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區 25:應用學科不問要如何學習? 高技術水平是累積幾

問出來的, 學問學問,不問就學不起來

 

中醫不是學術,中醫是技術,很多人學中醫,是把中醫當成學術在學,當然學不起來,不肯發問、不恥下問、不問都不對。

 

高技術水平是問出來的,人家是怎麼學的,遇到問題就發問,學校是起頭而已,臨床之後會遇到一卡車問題才是問題。

 

看不好病怎麼辦? 四診不全真的有辦法治療疾病嗎? 把脈要學傳統的脈診嗎? 如果不學傳統的脈診,僅學現行流通的全息脈行得通嗎? 把脈僅是講給患者信賴嗎? 還是色脈要合一,病機用藥是互相貫通的?

 

我把的脈對不對? 要問你的老師,透過脈象、外候、用藥的回饋,把這些資料傳給你的老師,因為這些資料是互相對應的,你的老師就有辦法告訴你把的脈對不對? 角度不對、把脈力道太輕、把脈力道太重,那邊把錯、哪邊要修正,哪種脈型不熟悉,把醫不起來的醫案傳給你的老師,經過比對幾次之後,人家就能抓出問題卡在哪裡,修正之後就能繼續前進。

 

某個醫案為什麼醫不動? 是方向不對 比例抓錯? 選藥不精? 辨證不準? 劑量不對 ? 還是用藥的前後順序不對或抓錯重點 藥是那樣下就可以,還是有更精簡的下法? 脈象、外候、後二診的用藥與回饋,把這些資料傳給你的老師,因為這些資料是互相對應的,你的老師就有辦法告訴你卡在哪裡? 什麼觀念要澄清、哪邊要修正,這些都是進步的關鍵與必經過程。

 

技性術的東西,不是像學校的純學術,學一學讀一讀就沒下文了,後面的發問與修正才是重點,這些過程都是學習中的必經過程,也是成長茁壯的必經過程。

 

以前有個國學大師,私底下喜歡寫毛筆,有一次同學聚會中,恰巧碰到的一個書法大師,興頭上就寫了幾篇字給書法大師點評,書法大師說整體是不錯,但是有一兩個小缺點要修正,就能臻於完美,國學大師聽了表面表示鑽同,卻從此之後就不再寫書法了。

 

這就是很多學中醫的人卡關的地方,明明自己不懂,臉皮很薄卻又不問,既使問了,也只要聽好聽的讚美與阿諛之詞,不願意面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子要如何進步呢? 恐怕永遠就只是中藥鋪了。https://yawwang.pixnet.net/blog/post/170303050

 

學校裡都是純學術的東西而已,理化、數學、歷史、地理、英文都是純學術的東西而已,背一背讀一讀,考試高分就算過關了,就沒有下文了;中醫則是技術,是應用學科的東西,與純學術不同,感冒葛根湯、頭痛川芎茶調散、婦人加味逍遙散、糖尿病六味地黃丸……這樣子背一背很簡單,考試也能高分,但實際臨床之後呢? 生病不會照著書生,遇到的卻是吃了沒效、吃了忽好忽壞、吃了之後前兩天好轉,然後又變壞了、 吃了反而變壞,……之類的問題一卡車,是方向不對 ? 比例不對 ? 劑量不對?還是用藥的順序不對呢 ? 是要整方換掉 ? 還是換其中的一兩味藥就是解答了 ?又譬如患者同時有很多的症狀與疾病,哪一些要先處理哪一些要放在後面 ? 哪一些可以合併 ? 哪一些不能合併 ? 這些都需要再找人帶找人學找人問,才能學會並找到答案。

 

然後學習之後,也必定會遇到很多問題與疑惑,那就是要不停的發問,老師則是不斷的解惑與幫你修正,這種過程是一直不停持續的,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十次二十次;而是數不盡的發問、解惑、修正與再前進,一直不斷的循環這樣的過程,而你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成長與實力變強,這就是技術學科的學習過程,與純學術的讀一讀就沒下文了不一樣。

 

高技術水平是累積幾年問出來的,應用學科不發問要如何學習? 畢業之後找人學技術,不但要學的東西甚多,要問的問東西更多,學問學問,不問哪來的學問,不問就學不起來,不要和學校裡面的英文、理化、數學純學術讀一讀就沒有下文了混為一談

 

喔,我還很淺,等我厲害了再發問(事實上不發問則永遠沒有變厲害的時候)喔,我不要問,發問很沒面子;喔,我不敢問,問了老師就知道我的底細實力了喔,我問了,但還是有疑惑,我就不再問了,疑惑我要自己想,……上面這些都是誤區,你把應用學科與學校的純學術混為一談,以為技術性的東西,像純學術那樣讀一讀就會了就沒有下文了,這樣子要如何學習?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s://yawwang.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