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 10:中醫是照五行生剋在看病的嗎?
作者:陳建元
舉最常見的例子,常見有胃痛的病人,醫師總是開口說木剋土,聽起來似乎是一種五行生剋推衍的說法而感覺神秘,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很容易造成誤導,實際上,中醫並不是用五行生剋的推衍在看病的,而且病機的複雜度也沒有這麼簡單。
古代的醫學家起初是把胃稱作土,把肝稱作木,木剋土的意思相類似於今天所稱的因自律神經的失調所導致的胃腸官能症。但很快的,歷代的醫家就發現單純以木剋土的這種病機很難合理解釋臨床上複雜的胃痛現象,於是很快的就拋棄了五行生剋這種粗糙的推衍,起而代之的是以臨床的各種實際狀況來作病機更精細的推衍。以歷代留下來的資料來看:
不但可以木剋土【自律神經失調而去影響到胃腸的運作】
也可以土剋木【胃腸溼蘊反而反過來會使神經的運作不靈敏】
也可以木生土【神經正常運作可使胃腸的分泌液正常】
也可以土生木【胃腸養分吸收正常才能使神經的養分的供給正常】
很明顯的,在誰都可以生誰,誰都可以剋誰的情況下,這種粗糙的五行生剋推衍理論,早已蕩然無存!看病並不是按照生剋推演在看,五行只是一個代名詞,中醫學中的木其實只是指臟象學中的肝,中醫學中的土其實只是指臟象學中的脾,不需要引述得太玄。
‥‥‥‥‥‥‥‥‥‥‥‥‥‥‥‥‥‥‥‥‥‥‥‥‥‥‥‥‥‥‥‥‥‥‥‥
〈100 / 6 /10 補入〉
醫友丙或說:
五行生剋豈有謬誤,是一般人只知生的意思,而不知剋的意義,才會以為有謬誤。一般人把剋解釋為消弱,才是謬誤;剋的意思是駕馭、擁有、使之為用。
有強大的樹木,才能擁有眾多的土,使之為山丘,否則眾多的土只是散沙灰塵;所以有強大的肝,才能有強大的消化功能。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尊師長官也。臨床上遇有脾胃病症時,倘若是實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可能是病因,當先疏肝或雙泄;倘若是實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不可能是病因,當先理脾胃;倘若是虛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不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脾胃,若同時用苦寒以泄肝,將抵消補藥或使脾胃不堪;倘若是虛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肝或雙補。
五行生剋豈有謬誤
答:
術數的五行生剋,套在中醫的身上豈會正確?五行是說理的工具,但中醫的五行並不等於術數上的五行,硬套術數上的五行生剋是謬誤的,這個謬誤來自於術數上的五行生剋規律,與臨床病機病情的實際演變規律不符,明明不是普遍規律,只是偶而會碰巧對上的情況而已,卻硬要說成是普遍規律,這不是謬誤是什麼?請參看以下資料:
中醫解惑第 7 條 中醫的五行生剋,到底是在講什麼?中醫的五行生剋並非術數的五行生剋,兩者不宜混淆成一談。
第31條 藥王脈學重要醫理生理病理模型‥‥‥五臟相互灌溉圖‥‥修正五行生剋圖的謬誤(上)
是一般人只知生的意思,而不知剋的意義,才會以為有謬誤。一般人把剋解釋為消弱,才是謬誤;剋的意思是駕馭、擁有、使之為用。
有強大的樹木,才能擁有眾多的土,使之為山丘,否則眾多的土只是散沙灰塵;所以有強大的肝,才能有強大的消化功能。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尊師長官也。
答:
又豈是如此而已,
木可剋土→→如樹木可生根於土裡。
土可剋木→→如貧瘠的土壤或鹽地,使樹木生長不良。
木可生土→→植物可抓住土壤。
土可生木→→土壤多土壤大,才容易成林。
而今天若真的有習過術數者,更不會如此來生剋,蓋要相生相剋的兩件事物,還要論其大小,譬如水雖剋火,而杯水如何救漫天大火?能云水剋火乎?譬如金雖剋木,而小刀一把,如何伐參天巨木?能云金剋木乎?所以紫微中還要看星辰旺弱,子平中還要看帝旺墓胎,卜卦中還要看三要十應,才能決定誰勝誰負,豈有中醫裡全不看大小氣旺氣弱,就簡單的用五行生剋一下,就能推算人的疾病,走向預後會如何如何?此胡說八道也,不但對中醫不懂,對術數也不懂也。
臨床上遇有脾胃病症時,倘若是實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可能是病因,當先疏肝或雙泄;倘若是實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不可能是病因,當先理脾胃;倘若是虛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不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脾胃,若同時用苦寒以泄肝,將抵消補藥或使脾胃不堪;倘若是虛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肝或雙補。
答:
臨床上宜用脈證外候的現場事實,來當成論治的工具,不宜亂套五行,事先設想好該怎麼治,這都是不對的,市面上有很多大師言論,活在自己的幻想裡,不以臨床事實為根據來還原醫療現場,卻在文字上面玩遊戲,或用一些古籍,抄來抄去人云亦云,亂解釋一通似是而非,臨床上不存在的規律,也說得口沫橫飛像真的一樣, 實在貽誤後學,這是要注意的。
倘若是實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可能是病因,當先疏肝或雙泄;
答:
這是要雙瀉。譬如脾胃食積,這是脾胃實證,而同時病人的肝脈亦實,這個時候,除了瀉脾胃食積實證之外,還要兼瀉肝之實證,蓋脾胃受到兩重傷害,本身的食積是邪實,而肝主疏瀉,肝脈過旺,則脾胃的運動亢進,故脾胃的正氣將操勞過度而受損,所以會導致正虛,邪實正虛,有兩重傷害,所以要雙瀉。
倘若是實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不可能是病因,當先理脾胃;
答:
肝虛也可以是病因。譬如脾胃食積,這是脾胃實證,而病人的肝脈虛,這時當瀉脾胃食積實證為主,輔以補肝脈虛為佐,如此才容易建功,蓋全身氣機之條達,主要賴於肝,今肝脈一虛,則氣機自然不通暢,要瀉脾胃的食積,也變得困難了,唯有肝處於常態之下,脾胃食積的瀉除才會順利,所以肝虛是可以為病因的。
倘若是虛證,而有肝實脈卻無肝病症,則肝實不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脾胃,若同時用苦寒以泄肝,將抵消補藥或使脾胃不堪;
答:
肝實也可以是病因。譬如病人脾氣虛,這是脾胃虛證,而同時病人的肝脈實,這時當補脾胃為主,輔以瀉肝脈實為佐,如此才容易建功,蓋肝主疏瀉,肝脈實則表示疏瀉過度,則補脾胃不容易奏效也,譬如要儲水,但下面疏瀉的水龍頭又開得過大,疏瀉過旺,自然不易儲水,肝主疏瀉,肝太弱則疏瀉力不足,則脾胃容易〝鬱〞,肝太旺則疏瀉力過頭,則脾胃容易〝虛〞,所以肝實也可以是病因。
又瀉肝藥也不一定會抵消補藥或傷脾,善用引經藥,則可以使瀉肝藥專走肝,用藥時再稍加些掩護脾胃的藥,是可以不傷脾胃的。
倘若是虛證,而有肝虛脈卻無肝病症,則肝虛可能是病因,當先補肝或雙補。
答:
這是要雙補。譬如病人脾氣虛,這是脾胃虛證,而病人同時也肝脈虛,這時要補脾,又要兼補肝,補肝的目的,是要使肝氣不至於太弱,而能條達保持疏通正常,則補脾藥才有辦法,源源不斷的吸收進去,不至於稍補一些之後,就囤積化痰彈回來,補不進去了,這有賴於補進去的東西,要靠肝氣疏通的能力,馬上疏通進去,才不會囤積彈回來,所以要雙補。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