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用藥問答錄 79:脾胃或其他地方的鬱火可以不用理氣藥,而用風藥去衝嗎?

作者:陳建元

或問:脾胃或其他地方的鬱火可以不用理氣藥,而用風藥去衝嗎?

像瀉黃散用防風藿香,或趙紹琴先生用風藥去散鬱火,可以的話,和用陳皮佛手理氣差在哪?

答:

絕對行不通,這是張冠李戴。

所謂的瀉黃散中重用防風,治脾胃伏火,指的是脾系本有外感,拖延不解之後,〝風寒在脾鬱而化熱〞的意思,不是指〝氣滯化熱〞的意思,這是兩碼子事,不能混為一談。

譬如以肺系為例:

〝肺系外感風寒證〞【請參見證候學 1:風寒在肺證,如果不解之後,就會鬱而火,脈象向深層延伸,變成〝風寒在肺鬱而化熱證〞【請參見證候學 3:風寒在肺鬱而化熱證】。

脾系也是一樣,〝風寒在脾證〞【請參見證候學 5:風寒在脾證,如果不解之後,就會鬱而火,脈象向深層延伸,變成〝風寒在脾鬱而化熱證〞。

又不只肺系、脾系如此而已,五臟的脈象都是如此,都有這個規律。

而此處瀉黃散中重用防風,治脾胃伏火,指的是這種病理狀態下的伏火、鬱火(火伏在脈部的深處,故稱伏火;鬱積在脈部的深處,故稱鬱火);這與陳皮佛手治療氣滯的那種氣滯鬱火,是完全不同的病理狀態,不能混為一談。

由這邊又可以知道,為醫者必須真的懂脈,才有辦法真的去弄懂方劑的組成意義;否則只是對著症狀來套用方劑,亂猜的成分居多。【請參見基礎概論 26:方劑。彼不會把脈者,難以釐清方劑組成的由來,只是看書中介紹可治脾胃浮火、熱在肌肉、口燥唇乾、口瘡、口臭,便套上去使用,結果有的歪打正著,僥倖痊癒;有的卻加重病情而莫名其妙。中醫方劑不是這樣子用的,包括《傷寒論》裡面方劑,都不是這樣子用的,不是僅憑患者的幾個症狀,套這種西式用法就能用得通的。

《醫方集解》序說:「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所由分也;有與證相符者,有與證不相符者,必參驗之,而後可施治者也,查脈辨證而立方焉。」這句話說的是正確的。

【引用請先來信告知徵求同意,若有涉及販售營利等商業行為,版權所有拷貝盜用必究。】

【藥王脈學講壇】http://blog.xuite.net/drjychen/tw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的頭像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藥王脈學學術論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