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 46:醫理探討——中藥西藥在天生上的不同——蕁麻疹
作者:陳建元
老師您好,有一位蕁麻疹患者請教,患者是一位60歲,63公斤老婦人,長年受蕁麻疹皮膚搔癢所苦,之前有來診過幾次,學生照老師講的方式醫治,都有止癢,只是今日回診卻回報上次的藥沒有讓膚癢緩解,學生看了一下,不懂為什麼,想與老師討論。
上次的主訴(09/19)是近二日(09/17~09/19)頭重不適,流鼻水,有咳嗽,膚癢復作多處。
舌診:舌色紅,微紫,苔白薄
脈圖(4668):
學生處方:
防風10克、紫蘇12克、桂枝4克 、 白鮮皮2克、地膚子2克、 牡丹皮2克、石膏2克、炙甘草2克。共36克。
其中
防風10克、紫蘇12克、桂枝4克(26/36)-->清脾脈、心脈風寒
白鮮皮2克、地膚子2克(4/36)-->引藥至皮膚
牡丹皮2克(2/36)-->稍對皮膚活血
白鮮皮2克(2/36)-->稍對皮膚解毒
石膏2克、地膚子2克(4/36)-->清熱利濕
炙甘草2克(2/36)-->緩和諸藥
二日後(即今日09/21)患者回報,膚癢持續,餘症消失。
舌診:舌色紅,色微紫,苔薄白
脈圖(4669)如下:
學生今日處方:
防風20克、石膏9克、澤瀉3克、炙甘草3克,共35克
其中
防風20克(20/35)-->解脾脈肝脈風寒,並引藥至皮膚
石膏9克(9/35)-->去脾脈實火
澤瀉3克(3/35)-->去腎陽脈溼熱
炙甘草3克(3/35)-->緩和諸藥
重用防風是因為之前有幾個膚癢患者(包括此患者),肝脈或脾脈呈現風寒態時,學生重用防風都有顯效,所以學生想說此次也如此處理。
所以19日那一次,是學生脾脈、腎陽脈溼熱及心肝脈實火沒有兼顧到嗎?
因為患者來有時候都很慌張(吃幾十年的抗組織胺了),也許是學生那時被影響到了。
謝謝老師,感恩。
答:
1. 所以19日那一次,是學生脾脈、腎陽脈溼熱及心肝脈實火沒有兼顧到嗎?
答:是的。
2. 診脈先分別脈的大體:
診脈須先定六脈的整個大體,切不可先注意關脈怎樣、寸脈怎樣、尺脈怎樣。先診整個大體,診出大體是陽虛、是陰虛。陽虛者脈氣潤,陰虛者脈氣枯。潤者,無論何病,慎用陰寒藥。枯者,無論何病,忌用陽燥藥。又要診出虛的程度如何,方能決斷用藥。————《清末民初‧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請參見基礎概論 53: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九)】
(1) 脾系的風寒外感引發蕁麻疹。
(2) 肺脈、脾脈、腎陽脈夾濕。
(3) 腎陽脈有火。
4. 這個案例的大體,就是〝外感引發蕁麻疹,患者體質夾濕〞,這麼明顯的地方沒有顧到,自然就行不通了。
5. 防風是風藥中的輕劑,這味藥本來就是要用的重一些,效果才會明顯。
6. 9/21日那張脈圖還是有一些明顯的病機沒有注意到,像心脈的實火、肝脈的陰虛即是。
7. 急性期過後,不是就沒事了,還要把諸脈往平脈的方向調,把各個系統的免疫紊亂校正回來,才能真正的斷根。
…………………………………………………………………………………………………
8. 本案例要和兵棋推演 45:醫理探討——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互相參看,兩個案例都是蕁麻疹,但是病機不同,用藥則不同,而且這些都不是書本上的標準典型,而是變形,所以彭子益說:
處方定藥要自己立法,所用之藥,只與脈的病機相合,不遷就書上成方也。書上的成方,乃教人自己立法之意耳。————《清末民初‧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請參見基礎概論 53:正統中醫歷代諸家心法軌跡——你學的是正統中醫嗎?(九)】
兵棋推演 45是〝外感風寒、風熱引發蕁麻疹、患者體質下焦夾虛〞,本案例是〝外感風寒引發蕁麻疹、患者體質夾濕〞,因為病機不同,用藥就有所不同,而且複診的時候,脈象變了,用藥就要跟著變,這也是中藥與西藥,兩者在用藥上的不同,如果是使用西藥的話,這兩個病例完全不用考慮病機的不同,人人用的藥劑都相同,就是抗組織胺、抗生素、類固醇開到底,因為西藥是一種特效藥物,力道強,所以用藥時不需要因人而異,複診時也不需要換藥;中藥就不是這個樣子,中藥是一種天然藥物,力道弱,必藉多途徑加成方能取效,所以相同的一個蕁麻疹,用藥要因人而異,複診時也要變化藥物,這就是中藥、西藥在使用上的差異。
很多人不懂這種基本上的差異,往往把中藥當成西藥來用,兩者混為一談,想說就是學西醫,某病某症,就是固定的套用某方劑來治療而人人有效,遠矣;甚至病人講了幾組症狀,想說就像西醫開藥一樣,組織胺、抗生素、類固醇一起加起來,就把數個方劑,一起加起來給病患吃,這完全是盲目的模仿西醫,亂套一通,蠻糊塗的,連最基本的中藥、西醫本質都沒有弄清楚。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