打噴嚏,可能是昨晚跟蘇蓉蓉出去夜遊的結果。
脾脈:脾位虛脈,而且是虛甚(旁邊有兩個向下的箭頭,箭頭向下愈多,代表虛脈的鼓動力道愈弱〈圖20的綠色圈〉)。肝位緩脈是水分代謝不良。但肝位比脾位有力(有個大於的符號〈圖20的藍色圈〉),所以肝位是主脈。
心脈:心位、脾位、肝位皆是虛脈帶澀,但肝位比脾位大,脾位又比心位大。所以以肝位為主位,但旁邊皆有個小於的箭頭符號,所以三者皆弱。這是代表楚留香有心肌梗塞和心包積液,會痛會悶還會喘。
肝脈:心位細弦、脾位虛脈中有一細弦、肝位緩濕帶毒。肝位比心位大,心位又比脾位大,所以肝位是主脈。這是代表楚留香有慢性肝炎,容易疲勞倦怠。
腎陽:心位、脾位、肝位都是微脈,但似乎心位最明顯,故以心位為主脈。
腎陰:心位、脾位皆是澀脈,肝位滑緩而有力,故以肝位為主脈。這是代表楚留香有尿蛋白和慢性腎炎,嚴重程度約中等。
上面這段文字脈案約300~400字,顯然是比較完整的脈案,當然是比那種只寫一個弦字、滑字的清楚多了,但仍無法完整表示出一張脈圖的所有含意,如果需要再比對兩個脈或三個脈之間的關聯性,一張脈圖可能寫起來說不定要600~700字才能清楚的表達一個人的脈案。
現在問題來了,簡陋的脈案不實用,正確的脈案卻複雜而冗長,寫完已經口吐白沫,而且太長的文字敘述會眼花,讀到後面已經忘了前面,根本無從比對前後兩脈之間的關聯性,更無法清楚顯示出主脈位和主病機在何處?
所以,在藥王脈學中,對於脈案的記載,並不用一般傳統的文字敘述方式來記錄,而是用標記符號來記錄脈案,叫做〝藥王脈圖〞。也就是對於脈案的記錄,是用脈圖的方式來替代文字敘述式的記載。像〈圖19〉,就是一張完整的脈圖。
這樣做有幾個重要的好處:
1. 脈圖的記錄書寫非常迅速,一個人的脈圖約只要2~3分鐘即可完成,這比寫600~700字快多了。而且通常是一手把脈一手畫圖記錄,把脈完畢脈圖也同時畫完,然後再來做整體判斷,這樣比較不會有遺漏。
2. 文字敘述是直線思考的,必須先把文字轉譯成概念後才能綜合思考,而且不好連貫前後來判斷,所以文字敘述只要一多,前後的連貫性思考判斷就會出現問題,丟三忘四免不了。脈圖則是一眼就可以全面性的思考,再結合面診、舌診、問診之後,所有的病機證據都握在手中,能清楚的表示出六脈之間的病機的轉折,一目瞭然,一脈之中那個位置是主脈很清楚!六脈之中那個脈又是主脈也很清楚!重點容易突出,如第 168.1 條所說的〝歸世界於一芥〞。
3. 初診一張脈圖,二診一張脈圖,兩圖相對,那邊藥補不進去?那邊已有改善?那邊需要加強?一目瞭然,不必像用文字脈案記載時每次需要從頭讀起,理解後再轉換。
4. 脈圖能完整的記錄精確詳細的脈案,對自己的經驗總結和傳承中醫經驗精華都是利器。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